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策,1886年出生,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中巷人。字定中。 1909年,方策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辛亥革命时,参加了杭州起义,后历任江浙联军工兵部长、交通队营长、南京留守府机要。 1913年7月,方策参加了黄兴“二次革命”,任中校参谋。 1917年1月,方策进入陆军大学第五期深造。 ...[详细]
方於笥(1877—1945),字叠裳,号青箱,祖籍淳安,南宋末迁居歙县;明末,一支迁嘉兴定居,为嘉兴大族。於笥毕业于上海中西书院,曾游历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立志反清革命,为同盟会及光复会会员。清宣统二年(1910)七月至三年十一月,任浙江第二中学学堂监督。辛亥革命前夕,在学堂内提倡剪发辫,组织学...[详细]
恩斯特·布施 (德语:Ernst Busch,1885年7月6日-1945年7月1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陆军元帅。在二战中布施出名的并非他的战功,而是在1944年6月他指挥中央集团军于苏军发动的巴格拉基昂行动后完全崩溃的结果。 背景:早年生活及职业:他在德国埃森出生,布施在1904年...[详细]
杜振蓉(1922—1945),南康人。抗日战争开始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于民国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在灵山县进行地下工作。同年10月与阮明结婚。34年2月参加灵山武装起义。不久,与阮明由灵山前往合浦大成地区(今属浦北),途经白石水陈依村时被合浦县保安队扣捕,关押在武利区公所,后押...[详细]
邓业懋(1908~1945),化名侯启荣、陈浩。灵山县新圩镇萍塘村人,是县内早期的中共党员和钦县武装起义领导人之一。 邓业懋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从小过着优越富裕的生活,也曾受封建文化的熏陶,但他却是地主阶级的叛逆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就憎恨现实中贫富不均、人剥削人的现象,萌发了追求真理、...[详细]
陈桃川(约1854—1945),陈淡浦之第六子,自少随父在“联泰号”学艺,成年后其机械制造技术甚精。陈淡浦病逝后,与其兄陈濂川一起继承“陈联泰”并将之光大,约光绪六年(1880年)制造的第一艘国内民族资本工厂生产的蒸汽机拖轮“江波号”下水航行,后又造出江汉、江阴、江永、江电、江飞、江苏、江利、江...[详细]
陈嘉会(1874~1945),字宏斋,号凤光,湘阴县界头铺镇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深造,与黄兴交笃,加入华兴会,后转为同盟会。归国后热衷于“教育救国”,在长沙首创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并任中路师范学堂教务长。三十二年去北京任法政学堂提调,暗中与黄兴联系,发展革命力量,参加...[详细]
蔡远泽(1886—1945),字惠臣,号璋石,德清人。自幼聪慧,14岁即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进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学习。次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采矿专业,获硕士学位。继而,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会计专业,又取得硕士学位。1918年学成回国,历任天津北洋大...[详细]
蔡郕(1877-1945) 近代历史学家、小说家。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浙江萧山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于1911年称病归里。其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抗日战争爆发,他不愿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辗转避难,颠沛...[详细]
费多尔·冯·博克 在约二十年的战争期间,博克的军事地位逐渐高升,1937年时他成为了德军中资历仅次于威尔纳·冯·弗里奇与格特·冯·伦德斯特的第三号人物。二战爆发后,博克先于1939年入侵波兰的行动中指挥北方集团军群;1940年,博克再于西线攻势中指挥B集团军群;1941年,博克再度担任中央集...[详细]
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语:Benito Mussolini,全名: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1883年7月29日-1945年4月28日)是一位意大利政治家、记者、思想家,曾担任过意大利王国第40任总理的职务,同时也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墨索里尼于1925...[详细]
臧庚 (1912-1945) 籍贯江苏,1940年3月,任朱湖乡乡长,5月任青阳镇镇长。1942年入党,1944年夏任泗灵睢县民政科长,在执行任务时,因 打完而被俘,1945年9月壮烈牺牲。...[详细]
卓还来,1912年5月6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户官宦之家。祖父于清光绪年间先后中举人、进士。卓还来幼年笃诚好学,12岁以前已读过许多经史典籍,且能写文章。在北平汇文中学毕业时,他因成绩优异被保送燕京大学。在大学期间,他主修政治,尤其注意国际法,英文基础牢固;之后又学习法文,不到几年,门门功课皆精...[详细]
朱光训,1923年春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县朱家村(现高密县大栏乡朱家)。1942年3月参加八路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作战机智勇敢,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这一年,胶东我军反对日伪“蚕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已进入对我有利的时期。为了夺取反“蚕食”的新胜利,胶东军区决定拔除位于烟(台)青(岛)公路以...[详细]
周玉堂(1906-1945年)出生在长春市奢岭口子乡西常家窝堡。读书三年,因家贫辍学。幼年放牛,稍长卖零工、当货郎、种田。伪康德2年(1935年)为谋生投奔本家兄弟迁来依兰县。先后在头站、张家、道台桥等地做小买卖、卖零工为生。伪康德10年(1943年)迁居东田家屯,给地主孙秀文"榜青"。半生的奔...[详细]
周裕藩,平潭县流水镇盘团村人,生于民国9年(1920年)1月29日。 民国21年,裕藩跟随祖父到福清松潭小学念书。民国23年小学毕业,考入福清县立初级中学。在进步教师陈聪章、俞建曦的教育下,积极参加传阅进步书刊和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后来与福清地下党人余长钺、陈亨源相识,在革命前辈教育下,接受...[详细]
郑重,原名陈钟万,1915年3月14日出生于湖北省江陵县荆州城内一个贫农家庭。他7岁启蒙读书,13岁高小毕业,后赴省地政局土地丈量训练班学习和工作了一段时间,14岁考入省立第八中学读高中。他勤奋好学,能诗会画,品学兼优。 郑重的青少年时期,-、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详细]
郑思诚(1890—1945),又名痒、玉玺,字兴田。出身于农商兼业的殷实之家,定边砖井镇下蔡渠村人。其父郑重德,有妻三,思诚为三房杜氏生。 郑思诚10岁入学,喜动好斗,“顽愚不雕。”其父视思诚终不可为儒门弟子,着其弃文习武。数年后练成飞檐走壁,平步墙屋之技,乐为善良无辜打抱不平。13岁时痛...[详细]
郑超然(1920~1945年) 郑超然,化名郑青华,民国9年(1920年)出生于大田县桃源乡王山村。 民国24年小学毕业,以优良成绩考上大田简师,后转学永安大湖师范,民国27年夏返乡,不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8年春至民国30年,地下党派他到上京、桃源和永安西洋小学任教,以教师职业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