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盐城市> 滨海人物

杨芷江

[公元1890年-1947年]

杨芷江为[公元1890年-1947年]

  杨芷江(1890~1947),名湘,字芷江,别号老叟。祖籍溧水县,生于滨海县临淮镇。爱国民主人士。杨自幼好学聪慧,善诗文,早年入淮安府学堂、南京两江师范及江南高等学堂读书,后入安徽公立专门法政学堂法律科学习。民国3年(1914年)毕业,任塞北关监督。民国9年,任河南督理靳云鄂的秘书长和直鲁豫巡阅使驻北京办事处处长。因才华出众,与洛阳杨运史(吴佩孚的秘书长)、杨瑟君共称为“洛下三杨”。民国15年起,先后任托克托县(内蒙)禁烟局局长、青岛盐务运转公署副使、安徽省区长训练所秘书等职。民国19年闲居南京。
  杨芷江步入仕途十载,奔波于冀、鲁、豫、皖、苏等省,虽有报国之志,却无展才之所,加之身患重症,锐气大减,遂无意于升官晋爵,蒙生隐归之念。民国20年,悄然回乡。民国28年,台风过境之后又继遭海啸,致使浮尸狼藉,惨不忍睹。杨目击心伤,带头捐助并动员家人救济难民,拯救生者。他亲手起草的《阜宁县沿海潮灾募捐启》,委婉凄恻,催人泪下,殷实富户及往来商贾被其文所感,纷纷解囊救灾恤难。他还向民国江苏省政府呼吁“堤堰复修,蓄淡刷卤”,并奔走游说。在舆论压力下,韩德勤政府明令拨款20万元,但几经克扣,再除去行政费用,实际不足11万元,结果仅修了一道低于0位的海堤。他大失所望。为不弃前功,复撰文呈省政府,请求再度拨款以增高堤身,得到的批复竟是“应毋庸议”4字。第二年海啸又起,全堤崩溃。杨悲愤填膺,赋诗曰:“捍患未周无远虑,堤防重决有深悲。桑田坐看成沧海,庐舍行间痛别离。”“人将春熟还艰食,我为年荒发浩歌。劫运纷乘靡底止,问天不语奈天何?”他曾将两年的呼吁文稿,成《吁天录》,明记其事。民国30年1月,阜宁县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慕名拜会。当询及应如何取信于民以利军民团结时,他慷慨陈辞,建议发还民枪,以安民心;兴筑海堤,以定民居;创办盐场,以抒民困。杨的这3条建议后来全部得以实施,沿海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均有了保障。
  “皖南事变”后,杨芷江结识了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新四军领导人。民国30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召开,杨当选为副参议长。次年2月,阜东县参议会宣告成立,杨又当选为阜东县副参议长。同年10月,当选为盐阜区参议会行政委员会委员。杨擅长诗文,与陈毅相识不久即成为文字密友,常以诗相酬。民国31年10月,在盐阜区参议会开会期间,陈毅多次邀请杨及庞友兰商谈组织湖海艺文社事宜。后来,陈亲作“开征引”,并荐杨起草“缘起”。杨成为湖海艺文社的发起人之一。
  民国30年至31年日军大“扫荡”期间,先后被安排在杨芷江家隐蔽或“打埋伏”的有文学家车载父女、音乐家贺绿汀、画家鲁莽、三师师长黄克诚夫人唐棣华、盐阜行政公署副主任贺希明夫人刘德观等人。宋乃德夫人陈宜芳还在他家生了孩子,取名为宋海生。爱国七君子之一邹韬奋来盐阜区考察,不料耳病严重发作,时值日伪大“扫荡”,在此紧急情况下,黄克诚派人用轿子送他到杨家隐蔽。民国32年春,日伪再次对盐阜区大“扫荡”。当时新四军三师师部将6麻袋抗币(盐阜区货币)、两大木箱银元和金条以及20多块印制钞票的底版运至杨家,杨当即着人妥善埋藏。由于日伪军来势凶猛,逼至杨庄时尚有20多名埋伏在杨家的同志来不及疏散。杨火速采取应急措施:让车载伪装成塾师,并找来几个小孩充当学生;女同志一律换上便衣,扮成亲戚和亲属;部分男同志则分散安排,分别躲藏到庄上的佃户家;邹韬奋和贺绿汀随他本人出走。结果,所有同志全部转危为安。民国36年10月31日去世,终年57岁。后来在土改复查时,中共阜东县委正式为杨芷江平反并恢复名誉。杨芷江毕生喜爱读书,最爱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他文笔流畅,述理透辟,字斟句酌,耐人寻味。今滨海县海堤上的“宋公纪功碑”及位于阜宁县芦蒲乡境内的“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纪念塔”碑文,皆出自他的手笔。
  
同年(公元189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