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心(1879—1939) 清光绪五年(1879)2月23日出生,三乡古鹤人,是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日本华侨,孙中山曾赠送“天下为公”、“博爱”两幅墨宝予其。 年轻时远渡日本神户经商,在很有名气的东方酒店任部门主管。婚后育有三子三女。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在华侨志士陈鑑周、...[详细]
陈宧(1870-1939),湖北安陆人。1895年秋,入湖北武备学堂。1912年助黎元洪、袁世凯杀张振武、方维。1913年,通过政治拉拢、军事策反、经济收买等手段,帮助袁世凯镇压了各地的二次革命。1915年任四川将军。1916年和蔡锷护国军停战,宣布四川“独立”,反对袁世凯称帝。 人物生平 ...[详细]
毕指南(1907—1939)原名毕炳生。莱芜县南三官庙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秋,中共莱芜县委建立,任宣传部长。1933年,县农协改称农会后,担任副干事长。同年7月,主编中共莱芜县委机关报《战斗》。以方下高级小学和文成书局为中心,建立起党的秘密联系网,并在...[详细]
边凤歧(1876—1939) 字岫双。临淄县西关村(今属淄博市临淄区)人。光绪己酉科拔贡。1908年撰修《临淄乡土志》13篇,1919年又参修《临淄县志》8册35卷。于1939年去世。 ...[详细]
阿部规秀,生于日本青森县。1907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九期。毕业后加入日本陆军,历任步兵第三十二联队附、第八师团副官、第十八师团参谋、仙台陆军教导学校学生队长。1937年8月,升任关东军第1师团步兵第1旅团旅团长,驻屯黑龙江省孙吴地区,并晋升为陆军少将。1939年晋升为陆军中将。 1...[详细]
蚁光炎(1879—1939年)? 东里镇南畔洲村人。17岁到越南,后转泰国数年后成为泰国工商界闻人。至20世纪30年代,其企业已拥有职工10多万人。1922年粤东、闽南“八.二”大风灾和1931年北方黄河大水灾,他均慷慨捐巨款救灾。每年用在中泰慈善事业的款项逾10万铢。还解囊支持泰京崇实学校,以...[详细]
杨贤怀(1880-1939年),字泽东,号超,以字行世,东安县(云浮)西山(今属永宁镇)庙龙榕木村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两广优级师范学校毕业。曾先后任广州市师范、云浮县立中学、西山乡村师范、西山中学等学校校长,是西山乡村师范创始人之一,他专长数理教学,对教育事业有一定贡献,群众尊称他...[详细]
谢英伯(1882~1939),广东梅县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五月二十九日。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6岁开始学英语,翌年考进香港皇仁书院,接受西洋教育。 谢英伯从小受其父亲的影响,爱自然,喜欢旅行,好历史,特别对新闻事业有浓厚的兴趣。他在皇仁书院就读三年之后,就回广州从事他喜欢的新闻事...[详细]
谢宝山(1860—1939) 五桂山桂南马溪村人。清光绪十年(1884)赴秘鲁国经商,才干出众,1885年创立宝隆公司,任宝隆田寮(田庄)股东、总经理。除经营土产批发、进口欧美货品以及中国丝绸外,在利马附近租大田庄4个,雇请工人1400人,主要种蔗榨糖、种棉花,产品除满足秘鲁国需用外,还大批...[详细]
王三春(1884~1939)本名王汝仁,乳名仁娃子,字炳林,号三春。四川巴中(今属平昌)人。家境贫寒,父亲早亡,母亲守寡抚养他。王三春幼时读过几年书,父亲死后辍学务农。清光绪三十年(1904),王三春20岁时因争山林树木与族长、巴中首富王宗林斗殴,自知闯祸不浅,纵火烧掉王宗林的一间茅草房,离...[详细]
涂正坤 (1897--1939) 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革命烈士。 湖南省平江县人,原名涂正生, 1897年出生于平江嘉义一缝纫工人家庭。只读4年书,便随父学做缝纫。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军进入平江时,当选为嘉义区农民协会副会长。马日事变后,化名喻义华,以缝...[详细]
唐拾义(1874年~1939年),原名振之,字拾义,南边白坭 村人。父于芦苞镇经营商业。唐年青时在广州博济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前身)攻读西医,学业成绩出众,毕业后曾在芦苞镇行医。民国元年(1912年)起在广州华林街开设诊所,专治哮喘症,并自制久咳丸、发冷丸等成药销售。他十分注重宣传,不惜耗资在报...[详细]
邱铁生 (1897~1939),名射斗,耀县孙原乡孝义坊北堡人。少有大志,以终生报国为己任。民国十一年(1922)从陕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带回一幅《岳母刺字》画,贴于卧室墙壁,每日凝目注视,且以“我当效慕岳飞”为座右铭。 其时,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国内军阀互相争战,人民处于水深火...[详细]
罗华堂(1874~1939),炭步鸭湖村人(今瓦步村),世代务农,年幼丧父,其母及弟妹四人,力耕不足糊口。华堂因家贫辍学,17岁受雇于永兆公司,在渡船当踩车工。该船航行于广州—赤坭,经营客货运输。一次,船行至五和附近,遭匪抢劫,华堂急中生智,在船尾点燃鞭炮放在煤油罐内,再将罐投入河中,顿时恍似 ...[详细]
刘一苇(1875—1939) 又名一伟,号一佛、佛公,别号茫然老衲。沙溪谿角村人。祖父曾参加太平军起义,失败后被清政府抄没家产,株连家人,故举家奔避美国檀香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一苇28岁时,随父到香港经商,在香港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与冯自由等组办《中国日报》。出资与潘景吾创立《...[详细]
李辉南(1890~1939),字别奇,广东台山县人。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民国12年(1923年)跟随孙中山讨伐陈炯明,曾率千人驻守增城,击退陈部谢文炳师数千人进攻,保卫广州革命政府。 民国17年(1928年)8月任韶州市政局长,以“有建设之破坏未为破坏”之观点...[详细]
梁捷(1910-1939),乾务乡人,出生农村,读书不多。民国25年(1936)赴澳门昌泰银号谋生,做过工人、商店售货员。 抗战爆发,群众纷纷组织抗日救国团体。梁捷满怀爱国热情,毅然于民国28年 (1939)夏,三次申请加入澳门“四界”(学术、体育、音乐、戏剧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第三队...[详细]
格里戈里•阿里莫维奇•库里申科(1903-1939)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 男,1903年出生,乌克兰人,联共(布)党员,苏联空军少校。1939年,他和考兹洛夫受苏联政府派遣,率两个“达沙式”轰炸机大队来华,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库里申科以朴素、坚实、谦逊、热情、友好和对工作认真的态度,赢得...[详细]
黄梓(1876—1939),字悦华,新会县杜阮松园村(今属蓬江区)人。少年时在乡务农,青年时代随族人黄汉杰游港,后加入香港同盟会,结识革命党人黄明堂,引为知己。清宣统二年(1910年),奉孙中山之命,黄明堂到江门、会城一带活动,黄梓领黄明堂潜回新会杜阮,勘探地形。以杜阮井根为根据地,联络三合会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