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复基 (1884—1911) 武昌起义参议长,辛亥革命烈士。 湖南省常德府武陵县(今常德市武陵区)人,1884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在本地入塾学,进高小,到师范学堂就读。1904年,由宋教仁介绍加入华兴会。长沙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遭受-和追捕,东渡日本避难。1905年11月,由...[详细]
林修明(1885~1911年),广东蕉岭县新铺镇南山村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父亲林云轩,早年因家境贫寒到东爪哇(印尼)勿里洞岛当矿工,经过多年惨淡经营,办起了小锡矿业。林云轩生子5人,林修明排行第三。林修明7岁回国读书,19岁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在上海期间,他眼见祖国国弱民贫,受西方列强欺侮...[详细]
梁诗五(1843—1911年),名居实,字诗五,又字仲遂,梅城东升圣人寨下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高祖德隆,情乾隆进士;曾祖鸣闪,清乾隆举人;祖父念祖,清乾隆解元;父墨林,咸丰举人。直至他本人,连续五代蝉联科甲,传为美谈。 梁诗五少从名士余境波、张眉叔学,勤奋上进,文词雅畅,书法丰润,且精明能干...[详细]
焦达峰 (1886-1911) 中国同盟会调查部长,中华民国政府湖南都督府都督。 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1886年生。幼读私塾,酷爱体育和军事游戏。12岁入县立南台高等小学堂,受到新思想影响。湖南革命志士谭嗣同、唐才常的壮烈牺牲,激起他的满腔义愤。18岁时加入会党活动。1...[详细]
何秉钧(1878~1911),字子衡,连平大湖油村何新屋人。何秉性刚烈,爱好武功,原是清末武秀才,因参加过“洪门”组织,当地办清乡时-逃亡到广州。后来,考入虎门武官学校。在该校就读期间, 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兴中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受到校方注意。校长曾带人到宿舍搜查他与革命党人往来的密信...[详细]
郭典三 (1877—1911) 梅县丙村联和村人。辛亥革命先烈。早年随父到荷属东印度(即现印度尼西亚)亚齐经商。时孙中山在海外鼓吹革命。郭典三受此影响,毅然回国参加同盟会,入松口体育传习所,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朱执信、胡毅生等人在广州密筹支援河口起义。正苦于无军...[详细]
陈作新 (1885-1911) 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华民-政府湖南都督府副都督,辛亥革命元勋。 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1885年生于浏阳县永安市。青少年时刻苦读书,善诗文书画篆刻,科举屡试落第,捐为监生,在长沙私塾任教。博览《船山遗书》、《龚定庵全集》和魏源《海国图志》等书,滋长...[详细]
(1867—1911) 陈敬岳,字接祥,丙村横石人。是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之一。品行高洁,奋发读书,不随流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往马来亚,在吉隆坡埠一间华文学校任教,加人中和堂(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联络华侨的团体),继又任教于北叻埠之打问路口,并加人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1...[详细]
柏日红 (1885-1911),又名孝辉,九峰溪下折木坳人,世代务农。他从 14 岁在九峰读私塾时便开时接受民主思想,痛恨清政府腐败,17 岁到广州从事革命活动。宣统三年 (1911),参加了同盟会在广州举行的武装起义,在激烈巷战中牺牲,葬于红花岗,墓地与温生才烈士墓相连,有“柏君日红”墓碑。 ...[详细]
赵钟灵 [生卒]?-1911 [籍贯]温江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 [小传] 少聪颖多才,补诸生。善为诗。其诗意气雄豪。学官杜翰藩时召诗坛同人唱和,而目钟灵为“诗虎”。时人谓温江以诗称者,尧湛、王再咸后当推钟灵。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三十二年(1...[详细]
张符元(?~约1911),清河县(今属淮安市)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贡生,直隶候补知府。他热心乡里公益事业。清末倡办新学,他是积极推进并身体力行者。光绪二十九年,他就自家房屋并购附近部分民房创办私立绳武高等小学堂,招收一班学生约40人。光绪三十三年,又首倡并带头捐大部款项创办江北公立中学...[详细]
陶骏保(1878~1911),字璞青。丹徒县(今镇江市区)人。辛亥革命将领。少时从学其兄陶逊,受强国强种思想的影响,抱有推翻清廷的志向。18岁考入江南武备学堂受训,又曾去日本留学和考察军务。后从军于福建、广东,先后任徐绍桢常备军管带、军政局参谋兼武备学堂教员,与谢刚德、方声涛、方声洞诸志士...[详细]
聂缉椝(Nie Qigui,1855-1911),字仲芳,湖南衡山人,是曾国藩最小的女婿,又是李鸿章在沪大办洋务时的得力干将,是晚清上海史上较有作为的一任道台。 聂缉椝(1855-1911),字仲芳、仲方,室名心斋,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县(今衡阳市衡山县)人,清末封疆大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中...[详细]
李恩绶(1835~1911),字丹叔,号亚白,晚号讷庵。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出生。镇江人。地方史学者。清末附贡生。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诗文精解独到,不喜欢时文,因此科举不利。以教馆、作幕和卖文自给。他为清末镇江文坛的领袖人物,作品先后刊行的有《读骚阁赋存》、《讷庵骈体文存》、《缝月轩词...[详细]
孔繁慈(1861~1911年),字和亭,号和成,山西省太谷县人。孔子七十四代孙。国民党四大家族代表之一孔祥熙父。是一名贡生,以教书为生。 自幼就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字。曾考得前清贡生,后因祖训束缚,才弃学经商。后一直以教书为生。在北京义合昌任文书以及后奉父命返乡主持太谷义源盛和三晋源期间,孔...[详细]
杨任,字晋康,约生于1886年,湖南省辰溪县人。他身躯魁伟,爱打抱不平,且武艺高强,虽数十人不能近身,人戏称其为《水浒》中之人物李逵。19岁那年,杨任自费留学日本,入东斌学堂。当时,宋教仁在日本东京留学,宣传革命思想,杨任经常去宋教仁处,聆听其教诲,受益良多,由是走上革命道路。留日期间,他阅读了...[详细]
吴国基(1879~1911年),今肇庆市鼎湖区广利水坑村人。吴桂丹原配何氏次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中举,曾任驻美国使馆随员,后任直隶知县,逝于任所。 附:吴国基儿子吴大猷,早年就学于天津南开大学,先习矿科,后入物理系,1929年毕业,1931年九月获中基会乙种研究奖学金,赴美国密西...[详细]
王仁乾(1839—1911),浙江宁波慈城镇黄山村人,字健君,号惕斋,出身书香门第。1870年,王仁乾赴日本经商,是当时仅有的被日本政府允许住在外国人居住地的13个中国人之一。后在日本创办“凌云阁”,主要经营汉文书籍、文房四宝、古玩、字画、丝绸等中国产品。王仁乾先生虽说是一个旧学知识分子,但在日...[详细]
胡驭垓(1883--1911),又名良辅,字驭垓,又作御阶,威远县界牌场人。1907年春入同盟会,于县高等小学堂任教,以灌输革命理想为事,志不容于当道,主张实业救国,男女平等,鼓励妻子陈凤章赴成都求学。1908年秋,胡驭垓与同盟会人员在成都密谋起义失败后,游走嘉定(乐山)、叙州(宜宾)等地。19...[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