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899-1935) 男,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共党员。 瞿秋白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加领导北京的学生-。1920年初参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后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详细]
朴翰宗(1911—1935),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参谋长。 原名朴焕宗,出生于朝鲜庆尚道陕川郡龙西城。幼年丧父。1919年随叔父来到中国东北,在辽宁省清原县定居。1922年,进学校读书。深知贫家子弟读书难得,因此学习十分刻苦。在学习期间,耳闻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十分痛恨日本...[详细]
蒲殿俊(1875—1934),四川广安(位川东大竹县南)人,辛亥保路运动的主要领导人。1904年参加殿试,中进士,被授职主事,1905年公派日本留学。1909年蜀人公推蒲殿俊任四川咨议局议长,同年8月北京成立全国咨议局联合会,蒲殿俊被选为联合会副主席。1910年创办四川咨议局机关报《蜀报》,提倡...[详细]
马赤 (1911~1935) 马赤,原名张继连,字嘉青,浏阳县中和石岗人,清宣统三年(1911)生。1926年人时雍高小,受校长张育贤、教师张文学影响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改名马赤,以示要使马克思主义-全国。次年他参加农民协会,旋入共青团,1928年春加人中国共产党。 “马日事变”后...[详细]
吕挹清(1905—1935),温泉乡洞心村人,出生于贫苦家庭。1927年进入陆川中学读书,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中学毕业,后在一小、三小、洞心等小学任教师,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印传单宣传发动群众。1931年冬负责“合平青年会”陆川中学分会工作,领导陆城地区 、农运工作。1932年参加中国共...[详细]
罗文佳(1899~1935)又名罗云雅, 出生在广西钦州小董镇屯茂村的一个佃农家庭,六、七岁起给人看牛。9岁那年,他家因交不起田租,母被财主强拉去顶债,父被逼得神经失常。大姐被卖到南宁做婢女,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后他流浪到百色做了童工,每月工资只有3元(成年工人的一半),在苦难中熬了几年。 ...[详细]
刘壮飞(1912--1935),原名刘佐庚,满族,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哨子河村人,1928年,考入岫岩县立新制师范学校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选为抗日学生代表,到海城、庄河等地宣传抗日救国,后离家出走,参加了邓铁梅的东北民众自治军,1933年春,与苗可秀等人组建别动队,1934年...[详细]
刘吟舫(1884~1935年),原名庆咏(以字行),清庠生,河南省洛阳老城人。喜诗词,善书法,青年时已闻名乡里。 “五四”运动期间,豫西学生联合会、豫西-委员会,查扣、没收了大量的日货。民国9年(1920年),学联会负责人张雪波、张修斋等人,决定把没收的日货一部分价款,创办小型新闻刊物《河洛...[详细]
刘笑如 (1898-1935) 兴国县长冈乡人。1927年参加革命,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中共上社区委宣传部长,1931年9月任中共兴国县委宣传部长,1934年2月任中共兴国县委书记,为“苏区兴国模范县”创建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红军长征后,率领县委、县苏政府机关坚持山区游击...[详细]
刘凤章是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林家田塆人。笔者觅获黄陂敦睦堂民国甲戌年(1934年)续印《刘氏宗谱》,载刘凤章数多诗文联语和当时撰写的卷首谱序与注志,推断续谱有先生参与编纂,谱录家世亦经他亲自校审。宗谱卷九世系表记其本人简况如下:谱名“华銈,册名凤章,字文卿,一字耘心,晚号岱樵。生清同...[详细]
刘昌恩 (1904-1935) 兴国古龙冈人。1933年5月随兴国模范师编入红军主力部队。1934年10月,长征出发时,编入红一军团2师5团3连担任卫生兵。1935年8月下旬,红军进入松藩草地。有一天,刘昌恩陷入泥沼,他自知无法脱险,一面高呼战友改道,一面举起自己的挎包对连长李远沛说:“请把...[详细]
李松波(1904—1935),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参谋长。 又名崔松波,吉林磐石人,朝鲜族。193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抗日工作。同年8月,参加了中共磐石县委成立的武装自卫组织特务队。由于屡次任务表现出色,于1931年8月被任命为特务队队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详细]
黎申庚 (1914~1935) 黎申庚,原名深根,浏阳县城东郊詹家岭人.1914年8月生。及长,从师谭祖兴(共 产党员)学木匠。谭喜其聪颖话跃,着意引导其参加儿童团活动。1926年8月,北伐军进驻浏阳,革命风暴席卷浏阳城乡,他被选为儿童团长。“马日事变”后,他带领儿童团积极配合红军贴...[详细]
李立亭(1863—1935年),字仕朝,县平乐乡大园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秘密组织0会,入会者十分踊跃。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十日率会众打下石狗寨,后攻占陆川县城,县内外各地会党纷纷响应。一个月内各县会众连克博白、北流、容县、兴业,后汇玉林五属起义部队攻打玉林城未遂,改名李桂山,远渡南...[详细]
(1910~1935)黎良仕,原名黎廷汉。德保县城关人。1930年8月同龙光乡多龙村陇香屯周桂才等7人一起,到向都县苏维埃政府要求参加红七军,临行时,同行选他为班长。他把几个人带到奉议县(今田阳县)田州后,编入红七军第一纵队一营三连三排七班,任班长。同年11月初,随部队到河池整编, 编入红七...[详细]
李魁(1908~1935),字湘卿,岳阳县柏祥镇人。在县中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弃学回家,在县农运特派员侯国庆领导下,组织“黑杀队”。1929年3月,去湘鄂赣特委工作。1930年,任湘北工委政委,兼湘北赤卫团政委。第五次反“围剿”后,任红十六军四十八团政委。1935年3月,在一次...[详细]
黎锦辉(1908~1935),别名喜荣,今临湘市白羊田镇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红十六军邹之谟部转战于岳阳西塘和临湘柳厂一带,他奉命配合红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任岳、临两县苏维埃政府委员。红军主力撤走后,反动势力卷土重来,他转移到药菇山苏区参加红军...[详细]
李光林(1910—1935),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出生在吉林延边一个贫苦的朝鲜族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心里埋下了反抗的火种。在当地进步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下,他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1929年初,李光林利用随父亲去亲戚家串门的机会,深入到黑龙江宁安县...[详细]
李干(1902~1935) ,原名李玉光,又名李健夫。原籍邕宁县十三区石埠村(今南宁市郊区),幼时因生活困难,随父母到隆安县城居住谋生。 李干从小就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养成了吃苦耐劳、刚强秉直的性格。1920年在隆安县立第一小学读书时,当时该校校长调戏妇女,李干发动同学起来反对,并闹到社会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