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梅州市> 梅江人物

谢英伯

[公元1882年-1939年]

谢英伯为[公元1882年-1939年]

  谢英伯(1882~1939),广东梅县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五月二十九日。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6岁开始学英语,翌年考进香港皇仁书院,接受西洋教育。
  谢英伯从小受其父亲的影响,爱自然,喜欢旅行,好历史,特别对新闻事业有浓厚的兴趣。他在皇仁书院就读三年之后,就回广州从事他喜欢的新闻事业,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
  义和团反帝-被帝国主义和腐败的清政府镇压下去之后,清政府与十一国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激起爱国的仁人志士在国内和日本先后出版大批书报、杂志,宣传反清思想,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对谢英伯影响极大。1902年,他担任《亚洲日报》总,奋笔评论时政,倡导女权。1904年又主办《开智日报》。此后,他先后在《中国日报》、《东方报》、《少年中国报》、《拒约报》、《国民党周刊》、《民国日报》等20多间报刊社任职。
  谢英伯除任报社、记者之外,还从事教育工作。1901年,谢英伯与黄晦闻等人,在广州河南龙溪首约创办“群学书社”,搜集书籍及中外报刊,设立群众阅书报处,并设、辩论、体育三部。后又增设教育部,转迁海幢寺,易名“南武公学会”,筹办学堂。当时广州读书风气日盛,政府的财力人力不足,奖励绅民捐资办学,于是,民办的私立学校应运而生。清末,南武学堂、坤维女子学堂和广东光华医学堂,均是广州较有名的私立学校。
  谢英伯等人筹办的学堂,初名南武两等学堂,经省学务处立案批准,于1905年3月3日开学,校址在海幢寺园照堂。谢英伯为校长,由“南武公学会”同仁分任教职,任教的老师多为社会名流。校中男女同校,开办后很得社会人士看重。谢英伯担任校长数月,后由何剑英接任。他们不断扩充校舍,增加设备,而且特别注重体育科。1912年,南武学堂更名南武中学,并附设小学,谢英伯再任校长。南武中学后发展为广州河南最大的中学,培养了不少体育人才,其中有的成为广东体育界元老。
  1906年,谢英伯第一次离开南武中学之后,曾先后任教于梧州中华学堂、香港安怀女学校、圣约翰学校、保罗书院、檀香山华文学堂等校。此期间,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07年,谢英伯在香港加入同盟会,并任香港支部主盟人,负责吸收同盟会员入会的主盟事务,经他吸收的会员,不少后来成了民国要人。
  1908年,孙中山领导云南河口起义失败之后,600多名起义战士突围撤入越南,被法国当局解除武装后押去新加坡,后辗转到了香港。当时在香港的谢英伯千方百计设法资助,并积极筹款帮助起义战士返回原籍。
  1910年2月,谢英伯参加了广州新军起义的筹划工作。1911年4月广州起义(后俗称黄花岗起义),因实力悬殊而失败。但此次起义影响极大,面对清政府的-,激起革命者的强烈-。是年8月,黄兴派遣东方暗杀团成员林冠慈、陈敬岳,在广州双门底(今北京路)用 伤镇压黄花岗起义的刽子手、水师提督李准。林冠慈当场牺牲,陈敬岳被捕,后英勇就义。谢英伯因参加组建东方暗杀团,当林冠慈牺牲之后,已难以在香港立足,只得离港亡命檀香山,执教于华文学堂,并参办《自由报》,对保重党作抨击。同时,他参加向华侨筹款,支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911年,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后,孙中山回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其时,谢英伯回国晋谒孙中山,在南京停留不久,便奉孙中山之命,回广州任同盟会粤支部部长。
  1912年4月,广东省议会正式选举胡汉民为都督。胡即位后,请谢英伯当他的高级顾问。
  1913年7月,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爆发,谢英伯在广州主办《讨袁日报》,猛烈抨击袁世凯。9月“二次革命”失败,广东局势逆转,袁世凯下令通缉孙中山等人,谢英伯只得又逃亡美洲。路经日本时,他拜会了当时已转赴日本的孙中山。其时,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正式成立,谢英伯立即加盟中华革命党,再次受孙中山之命任美洲中华革命党组织员。此后两年间,他与林森、冯自由、邓家彦等人分赴美、加各地筹款,并创立五六十个中华革命党分部。
  谢英伯一向勤奋学习,他在美洲时一方面从事革命活动,一方面努力求学,先后进加州大学、和门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雅伦学校修习政法社会学科,尤其对劳 动深有心得体会。
  1915年底,谢英伯闻讯云南护-起义讨袁,他即经日本返国,翌年夏抵达上海。在上海期间,他经常到环龙路(今南昌路)63号与孙中山会晤。其时,孙中山正在专心苦读,希望寻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论、方针和政策。
  1917年7月,谢英伯追随孙中山南下0,17日抵达广州。9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政府陆海军大元帅职,建立反对段祺瑞 政权的中华民-政府,谢英伯被任命为大元帅府秘书。1918年,谢又当选为众议院议员。是年春天,陆荣廷、唐继尧等西南军阀加紧策划推翻孙中山军政府的活动,5月,孙中山-辞去了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但谢英伯仍坚持留在广州,其后因发动电灯公司及自来水厂工人-,桂系军阀要捉他归案,谢英伯只得匆忙逃离广州赴香港。
  1920年8月12日,陈炯明率军回粤,兵分三路进攻桂军,广东民众纷纷响应。经两个月的战斗,驱逐了桂系势力。粤军返粤后,谢英伯又回到广州,积极开展劳 动,组织互助社,开设医院,并主办《广州日报》、《互助日报》。此时他成为隐藏不露的劳 动领袖之一。
  1922年6月,陈炯明突然发动武装叛乱。陈炯明叛乱后,自称为客家人,阴谋利用海员中人数不少的客家人支持自己。谢英伯对此广泛印发传单,揭露陈炯明并非客家人这一事实。
  1923年,谢英伯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广州市分会会长。该会组织救护队到战地救护伤兵、定期赠医施药、开办疗养院等。
  孙中山总结了从事革命40年来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行国共合作。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第二次组织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职。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谢英伯与冯自由等,在会上公开反对孙中山的政策。国民党一大闭幕之后,谢英伯等迫于形势向孙中山作了书面检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便正式打出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旗号,这批人称为“-派”。谢英伯也参加了-,积极参与-活动,后又担任上海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沪、汉、宁三党部合一,他又担任了海员工会清党委员,并用一个月的时间,将海员工会由广东迁去上海。
  1927年秋,谢英伯思想开始有些转变,他亲眼看到国民党内暗潮起伏不已,精神、身心都很颓丧,想找新的寄托,便一心转向搞律师工作。1928年春,他回到广州,从事律师及新闻教育工作,并开始研究考古学、佛学。1928年,谢伯英创办“广州黄花考古学院”,出版《考古杂志》创刊号。他又在广州惠福东路168号创设中国新闻学院,任院长。次年,该校归广东全省新闻记者联合会主办,并迁往东堤国民党广州市党部旧址。该校秋季起除设预科、本科外,并附设附属中学部、华侨新闻学速成科、新闻学函授部。谢英伯仍任校长。
  1932年7月,谢英伯主办《三民日报》。1936年,谢英伯出任广东省高等首席检察官。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他仍留在广州执业,直至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夕,他才全家移居广宁。因频年积劳,糖尿病复发,于1939年10月逝世,终年57岁。
  谢英伯论著不少,多散见于海内外报刊。专著有《人海航程》、《中国古玉时代文化史纲》。
相关院校:

哥伦比亚大学

同年(公元188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