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东川(1921一1948),又名冬川,丹阳县人。民国33年(1944)参加革命,任山北县交通员,不久加入共产党,任县警卫营战士。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军北撤。民国36年春,随十地委南下,任武工队员,一直在圌山地区坚持斗争。曾单枪匹马闯入埤城匪窝,活捉无恶不作的特务关星。在大路九龙桥伏击战中,倪巧...[详细]
莫增玉,又名巷生,陕县宜村乡五花岭村人。1920年9月生,1948年元月牺牲于宫前区头峪村,时年28岁。 莫增玉,自幼刻苦好学,性情直爽,主张正义。1944年陕县沦陷后,莫增玉参加了地方武装,任中队长,抗击日本侵略军。当他看到国民党地方武装借抗日为名,搜刮民财,欺压百姓的倒行逆施时...[详细]
马正贵(1924—1948),姚桥乡钱家埭人。幼读私塾数年,家贫辍学务农。其父马国坤,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伏元乡小沙党支部书记。民国33年(1944)秋,马在其父影响下参加县警卫营,同年加入共产党。新四军北撤时,留守江南,为镇江县武工队员。时活动地区虽离家很近,但4年中仅探家3次。...[详细]
马清芝(1910一1948),开封县仇楼乡毕桥村人。清芝自幼习武,曾在开封城打擂中获第2名。1940年4月参加新四军,他英勇善战,先后任中共水东独立团三营武术教官、连长等职。 1943年被党组织派往陈留县仇楼区毕桥村,任新四军水东独立团毕桥联络站站长,负责收集敌情、传递情报、购买0弹药、储备...[详细]
鲁锐(1922~1948)。沭阳县韩山镇尚庄村人。烈士。出身农民家庭。民国29年(1940年)9月,考取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在沭阳县张圩举办的随营学校,从此踏上革命道路。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班长、团支部书记、连指导员、副营长、营长等职。民国35年12月,新四军发动宿北战役,时鲁锐为三纵队九...[详细]
卢锦珠(1917~1948),民国6年(1917年)出生于如皋夏堡卢桥。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烈士。民国29年冬,参加新四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3年10月,部队与日伪军在大顾庄展开遭遇战,当时担任排长的卢锦珠,一连刺死3个日兵,荣立三等功。次年春,卢锦珠担任白蒲区队长,不久调回县团任五连连...[详细]
李萍(1928~1948.1),女,原名李运妍,开封市人。出生于贫寒的邮电职员家庭,其父李洪词曾参加著名的"二七"大-,任开封市邮电系统执委常委。李萍兄妹5人,她是长女,成长深受其父的影响。自幼刻苦学习,一直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945年日本投降时,她正在河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校在开...[详细]
李常田(1915-1948),修武县北霍村人。少年时在本村和城内上小学,又先后到辉县、汲县、汝南上初中、师范。1938年2月,日军侵占修武,李常田到汝南去,至黄河边,见中、日两军隔河炮战,慨叹:"国家将亡,读书何用?"遂投笔从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太行南区抗日游击支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游击...[详细]
廖愈簪 (1870—1948年)字杏斋,原合浦县南康镇陂塘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代替别人参加乡试中举,翌年复考中举人,后到廉州中学堂任教。光绪三十一年,考入北京法政学堂。毕业后,于民国初返廉州中学任教。民国11年(1922年)任北海审判厅厅长。15年,一度任驻军师部秘书。16年,被...[详细]
李韫珩(1877—1948),国民党中将。宁远县礼仕湾人。早年报考保定军校。毕业后,应零陵镇守使刘建藩之请,任参谋长。积极拥护孙中山,在湖南最先举起护法义旗。在战争中,常以迂回战术取胜。1920年,在驱逐张敬尧的长沙战役中,他亲率卫队数十人,率先攻入城中,旋任长沙警备司令。三湘人士,都视他为名将...[详细]
兰兆斌,陕县西李村乡王彦村人,1901年生。家境贫寒,幼年失去父母,12岁时,就给地主作童工,受尽了地主恶霸的剥削和压迫.后被熊耳山一个石匠师傅收留,学会了一套造石磨的手艺,从此,便在熊耳山一带以造磨为生。 1945年初,八路军为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解放了李村、宫前等区,并在王彦,...[详细]
姜亚(1922~1948),又名颂元。民国11年(1922年)出生。泰县县城人。烈士。童年随父旅居南通,小学毕业后回泰州,入精勤学社读书。民国26年参加泰县文化界抗日工作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次年又参加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政训队,作宣传鼓动工作。民国29年郭村战斗爆发,姜亚对李长江发动内战的行...[详细]
胡特庸(1913~1948),原名胡太阳,又名吴威。湖北省大冶县罗家桥乡人。烈士。早年在湖北省第九中学读书时,参加武汉学联的革命斗争活动。民国26年(1937年)冬,赴汤池参加由陶铸主办的合作事业训练班学习。民国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大冶县委委员、城区工委书记。同年11月,县委机关...[详细]
黄樵松(1901-1948),字道立,号怡墅,河南省尉氏县蔡庄乡人。原国民党第30军军长,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军人。在抗战中,他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参加娘子关、台儿庄和保卫武汉等战役,屡建功绩。抗战胜利后,他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948年11月在太原酝酿起义,事泄被捕,被押解南京遭...[详细]
黄百韬(1900—1948),又名黄伯韬,字焕然,号寒玉,祖籍广东梅县,汉族客家人。国民革命军将领。国军陆军上将,兵团司令官。初在江苏省防部队任排长、连长。被奉系军阀张宗昌俘虏后,投靠奉系,升任旅长。张宗昌被蒋介石消灭后,投靠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第41师师长、冀察战区参谋长、国民革命军司令部高参...[详细]
宦德胜(1914一1948),丹阳县人,生于农民家庭。幼读私塾,刻苦自励。民国22年(1933)至无锡学徒。民国26年冬,随其师-阁参加管文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年参加共产党,任高桥村党支部组织委员,次年任丹六区区委书记。当时日军对丹北进行大规模扫荡,高桥设有日军据点,斗争形势极其严峻...[详细]
何予淑(1899~1948),字若愚。女。祖籍广东高明。生于梧州书香世家。父何伯耆,为粤桂名士,曾任苍梧县修志局编纂。民国13年(1924年),何予淑加入国民党,投身妇女运动。同年7月,任苍梧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后改为广西省立梧州女子师范学校) 校长。11月,与李天和、 李血泪受国民党中央的委托...[详细]
韩路光,1919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8岁上学,14岁考入洛阳第八中学。该校是当时共产党秘密活动的领导机关,教职员中,大多是中共地下党员。1937年3月,韩路光与学校部分师生,在党的领导人吴芝圃带领下,赴延安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途经西安时,他被留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同年12月,...[详细]
郭景云(1904—1948),字秀山,陕西富平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任第35军101师218旅436团团长,1938年参加绥南抗战,1939年7月任第35军101师302团团长,参加冬季攻势作战,1940年6月任第35军101师少将师长。1948年1月任第35军中将军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