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人物

何剑吴

[公元1875年-1939年]

何剑吴为[公元1875年-1939年]

  何剑吴(1875~1939),名锷,字永业,号剑吾,广州番禺人。幼年曾与黄节在名儒简竹居处学习,后在香港皇仁书院就读。毕业后任沪海关英语教师。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国民党元老林森在沪创立“人镜学社”,被选为社长。光绪三十一年,美国发生排华事件,何剑吴激于义愤,组织群众,散发 传单,被崇洋媚外的海关当局撤职。后应黄节等人之邀回穗工作。
  1905年,谢英伯、黄节、潘达微等利用广州河南海幢寺部分房舍,创办南武学堂,谢英伯为校长。翌年,谢英伯赴南洋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筹款,校长改由何剑吴接任。何接任后,扩大校舍,增招学生,在校人数达130 多人。南武学堂开男女同校风气之先,初办时仅有女生2人,随后入学女生日多,便增设南武女学,后改名为洁芳女校。1912年,南武学堂改名为南武中学,并增设小学。
  何剑吴痛感国弱民困,常受帝国主义欺凌,被人侮称为“东亚病夫”,提出以“坚忍奉公,力学爱国”为校训;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学生要有强健体魄,方能为国家出力,在校大兴体育教育。他吸收了欧美现代化体育教学的经验,实施球类及田径项目的普及教育,在校开辟了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和田径运动场等。其体育项目和场地设备,是当时广州学校屈指可数的。在他的组织推动下,南武中学的足球、排球、田径三大项目,成绩卓著。自1905 年至1918 年举行的7 届全省运动大会上,南武中学获奖的项目甚多,其中第六届获团体冠军,第七届为团体季军。早期代表广东出省或代表中国出国参加体育比赛的选手,不少是南武中学的学生。如陈彦于1913 年入选国家田径队,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跳远名列第一,成为中国参加国际体育竞赛第一枚金牌获得者。故有“南北两南(南有南武和北有南开)”之称。
  何剑吴注重师资质素,聘请国内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及留学生、教授来校任教。但也有不拘一格的,如文科教师龚诵秋,原是电报社青年职工,勤奋自学成才,何便破格选用。由于何重视师资质素,故南武出了不少人才,如政治哲学家刘思慕、教育家张瑞权、人类学家梁钊韬、暨南大学校长梁炳熙等。
  民国8年(1919),何剑吴赴新加坡办华侨教育事业,曾先后任养正中学、南华中学、广仁中学等校校长。何对新加坡、印尼教育的影响很深,受到侨胞的尊崇。1929年,广东省教育厅长黄节力邀何回穗创办省立第一师范,并任校长。1933 年秋,何再度出任南武中学校长,任内他加建校舍,扩大班额,学生增至千多人,使南武成为广州河南区最大一间中学。他克己奉公,居室简陋,生活朴素。一年天,大多是穿着白色“365紫花布”文装,身无长物。每月薪金280 元,除了个人生活所需,余剩的多全数送还学校或周济贫苦学生。1935 年,时国难方殷,日本军国主义者已侵占我大片领土,他看到学校的男学生大多数留了长头发“花旗装”,认为这不合抗战的时代精神,也不合南武的传统,便下令男生一律改为“陆军装”短头发,一些学生不理解校长的爱国情怀,又受到一些人的挑唆,高三班同学便在学校举行全校学生大会,宣布-,声言要校长下台。何剑吴遂辞别南武,留诗一首,悄然离去。诗中有“燕雀焉知侬去去,李桃待发惜迟迟。海幢风雨怀前度,长剑摩挲叹五噫”之句。1936 年春,他赴北平、上海筹设黄晦闻纪念图书馆,因发病去香港治疗。1939年7月14日于香港病逝。抗日战争胜利后,南武校友迎其遗骨于校园建碑纪念。 相关院校:

暨南大学

同年(公元187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