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继刚(1908~1938) 汉阴县小街乡小街村人,民国十六年(1927)二月毕业于汉阴高等小学。二十三年(1934)在杨虎城警二旅四团一营三连任连长,与何振亚在汉阴曾同过学,两人原计划一同起义参加红军。何于二十四年(1935)十一月在长安引驾回拉出部队进山打游击时,沈继刚连当时驻防蓝田,几...[详细]
沈冠国,乳名和尚,清宣统二年(1910年)10月生于福安松罗洋溪村的贫农家庭。民国21年(1932年)参加“贫农团”,民国22年参加“红带会”。后又参加“甘棠-”、“赛岐-”,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闽东北第二独立团成立后,成为光荣的红军战士。 民国24年夏,冠国任警卫班长,翌年冬升任红军独...[详细]
邱有贵(1908~1938年) 崇安吴屯乡潘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排行老三。一家人耕种8亩轮种的祭田,过着缺衣少食的贫苦生活。 民国17年(1928年)春,共产党员江和生、徐日荣住在他家宣传革命道理,使他心里逐渐亮起来,认识到要让穷苦人过上好日了,就必须彻底推毁万恶的旧社会。随后,有...[详细]
彭菊眉,女,芹太丘村人,民国7年(1918)生于龙溪村穷苦农家。16岁嫁给芹太丘张光祥为妻,光祥参加革命,任中共周墩南区中心支部书记,菊眉随丈夫革命,任交通员。 民国23年,罗桃妹(烈士)到芹太丘组织妇女会,菊眉任主任,从此她和桃妹等人,活动于芹太丘、沈洋、梧柏洋一带。不久,担任南区区委交通...[详细]
蒙浚生(1881~1938)名发源,字浚生,亦作浚僧。陕西蒲城人。少年读私塾,天资聪颖;上县学时,即名噪一方。嗣入西安陕西高等学堂就读,逐步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蒲案”爆发,在西安各界人士为死难学生原斯健举行的追悼大会上,蒙以“陕西高等学堂同仁”名义撰写祭文,猛烈抨...[详细]
马威龙(1906-1938)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7军46师136旅旅长 男,壮族,1906年出生,广西龙州人。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毕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央教导总队第3团团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在江湾地区阻击日军,浴血奋战3个月,后升任教导总队第3旅旅长。1...[详细]
卢美范(1913~1938),出生于平利县广佛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帮人放牛。民国23年(1934)参加陕西警2旅4团(沈玺亭部),在3营某连当传令兵,不久被调至该营9连当兵。民国24 (1935)冬,4团驻防长安县引驾回。12月11日(农历冬月十六),9连连附何继周率部举行-成功,自命陕南游...[详细]
龙慕韩(1898—1938),字汉臣,安徽怀宁人。国民革命军陆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父从政界,经济中等。怀宁县立中学毕业。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回皖入安徽教育团学习结业。充任长江上游总部暂编步兵第三旅五团排长。1924年春由茅延桢介绍投考黄埔军校,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在学...[详细]
李仪祉(1882~1938)原名协,字宜之,后改仪祉。陕西蒲城人。父亲李桐轩、伯父李异材,均为学界骄子,又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的会员。他从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和爱国主义的熏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胞兄约祉参加同州府试,名列榜首。是年入泾阳崇实书院,后又入三原宏道书院深造,受陕西著名爱国...[详细]
李延平 1903年生于吉林省延吉县一个贫农家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延平耳闻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于1932年1月,毅然离家来到黑龙江省宁安县,参加了抗日救国军。 李延平参加抗日救国军后,在历次战斗中,身先士卒,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不久被任命为军部参谋。1932年6月加入...[详细]
刘韶华(1902~1938) 乳名来福,字春园,寺沟村人。7岁入村私塾。民国四年(1915),考入吴堡城高等小学。民国八年(1919),考入陕北联合榆林中学,学业甚优,校长杜斌丞十分赏识,购书赠读,资助学费,勉励其奋发上进。十三年(1924)榆林中学毕业,考入北平大学数学系,十五年(1926)加...[详细]
刘连科(1917-1938)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参谋长 男,1917年出生,河北滦县人,193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在丰润湾村召开遵化、迁安、滦县三路抗日联军负责人联席会议。会议研究决定正式成立冀东抗日联军,下设6个总队,由高志远任总司令,洪麟阁、李运昌任副总司令员,刘连科任参...[详细]
李生荣(1850~1938) 本境砖庙乡李家河村人。生荣素性刚勇,平生爱抱打不平。清末米脂知县潘松借办里民局之名向全县人民派收“烟筒捐”,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里民局的几个人来到西川周家镇促收“烟筒捐”。李生荣和景堂奎(本境苗家坪乡牛兴圪塔村人)在街上挡住里民局的人询问收税情况,里民...[详细]
林水芸,民国7年(1918)生于安溪县龙门乡龙山村埔顶。父林何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水芸有两个姐姐,都因家贫,小时就给人抚养。7岁丧父,母子相依为命。一天,村中土豪林育会到家催收钱粮,母子把姐家送给的一瓶陈年老酒敬奉,而林育会不但不领情,反而催迫更凶。年小水芸,看在眼里,恨在心头。母亲望子成龙,勤...[详细]
林秋光(1911~1938年)原名辉军,号菊人。宁德七都人。家庭小商贩。 林秋光幼时,在七都有源书院读书。民国12年(1923年),赴霞浦作元学校求学,与马立峰同学。在进步教师魏阿拾的教育下,接受马列主义真理。与马立峰一起,参加魏阿拾发动的冲击军阀十一旅的革命行动。林秋光还同马立峰等人组织学...[详细]
林清炎(1900~1938年),罗源县飞竹乡人。民国19年(1930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飞竹、塔里、三角洋、陶洋、马洋、下漈、斌溪等地宣传发动群众参加革命,任赤卫队队长。同年12月,在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长黄孝敏领导下,参与组织飞竹农民-。民国21年11月,林率队配合闽东工农游击...[详细]
林桂清,又名版,字本图,号克武。清光绪七年(1881)六月十九日生于安溪县新康里罗岩乡(今虎邱乡罗岩村)。童年读私塾,贫而辍学,及长,肩挑为生。在厦门开茶行的堂亲雇他挑一担白银回乡发放茶款,途经长泰县白帆岭被盗所劫。失主请官兵到罗岩追查,桂清涉嫌逃匿长泰县花坑。嗣而与堂亲林雷等合伙截途抢劫。在同...[详细]
林电岩 (1900-1938),原名林炯,字电岩,曾用名马良、王德、阿木村。浙江省临海县人。1924年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下半年回国,在上海党中央工作,担任国际代表团翻译。1933年夏到哈尔滨工作,任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长...[详细]
李明武 (1911-1938),曾用名李洁吾,黑龙江省双城县人。1930年7月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受同班同学共产党员马升芳的进步思想影响,常向马升芳借阅进步书刊。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4月毕业后,入北铁机务段就职。此后,他以公开职业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宣传和发展组织工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