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福(1867~1942年),又名受其,同安县安仁里灌口人。15岁随父南渡出洋谋生,在马来亚槟城和缅甸仰光等地经商,并在槟城创设新裕隆公司,在仰光开设集发商号及永通、大同油厂等。 清朝末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洋一带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永福与徐...[详细]
张仁槐(1912-1942)八路军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男,1912年出生,山西定襄人,1932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活动。1935年担任中共北平师大地下党支部书记。后调区委,负责民先北平地方部队的领导工作。1936年8月,受党的委派...[详细]
张钧(1914~1942年) 原名善珍,化名华春。建阳县黄坑乡大坡村人。世代务农,父张元清,兼营茶叶。他十四五岁,在老师封松亭门下,读《四书》、《诗经》,能写一手好字。后来,和老师封松亭一起在黄坑后塘朱子祠教书,由封松亭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为了开展革命活动,受命到黄坑街开香菇行。一...[详细]
张步青 旧时是山河镇西郊有名的乡绅地主,社会影响颇大,人送号"张老步",所住自然屯被称为"张步屯"。 张步青生予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成年后,继承祖业,修建三合青瓦房l处,筑有围墙、炮台。张精明强干,极善经营,置地40余垧自耕,兼营工商业11处。在山河镇除设有万隆长杂货店和皮铺以外,...[详细]
余宗恺,(1915 — 1942 )化名陈伟达,诸暨城关人。1937年8月,到陕西云阳抗日青年训练班学习。年底,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与郦咸明、骆子桢、王静安等参与组建诸暨抗日后援会。1938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2月,任诸暨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委员。3月底,任诸暨县战时政治工作队训练班文...[详细]
鱼献珍(1862—1942年)号书农,字宝臣,男,长武县灵凤村人。7岁入私塾,潜心攻读,兼及家务农活。他常说:“书是知识之库,农是养生之本”。20岁举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岁进士。他热爱地方教育事业,致力于教书育人。辛亥革命后,相继受聘为新军统领陈南陂、县知事许宝鉴和凤翔县县知事...[详细]
于寄吾(1915—1942),八路军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政治委员。 又名于己午,原名于纪武,字志新。山东烟台市牟平区上庄镇人。1924 年在本村上小学,1930 年考入烟台八中,1934 年考入济南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倾向革命,积极参加进步活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详细]
叶起莲,女,原籍浙江龙泉县宝溪村。民国12年(1923)生,浦城东坑桥村吴礼生妻。民国24年,红军挺进师转战闽浙边境,开辟革命根据地,起莲夫妇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工作方便,东坑桥村专门建立起共产党女支部,叶起莲任党小组长。她经常冒着危险为游击队送情报、送粮、送菜。民国31年10月,国民党军队向...[详细]
叶逢樟,化名叶南,长汀城关人,民国六年(1917)生于手工工人家庭,13岁进饶太丰药店当学徒,15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当过通讯员、卫生员。二十二年(1933)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十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因负伤被俘,押往九江感化院。二十四年(1935)被遣散回汀。 民国二十七年(1...[详细]
叶豆仔(1845~1942年),女,又名斗姑,同安县人。40岁得祖传治疗儿科病症及放筋疗法的图文手稿和中医验方手抄遗稿。擅长配制各种药散,治疗小儿时行热症、惊风、白喉、麻疹、“猴损”(重症消化不良)、黄疸等危重病症。对“尸厥”(休克)患者有独特的疗法。民间尊称“先生妈”。时鼓浪屿工部局闻其“起死...[详细]
颜文初(1882~1942年),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初十。晋江石狮钞坑村(今属石狮市灵秀镇)人。文初幼年在村中读私塾,16岁时游学泉州。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又负笈省城高等学堂,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辛亥革命后,文初任泉州中学学监。民国2年(1913年),应菲律宾《公理报》报社之聘,前...[详细]
杨松,1907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四姑镇,1921年考入陈潭秋、董必武等人创建的武汉中学,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受团中央派遣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兼任中山大学政治经济学教员和俄文翻译。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1931年1月被选...[详细]
阎甘园(1865~1942)名培棠,字甘园,自号辋口樵者、晚照楼主。陕西蓝田人。16岁中秀才,翌年在西安设馆教学。戊戌维新运动时期,阎也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教育为救国之本,常说:“八股不废,帝制不除,国将不兴。”他的主张受到当时陕西著名学者毛昌杰赞赏,并在其资助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详细]
严伯玉(1874~1942年) 严伯玉,小名阿障,字璩,闽侯县阳岐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上岐村)人。 严伯玉少时,随父亲严复的同学罗稷臣到英国,为大使馆随员,同时在剑桥、伦敦等几个大学选课进修,回国后以“精通洋务”受到清廷重用,先后当过广东电政监督、驻法参赞,还奉命视察越南,著有《越南视察...[详细]
许亨植(1909~1942) 许亨植,原名许克,别名李熙山、李三龙。朝鲜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共宾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委员、书记,中共北满省委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抗联第三路军总参谋长。1942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亨植生于1909年。他出生的第2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民...[详细]
谢耀生 (1876~1942) 谢耀生,连城县城关镇人,清光绪二年(1876)出生于一个殷富之家。他是关心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的企业家之一。民国3年(1914)参与倡办县立中学,并捐赠银元五百元修建校舍。教育部闻报,传令嘉奖一等银色嘉祥章。民国7年,耀生在连城城关创办维新书局,是境内采用...[详细]
夏云超(1917—1942),国民革命第八路军胶东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 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桥头镇观里西村(今属威海市环翠区)。1935 年,在北平宏达高级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大学医学院。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学校南迁。他回到故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并很快与当地的中共党组织...[详细]
小叶丹(果基约达,1894-1942),男,彝族,四川省冕宁县(今彝海乡)人。 1935年与刘伯承彝海结盟。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的红军果基支队,坚持5年与国民党斗争。誓死捍卫红军授予他的“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旗帜。 2009年授予小叶丹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详细]
吴勤(1895-1942),原名吴勤本。原籍东莞,1895年l1月27日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县第四区南浦村(今属佛山市石湾区环市镇)一个贫农家庭。他祖辈因受地主恶霸压迫,在东莞家乡无法立足而迁到南浦村。吴勤一家人辛勤劳作却终日不得温饱。吴勤十一岁那年,父亲病逝。仅读了四年私塾的吴勤只得辍学,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