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烟台市> 牟平人物

于子三

[公元1924年-1947年]

于子三为[公元1924年-1947年]

  于子三,原名泽西。1925年1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渤海边的一个村子里。父亲是一位爱国的小学教师。在父亲的引导下,他看的第一部小说便是《说岳全传》,他崇敬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大举南侵,于子三家乡沦陷。日军的暴行、汉奸的无耻,以及奴化教育的摧残,深深地刺痛了于子三的民族尊严。面对着咆哮的大海,于子三也从心底里发出呐喊:我宁死不做-奴。1942年冬,他瞒着父母,离别家乡,与几个同学一起冒着危险,偷偷穿越日军的-线,到达安徽阜阳,在这里他完成了高中学业。1944年夏,他满怀抗日救亡的抱负奔赴向往已久的当时所谓的“抗战心脏”——重庆。但是,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在这里呼吸不到抗战的气息。他在街头彷徨。在失望中,他得到浙江大学一个同学的帮助。秋天,他考进了当时迁移到贵州的浙江大学农学院。浙大,是一个科学与民主空气很浓厚的地方。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和其他进步书刊,接受革命思想的启蒙。
  可是,他进浙大没几个月,就无法平静地埋头读书了。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大溃退,如今贵州城也到处是国民党溃军。浙大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方激励国民党士兵英勇抗日。于子三满腔热忱地参加了这一活动。但是,战地服务团却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百般阻挠。于子三在给一个同学的信中写道:“我们凭着爱国热情,想为可爱的祖国作一点微小的工作,但是他们监视着我们,说我们是共产党,这是多么使人伤心和卑鄙可耻的事情啊!”于子三对国民党的失望日渐加深。1945年2月,于子三随战地服务团回到了浙大,继续他的学业。他勤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人们沉浸在胜利的欢呼声中。但蒋介石国民党积极酝酿部署内战的阴谋,人们和平建国的愿望即将变成泡影。人们为和平民主奋起抗争,国民党反动派却制造重庆较场口事件、昆明一二一惨案、暗杀李公朴、闻一多教授等一系列血案。血的洗礼,于子三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同时,他也深切地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在这中国的两个命运决战的时刻,他明白了自己应走哪条路。他加入了农学院的进步社团——新潮社。1946年秋,于子三随着浙大的回迁来到杭州继续学业。在这里,他积极地投入-,并在斗争中锻炼成长。
  1946年底到1947年初,由于美军0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在整个国民党统治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于子三积极参加了-、--,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打内战。因此,特务分子把于子三的名字列入黑名单。但于子三没有退缩,他说:“我们是不会被吓倒的,-也不会因此而停止前进。”经受“抗议美军暴行”运动的考验,于子三赢得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浙大同学的信任,5月中旬被推选为公开的学运领袖——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委员会主席。
  1947年5月,中共中央上海局决定在全国青年学生中掀起一个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要求在国民党统治的首府南京发动一个较大的运动以影响全国。于子三积极响应党的号召。5月18日,在于子三的主持下,浙大在理学院广场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大会决定浙大开展反饥饿、抢救教育危机的斗争,并且选出八名代表赴南京-。19日,浙大全体同学列队到火车站为-代表送行。20日,汇集在南京的京、沪、杭、苏的-代表联合南京大中学校学生5000多人向国民政府--,遭到反动-的武装镇压,50多人受伤,40多人失踪,酿成五二○惨案。
  五二○惨案发生后,浙大学生自治会连夜召开代表大会,决定联合杭州各校--,抗议国民党的暴行,进行反饥饿、反破孩、反内战宣传,并决定浙大学生即日起进行无限期-。
  五二○惨案发生后,全国学联筹委会规定6月2日为全国反内战日,号召各地各校的学生在这一天以行动反对内战。6月2日这一天,浙大决定组织600个同学进行街头宣传。届时,党的地下组织发现杭州-已采取措施准备进行-,就指示于子三等学运骨干出面劝说同学延期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牺牲。但校内的反动分子却利用同学的热情,以“左”的面貌出现,煽动同学按时出动宣传。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于子三坚定地执行党的指示,张开双臂阻拦队伍,同时耐心地进行劝说,一直从上午劝说到下午。敌人以为学生当天不上街-而撤回了准备进行镇压的部署。这时,于子三又在党的指示下,突然行动,亲自带领同学上街宣传,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揭露国民党镇压人民-的暴行。事毕,他又迅速地把同学全部安全地带回学校。国民党特务一直监视他的行动,扬言“学生自治会主席是共产党,要杀头。”
  于子三并没有被特务的恐吓所吓倒,他进一步靠拢党组织。1947年9月他参加了共产党地下组织直接领导的秘密政治团体“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简称YF),成为青年社浙大农学院分社的负责人。当时,党组织也准备接收于子三入党,安排他承担浙江区学联与全国学联联系的重任。
  五月-之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全国的-一度转入低潮。10月,于子三积极筹备浙大学生自治会第一届的普选,以推进-的发展。于子三这个公开的学运领袖,成为特务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浙江的特务组织对于子三进行跟踪监视,企图伺机暗中杀害。
  10月25日晚,于子三和同学郦伯瑾去参加农经系毕业生汪敬羞的婚礼。因时间已晚,当夜留宿校友陈建新、黄世民租住的杭州延龄路(今延安路)大同旅馆。26日凌晨2时,中统特务前往大同旅馆以检查旅客为名,把于子三、郦伯瑾、陈建新、黄世民等四人非法秘密逮捕。当天就把于子三等人转移到杭州大方伯大方旅馆,派特务看守,秘密-。这就是一○二六事件。
  于子三等人失踪的消息传出后,激起浙大学生的愤怒。浙大学生自治会代表与浙大当局联系,要求查明于子三等四位同学的下落,得到校长竺可桢的支持。在浙大师生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特务头子俞嘉庸与浙江省保安司令竺鸣涛密商,把于子三转移到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看守所,收押-。其他三位同学则转移到浙江高等法院看守所-。
  浙大师生得知四位同学被捕的消息,积极进行营救,向国民党当局强烈抗议,提出立即释放被捕同学,并派代表到监狱探望和慰问被捕4位同学。学校当局多次向有关方面要求依法于24小时内移送法院。
  中统特务俞嘉庸认为这一案件十分重大,从于子三这里打开缺口,可以破获中共的地下党组织和全国学联组织。他做起了邀功请赏,飞黄腾达的白日梦。于是,他们加紧对于子三进行威逼利诱和各种刑讯,企图获取他们想要的“情报”。于子三坚贞不屈,没有透-滴情况。特务俞嘉庸痴心不死,又与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策反组”组长、特务周心万密谋策划,企图软化于子三。再次遭到于子三的严厉拒绝和痛斥。
  特务软硬兼施,一无所获,而浙大学生的抗议斗争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务恼羞成怒,密谋杀害于子三,借此恫吓学生,平息-。
  在特务的精心策划下,10月29日下午6时,于子三被秘密杀害于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看守所内。反动当局捏造事实——于子三在狱中,打碎窗上的玻璃,用一块三角形玻璃利用身体压力,戳断喉部,畏罪自杀。
  谎言,掩盖不了暗杀的-;死,恫吓不了学生的正义斗争。一人倒下,千万人站起来了。浙大学生一致发出呼喊——“血,血,踏着于烈士的血上去!”于子三的被杀,吹起了-再度高涨的号角。10月30日上午9时,浙大师生2000人在民主广场举行控诉大会,决定-三天,抗议国民党当局逮捕-,并派宣传队到杭州各校进行申诉。同时决定将民主广场改称“子三广场”,学生自治会的图书馆改称“子三图书馆”。下午三时许,浙大师生1300多人,以于子三巨幅遗像和“冤沉何处”的白布大横幅为前导,集队去国民党浙江高等法院,经交涉后派代表20余人到小车桥监狱探望被囚三名同学;其他同学到上仓桥浙江保安司令部,几经交涉后,全体学生分批瞻仰了于子三烈士遗容。
  于子三被害后,在中共杭州地下党的领导下,浙大和杭州市各大中学校的学生开展了大规模的“反破孩、争自由、求生存”的斗争。斗争迅速发展到北平、上海等20多个大城市。15万大中学生纷纷举行-、-和--,有些地区,教师也罢教,支持-。11月11日全国学联为于子三惨案发表《为抗议政府摧残学生,争取-保障告全国同学同胞书》。接着,国际学联也来电声援,并派代表来浙大慰问。香港、南洋等地学生捐款支援。“-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动的高涨。”于子三运动,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
  浙大学生自治会通过学校当局与国民党政府交涉,决定1948年1月4日为于子三出殡,并在《东南日报》与《大公报》上刊登了讣告。正当学生自治会一切准备妥当的时候,反动政府突然背弃诺言,并试图以暴力阻止埋葬于子三。
  1月4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不顾反动政府的百般阻挠,在校内如期举行“安葬于子三同学暨浙大学生自治会-保障委员会成立大会”。国民党特务和打手200多人冲进会场寻衅,殴打学生,打伤学生26人,造成一四惨案。血腥暴行更激起师生的愤怒与反抗,学生奋起自卫还击,逮住打手11人。于子三出殡遭到敌人破坏之后,同学们一致愤怒地要求在校内建立于子三衣冠(冢)。于是,在校内求是桥侧于子三亲自开辟纪念五四的平台上,同学们亲手掬土建立起于子三衣冠(冢)。
  于子三被难,在国统区掀起了大规模的反破孩运动的新0,历时4个多月。广大青年深受教育,放弃了走中间道路的幻想,他们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彻底摧毁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才是中国青年的惟一出路。中共杭州地下党组织认为,于子三运动已取得基本胜利,根据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可以适时安葬于子三。
  1948年3月14日,浙大学生代表300余人,分乘五辆汽车,把于子三灵柩护送至西子湖畔凤凰山麓的浙大公墓安葬。浙大学生自治会发表《为安葬于子三烈士告全国同胞书》,庄严宣布:“今天我们忍辱地埋葬于子三,但是……我们埋下的不光是已死的于子三,而是一颗烈性的民主炸弹,他会在领导着走向解放的斗争中炸毁那反民主的暴君!”
  和着哭泣声,如慕如怨的挽歌在旷野低回盘旋:
  安息吧!死难的同学,
  别再为祖国担忧,
  你的血照亮着路,
  我们会继续前进。
  安息吧!死难的同学,
  别再为祖国担忧,
  现在是我们的责任,
  去争取和平来临。
  这,是送葬,更是宣誓,它激励着同学们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英勇搏击,去争取那胜利的曙光。
  半个世纪以来,于子三墓一直是青年学生接受革命教育的重要场所。代代瞻仰,益励壮志。莘莘学子在墓前缅怀于子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百折不挠、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操,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托,汲取动力,努力学习,不断前进。
  为了纪念于子三,浙江大学把图书馆改名为“子三图书馆”,在校园内建立了于子三衣冠冢。1982年4月2日,浙江大学立“于子三纪念碑”,并把纪念碑所在的“华八斋”前面的广场改名为“于子三广场”。
  
同年(公元192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