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川(1919—1947)原名孙远修。蓬莱县(今蓬莱市)孙家庄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入伍。1945年,任师长。他英勇善战,身先士卒。1947年,在摩天岭战斗中牺牲。被记一等功。 ...[详细]
张贻武(1913—1947)曾用名战车。栖霞县(今栖霞市)东南庄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栖东县民主政府代县长。1947年病逝。 ...[详细]
张天然 (1888—1947)原名光璧,字奎生,道号天然。济宁城南大流店村(今属济宁市任城区唐口镇) 人。反动会道门“-”大道首。出身富裕农民之家。幼年丧父,读书无成。27岁入江防营当兵,后被选拔到张勋卫队。1919年开小差回家,变卖家中田产,在济宁西南关永丰街开“光明德”杂货店。因经营无方,破...[详细]
张清林(1920—1947)祖籍寿光县宋家村,幼时随父逃荒到垦利县民丰村居住。抗日战争时期,在民丰村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自卫团,积极为八路军送情报、抬担架、运弹药。1945年参加八路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羊口、寿光城和王高、侯镇的战斗0色完成任务,先后任爆破组长、爆破队长,荣立大功两次。...[详细]
张建堂(1924—1947)原名张建唐。鱼台县王庙乡张集村人。1942年秋,在张集小学任教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被组织选送到湖西中学学习,于1945年初分配到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任科员。 1946年8月到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哈尔滨市, 参加了遣送日侨的工作。9月下旬入东北大学 (今东北师...[详细]
张发荣 (1914—1947)女。沂源县梭背岭乡苗庄村人。194 4年任村妇救会主任。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7月与13名村干部被捕后,她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17日,在石匣峪惨遭杀害,即骇人听闻的“苗庄惨案”。 ...[详细]
张范(1913—1947)又名张奉先。东营市东营区龙居十三图村人。自幼读书,1919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乡村师范。“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议国民党当局的--活动, 并参与组织“赴南京学生抗日救亡-团”。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留校任第一乡村师范附小教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7年被...[详细]
于子三,原名泽西。1925年1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渤海边的一个村子里。父亲是一位爱国的小学教师。在父亲的引导下,他看的第一部小说便是《说岳全传》,他崇敬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大举南侵,于子三家乡沦陷。日军的暴行、汉奸的无耻,以及奴化教育的摧残,深深地刺...[详细]
于学天(1920—1947)乳山县(今乳山市) 南司马庄人。1947年1月,在本村带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因作战勇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排长。是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在战斗中,只身冲入敌阵,炸毁敌堡,荣立一等功。7月在南麻战役中, 奉命带领全排战士与敌激战一天一夜,0完成了阻击...[详细]
于祥天(1921—1947)原名于天党。乳山县(今乳山市)南司马庄人。少年时期受其父于茂心(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影响,立志投身革命。1942年4月参加了牟海县区中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调东海军分区任侦察排长。在参加攻克日伪军水道据点和围攻文登城的战斗中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详细]
俞颂华(1893~1947),名尧,太仓人。报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政法大学。归国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并参与主编《解放与改造》杂志。民国9年(1920年)秋,北京《晨报》与上海《时事新报》派他和北京俄文专修馆学生瞿秋白、李仲武等赴苏联采访。所写的报道通讯,分别在《时事新...[详细]
尹仲岩(1920—1947)原名盛 。日照市东港区夹仓二村人。革命烈士。他先天性右上肢残疾,但禀赋超常,意志坚强。1929年入本村小学就读。1935年秋考入县立中学。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日照县涛雒区青救会长、区委宣传委员等职。1942年,调任莒南县板泉区区委书记。不久,调滨海地委宣传部工...[详细]
殷田昌(1868—1947)微山县郗山大闸人。幼读诗书,精于音律。20年代中期,在济宁土山与贺金城、贺金柱兄弟合演扬琴。30年代,在济南西市场开四明轩茶社演唱琴书。 1942年山东琴书在立门户时公推他与贺金城、茹兴礼3人为开山祖师,创立“殷、贺、茹”门,在济南宣告成立门户。1947年11月,病逝...[详细]
叶永凯(1924—1947)长岛县南长山镇山前村人。1945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春脱产到玉石区工作,历任农救会长、区长等职。1947年秋,叶永凯奉命潜伏在南长山岛的礓头,准备回村领导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由于叛徒告密遭敌逮捕,被押至蓬莱县政府,严刑审讯一个多月,叶永凯坚贞不屈。后在长山岛山...[详细]
颜华(1920—1947)东阿县颜营村(今属阳谷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中共东阿县委组织部长。1945年任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长兼济北县长。1947年蒙冤去世,后平反昭雪。 ...[详细]
杨裕芝(1902—1947)女。新泰县张家峪(今属新泰市石莱镇)人。194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石莱街最早的女党员、女支委,并被选为妇救会会长。1945年至1946年,她积极带领广大妇女参加减租减息和反奸诉苦运动,斗地主,救济穷人, 动员青年参军,受到分区和新泰县委表扬。1947年8月,还...[详细]
杨景湘 (1917—1947)又名杨洛夫。阳谷县九都杨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在湖北郧阳和均县国立山东联合中学师范部读书时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寿阳读书会,并建立“醒华剧团”,任团长。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山东联中特别支部组织委员。1940年春到达延安,入毛泽东青年干部学...[详细]
杨芷江(1890~1947),名湘,字芷江,别号老叟。祖籍溧水县,生于滨海县临淮镇。爱国民主人士。杨自幼好学聪慧,善诗文,早年入淮安府学堂、南京两江师范及江南高等学堂读书,后入安徽公立专门法政学堂法律科学习。民国3年(1914年)毕业,任塞北关监督。民国9年,任河南督理靳云鄂的秘书长和直鲁豫巡阅...[详细]
杨成忠 (1913—1947)沂水县河奎村人。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党支部书记。 1940年夏, 任柴山乡总支委员、村支部书记,不久任高桥总支书记。1942年8月担任柴山区委书记, 组建了区中队,使柴山区成为沂北行署模范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沂城区委书记、东庄区区委书记。1947年4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