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佛山市> 禅城人物

吴勤

[公元1895年-1942年]

吴勤为[公元1895年-1942年]

  吴勤(1895-1942),原名吴勤本。原籍东莞,1895年l1月27日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县第四区南浦村(今属佛山市石湾区环市镇)一个贫农家庭。他祖辈因受地主恶霸压迫,在东莞家乡无法立足而迁到南浦村。吴勤一家人辛勤劳作却终日不得温饱。吴勤十一岁那年,父亲病逝。仅读了四年私塾的吴勤只得辍学,到佛山市区去帮人家清理粪便,与母亲共同挑起抚养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的重担。劳动之余,他嗜习拳术,练得一身好武艺。生活的艰辛与习武的磨练,使吴勤从小养成了刚毅、豪爽的性格,敲打出一副魁梧强壮的体魄。
  在他十六岁那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同盟会领导的民军攻入佛山,推翻了清朝在佛山的统治。这使青年吴勤眼前出现了希望之光。他向往革命,崇拜革命英雄,与参加光复佛山的同盟军会员王寒烬、钱维方等人经常来往,成了莫逆之交。他参加了他们在纪纲街组织的汾江阅书报社,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继而又参加了三台会,同盟会。1916年,孙中山号召打击袁世凯在广东的残余势力军阀龙济光。吴勤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加入了民军。他作战勇敢,曾只身泅水0济军军舰,受到嘉奖,被选拔为孙中山的卫士。
  1918年,吴勤在孙中山离粤赴沪后返回佛山重新务农。其时,佛山的失业工人,破产农民常自发进行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鸿胜武馆是他们聚集的地方。吴勤拜鸿胜武馆的首徒钱维方为师,和工人、农民一起练拳习武,并积极参加他们的反封建斗争。1921年,吴勤在大桥头开设鸿胜分馆,召集一批青年农民习蔡李佛拳。随后以这批青年农民为基础,组织起本村武装,保境安民。
  投身革命
  1923年为维护乡亲生命财产和地方治安,拟组织本乡民团,为南海县莲华46乡民团联防总局局长陈恭受拒绝。后得当时佛山工联会组织人的共产党员梁复然与师钱维方支持协助,赴省将情向农工厅长廖仲恺报告,代申请组织南浦乡农团,得获批准成立。从此,吴勤更认识一切封建旧社会不可靠,遂决心跟着共产党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他说: “如果农民没有自己的武装,只靠一张嘴巴,就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利益,更不能推翻凶狠的封建势力。”1924年5月组建起大革命时期南海县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即南浦乡农团,吴勤被推举为团长。农团三百余人,皆有枪械。
  同年8月下旬,吴勤参加了广州农-动讲习所第二届学习。学习期间,曾率领南浦农团部分团员及佛山工会联合会部分会员二十人赴韶关训练和搞社会调查,9月30日返回广州继续进行学习训练。在这期间,吴勤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和周恩来、彭湃、谭平山、阮啸仙、罗绮园等领导人的讲课,使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和民主革命的形势与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lO月10日,吴勘和农民自卫军一起,参加了中共广东区委组织的广州各界群众反对商团-大会和-。其后,又参加了平定商团的斗争。吴勤在这革命的风口浪尖上,接受了严峻的斗争考验,革命立场更加坚定,后由谭平山、罗绮园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吴勤从农讲所毕业后以农运特派员身份回到佛山开展农-动。他和其他同志一道,日夜奔走于佛山附近各村庄,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和组织农民。不久,便在南海县三十多个乡建立了农会。:1925年5月,在各乡农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南海县第四区农民协会。吴勤被推选为会长。领导农民进行减租减息、禁烟禁和打击封建势力的斗争。同年7月,南海九区东塘墩一带大朗乡、小塑乡的地主民团欺压农民,打击农会,破坏农运。吴勤便率领农团驰援,打垮了反动地主武装。为了提高农民协会成员的文化水平,吴勤自筹经费在经堂(今佛山市委党校内)办起了农民子弟学校,并亲任校长。因而受到群众的拥戴。
  佛山祖庙左邻的大魁堂,是劣绅集团聚会的地方。这个集团把持着佛山的大小事务,-地方公款,鱼肉百姓,是佛山最大的封建堡垒。为了冲破这个封建堡垒,帮助佛山工团军筹集经费,1926年初,吴勤率农团配合佛山工人纠察队联台斗争,终于迫使支持大魁堂劣绅的市政厅长下台。大魁堂的的劣绅也从此敛迹。
  1927年4月15日,广东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政变。4月16日天空阴霾密布,正在祖庙大魁堂开会的佛山工代会代表遭到反动派的围捕。吴勤闻讯,便毅然和农会负责人吴锦洪、吴俭本等三十多人奔赴现场援救。队伍行至莺岗街时,遭到国民党保安队的截击,一批同志被捕。在这敌众我寡的危急情况下,他们只好分散转移。吴勤在工人的掩护下,越屋脱离险境,直奔郊区檑岗。当弟弟吴俭本等人到蠕岗聚集后,他们便和檑岗的农会发动组织起农民武装,以求再战。没多久,国民党保安队跟踪到檑岗,围攻农民武装。吴勤率农民武装奋起反抗。在一次浴血奋战中,吴俭本与檑岗农会会长劳元铿负伤后被敌人杀害。吴勤强忍悲痛,掩埋了战友和弟弟的尸体后,又继续奔走于南海、顺德县之间,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坚持斗争。
  1927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秘密组织广州起义。起义前夕,中共南海县委组建了南海农民赤卫军第一团和第二团,吴勤任笫二团团长,负责攻占佛山市,以控制广(州)三(水)铁路沿线,巩固广州外围。
  飘落海外
  广州起义失败后,吴勤转移到香港,继续坚持革命工作。后来,中共广东省委机关遭破坏后,吴勤只得远走南洋,与梁复燃、王寒烬等在新加坡树冷岗落脚,靠开荒种菜维持生活。这时,吴勤虽然失掉了中共组织关系,但他仍然积极联络华侨,参加了当地菜农的协会,从中宣传革命道理。他还发动华侨筹办了一间广建学校,方便华侨子弟读书。由于吴勤乐于为人,遇事有办法,当地的福建、潮州籍华侨都称他为“头家”(即领头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吴勤在国外一直惦记着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他与爱国华侨一起参加-运动,并为支援第十九路军抗日举行义卖筹款活动。1936年他回到香港,继续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此时吴勤和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敢得联系(但未恢复党籍)。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考虑到吴勤的经历和影响,派他回广州开展-工作,利用合法名义,组织群众性的抗日武装。
  回乡抗日
  1937年底,吴勤回到广州,利用他在国民党内的人事关系进行-工作,国民党当局委任他为广东省民众自卫团统率委员会上校督导员。吴勤以合法的名义,在广州南郊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动员农民参加抗日武装。还会同钱维方师傅在佛山鸿胜武馆开办杀敌大刀训练班和一个有二十多人参加的学习战时救伤护理方法的防护团。并积极筹集武器,组织起南海县山紫村(今佛山城区)农民抗日自卫队,随时准备武装抗日,把侵略者赶出国门。
  1938年10月H日,日军侵占广州,珠江三角洲各县相继陷于敌手,国民党军政人员仓皇逃跑。吴勤目睹国土沦亡,悲愤交集。他不畏-,在广州陷落的第二天,带领十九个热血青年逃出广州市区,到广州近郊的崇文二十四乡组织起一支有五六十人的抗日义勇队。
  一天,南海平洲复窖附近的河面上,两艘日军运输船装满了劫来的粮食、物品,正准备运回广州。吴勤在探明情况后,即率队前往袭击,将船上十来名日军击毙,缴获0弹药一批和粮食数百包用以武装自己,并将粮食赈济难民。
  接着,吴勤又乘胜率抗日义勇队在广(州)三(水)铁路小塘车站伏击敌人,捣毁铁路,使日军西进计划受到阻延。抗日义勇队水陆两次战斗的胜利,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震动了整个珠江三角洲,极大地激励了珠江地区广大群众抗敌致胜的信心。
  打击日寇
  为了使这支队伍取得合法地位,得到武器和给养,吴勤与撤退到广宁的广州市市长兼西江八属游击总指挥曾养甫取得联系,领取了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番号,并被委任为司令。广游二支队英勇杀敌,声威日振,加上政府又给予合法名义,手是爱国青年参加广游二支队者日益增多,一些地方实力派也归集到广游二支队的旗下。其时日军气焰嚣张,企图一举消灭这支涎生不久的抗日队伍。12月下旬的一天清晨,日军一部从永陆两路突然包围了顺德县陈村镇广游二支队驻地,日军从炮艇发射的炮火把陈村的房子摧毁了大半。面对强大的敌人,吴勤坚定沉着地指挥部队奋起还击,经过一整天激战,毙伤日军三十多名。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吴勤带领部队撤出陈村,向番禺南部地区转移。禺南是大革命时期农运高涨的地方,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为了更广泛地发动民众,壮大抗日队伍,1939年5月,吴勤与禺南大石乡知名人士何福海一起,在大石留春园组织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半武装群众团体――抗日俊杰同志社(简称“俊杰社”),由吴勤亲任社长。俊杰社成立后,十分重视团结和争取各阶层人士。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俊杰社以禺南为基地,向南海、顺德和广州南郊等地发展,拥有五十多个分社,社员达二三千人,其中农民基干武装有三四百人。吴勤曾指挥六百多名社员攻击广州市郊东朗和南海县盐步的伪军,又在禺南打了员岗乡伪维持会,消灭了员岗伪地税征收队;并指挥广州市郊芳村俊杰社队伍伏击三山大石附近河面的日军船只,缴获日军汽船两艘,毙伤和俘虏日‘军数十名,其中俘虏了一名日军军官山本正男少尉。
  吴勤率领的部队虽然迅速发展,但成分复杂,良莠不齐,纪律松散,难以坚持艰巨的抗日战争,后来吴勤前往香港寻找。党组织,要求党加强对广游二支队的领导。党组织接受吴勤的要求,前后派了刘向东、严尚民等多批党员到广游二支队协助吴勤工作,吴勤对他们委以重任,全力支持他们进行整顿、改造部队的工作,并根据党组织的意见,把-分子、副司令史文坚等清除出队。
  l939年11月,广游二支队进驻顺德大良,维持社会治安,并在外围金橘嘴、旧寨构筑工事,积极布防。12月中旬的一天日军向大良发动攻击,用追击炮连续轰击广游二支队阵地,随后发起冲锋。吴勤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并派出一个班绕到日军的侧后,出其不意袭击,日军死伤寸多人,最后狼狈撤退。广游二支队取得大良保卫战的胜利,威名远播。
  l940年6月,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成立。中心县委为加快改造广游二支队,决定以林锵云带领的顺德游击队为基础,加上从番禺、中山抽调来的党员和青年骨干编为广游二支队的独立第一中队,在广游二支队中起模范作用。当中心县委向吴勤提出这一建议时,吴勤表示坚决服从,并立即调拨两挺捷克、机枪和部分长、短枪给独立第一中队。
  由于日、伪步步进逼,并在政治上进行诱降活动,广游二支队名义下的一些地方势力组织的大队发生了分化,有的瓦解,有的投降,甚至第一大队的大队长刘登也发生动摇,竞与国民党顽固派暗中勾结,企图把该大队拉出去。在这紧急关头,吴勤按照中心县委的指示,毅然撤去刘登的职务,将第一大队从中山县大南和番禺大岗调回西海,与独立第一中队台编整训,这一有力措施使部队稳定下来,并使广游二支队直接置于我党的领导之下。
  惨遭暗杀
  1940年间将队伍改造成为党领导下的重要抗日武装后,屡立战功,沉重打击了敌伪的气焰。先后在现海、顺德、番禺、三水各县攻击日伪军,消灭地主武装,除奸杀霸,取得辉煌战果。其中著名战役,以三次保卫大良镇,西海歼灭战,夺取南村七星冈,进攻番禺市桥李朗鸡伪军及金橘嘴激战等,使日、伪闻风丧胆。因此日、伪视为心腹大患,施以暗杀毒手,欲除之而后快。1942年5月7日,日伪事前以重金厚禄收买了当时国民党第3纵队队长林小亚,国民党三青团敌后挺进队大队长梁汝泉、李部伪军李德明等人,乘是日吴勤因事到陈村之机,预先埋伏在陈村“水枝花”(地名)步头岸边。中午后,果见吴勤夫妻和随员由对岸乘艇渡河而来,当吴艇驶至中流,即放机枪扫射,吴勤等猝不及防,当场中弹身亡,时47年。事后,广游2支队改由林锵云为司令员,后改名珠江纵队,直至1945年抗日胜利而结束。
  人民怀念
  吴勤忠诚于党的事业,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不息,是珠江三角洲人民的好儿子,人民永远怀念他。1949年佛山解放后,南海县府和佛山市府,遂在南浦乡前(现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大道与同济东路交界处)建设一座“吴勤烈士陵园”,刻碑记其一生革命事迹,以供凭吊和启发后人。1982年重修,墓园一片苍松翠柏,庄严肃穆的陵园内,有吴勤、邓卓英和吴俭本烈士的陵墓,为灰沙水泥砌筑,墓前矗立着5.3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纪念碑,上有林锵云题“吴勤烈士之墓”,碑前左右各有小亭。是佛山人民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
  
同年(公元189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