王秀春(1884—1954) 岐山县蒲村乡西马庄人。幼时就读私塾,曾致艺业。目睹岐地缺医少药,常有人死于非命的惨状,为济世救人,决然废艺业而思医道,四处寻求医药典籍,日夜苦读。渐识药性,颖悟医理,掌握医术。弱冠悬壶乡里,开设“救世堂”,日诊达70人次。在千阳、陇县一带行医时,适逢霍乱...[详细]
王务本(1875—1954)字一臣,温县南张羌村人。30岁中秀才,因家业被豪绅霸占而清贫,从此再未求取功名,终生执教乡里。先后在本县、焦作、汜水、鄢陵等地教书近50年。解放后,在赎地倒产运动中,王将被-收回后,主动上交政府,分给贫苦农民,深得人心。后被选为温县各界人代会代表。1946年春,王以“...[详细]
汤恩伯(1898年9月20日——1954年6月29日 ),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浙江金华人,黄埔系骨干将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指挥所部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军进攻,予敌重创。10月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团长。翌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大捷。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1军总司令,先后参加武汉会战、随枣...[详细]
沈志新 (1883—1954) 沈志新,小名新郎,新河乡人。沈自幼学习花板雕刻,经勤学苦练,终成巧匠。沈曾化时3年为北堡镇金源大号老板精雕一盏花灯,12扇门配12首诗、12种花,精巧雅美,令人叫绝。沈惠赠石姓邻友的“牛角挂书图”、李姓邻友的“苏东坡赤壁夜游牌船”、朱姓友人的俞伯牙弹琴...[详细]
秦茂兰(1892~1954),字国香,扬中县长旺乡南泡子埭(今头墩子村)人。出身富裕农民家庭,兄弟4人,茂兰居长。少时读书勤奋刻苦,常受师友称赞。秦擅长书法,1933年积善坛制作“积善堂”、“功媲杏坛”、“善与人同”“三块横匾,悬挂于积善公所,均为秦手书。秦还能画兰、竹、牡丹等写意画。 ...[详细]
莫炳奎(1871一1954),字星五,号虞民,晚号退翁。今郊区埌西村人。毕生从教,为国育才,成绩显著,邑中硕学之士多出其门下。莫炳奎告老引退后,曾于民国24年(1935)受聘担任《邕宁县志》总纂,不辞劳苦,默默耕耘,26年12月定稿出版。过去的地方志,多略而不述南明抗清史事,而他主持编纂的《邕宁...[详细]
桂永清(1900-1954),字率真,国民党将领,江西省贵溪县鹰潭镇(今鹰潭市)楼底桂家村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历任师长、军长、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参谋总长,国民革命军海军一级上将,1954年病逝于台湾。 父亲桂金山原为菜...[详细]
一、家庭情况 方若字药雨,原名方城,字楚卿。生于一八六九年,祖籍浙江镇海,后迁居定海,即改籍定海。祖父务农,稍有土地,到他父亲时,家道中落,以行医为业。方若有两个弟弟,四个妹妹,家庭人口多,生活困苦。幼时入私塾攻读,精通八股文章、古文诗词,喜爱绘画。十九岁时,县试考中秀才,二十岁与同乡...[详细]
周顺(1896—1954)临清市柳坟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带头参加互助组、合作社。和农民群众一起挖沟修渠、打井整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大力发展棉花种植,实行科学管理,种植的棉花亩产籽棉达150公斤。多次受到地、县领导机关的表彰。1951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详细]
张廷阁(1875-1954),号凤亭,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石柱栏村人,居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87号、北新华街112号四合院。中国民族资本家。 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10月4日生。幼年家境贫寒。曾入私塾读书,父亲去世,被迫辍学务农。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山东...[详细]
于永嘉(1903—1954)字瓯江。文登县(今文登市)大水泊镇西南台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在西南台村“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办事处”工作。 是年6月, 任中共文登中心县委组织部长。8月,在西南台村组建和创办了“文登抗战文化供应社” 和“文登抗战话剧社”。1939年1月兼...[详细]
于霭辰(1875—1954)郯城县马头镇人。1907年加入同盟会。翌年创办“图始女学”。1909年创办“求是”小学。至1931年23年间培养了大批人才。1912年任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议员。 1933年他资助1000块银元和两支短枪, 支持共产党领导的“苍山-”。1948年去南京,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授...[详细]
尹廉玉 (1895—1954)费县太和庄人。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3月任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他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和群众同甘共苦度春荒。他当时已近年花甲, 体弱多病,却拒绝享受吃保健饭的待遇。1954年1月病逝后,省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详细]
女子教育工作者 许元桢,闽清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未满15岁就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基督教创办的福州女子学校。她阅读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邹容所著《图存篇》,大为感动。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同年11月福州光复。福建同盟会领导机关发起组织福建北伐学生队,许元桢动员30多...[详细]
谢鸿焘 (1873—1954)字一尘。栖霞县(今栖霞市) 占疃乡杏家庄人。1904年(光绪三十年),谢鸿焘婚后与妻同赴日本留学。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骨干会员。同年11月,与好友秋瑾率先回国,在烟台与徐镜心(同盟会山东分会主盟人)等秘密设置同盟会机关。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出资兴办“东...[详细]
小凤仙(1900年8月-1954年),原名朱筱凤,偏房所生,后改名为张凤云、张洗非。原籍浙江钱塘。出生在杭州,父亲是没落的满族八旗武官。在清王朝彻底崩溃前的苟延残喘的年月里,这个八旗武官又突然被解职了。小凤仙的幼年,生活在一个日趋贫困,后母对她很冷漠的家庭中。 正史之中并没有关于她的记载,甚...[详细]
米栻民(1897—1954) 名玉廷,字民,回族,今平邑镇人。1919年济南正谊中学毕业回乡后,积极宣传“五四”运动,组织开展 日货的活动。他生性倜傥,轻财重义,喜爱交游,富有爱国热情,尤其关心乡里的文教事业。1928年,平邑街高级小学停办,米栻民受费县县长委托为学校护理。1931年,“九•一八...[详细]
孟继钱(1885—1954)东阿县孟庄人。杂技艺人。十几岁时投入杂技名家张鹏芳门下,学习手彩戏法。出师后即浪迹江湖,以“撂地”谋生。1946年,创建“三盛马戏团”,和当时的“东盛马戏团”、“全乐马戏团”齐名,成为东阿县40年代后期规模最大的三大杂技团之一。其子孟广连承袭父业,艺名“草上飞”,系山...[详细]
马毅之(1912—1954)原名马云祥,字凤元。禹城市梁家乡马家桥村人。中共禹城县委第一任书记,原国家二机部党委副书记。1924年考入禹城县第一高级小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任共青团禹城县委书记。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中共鲁北临时委员会组织委员,负责恩县、平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