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统淮,男,汉族,1879年生于广西平南,,字义廷,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韦统淮虽然是个杀猪佬,却粗通文墨,可将《千字文》《朱子家训》等蒙学读物倒背如流,身材也长得魁梧壮实,自己就能把一头两百斤重的大肥猪掀翻在肉案上,故人封以“大力士”外号。 其兄是同为烈士的韦树模,...[详细]
韦树模,男,汉族,广西平南人,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黄兴等人策划的广州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就义,牺牲后葬黄花岗烈士陵园,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其父韦昌曾参加太平军,因作战有功被授军职,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很赞赏太平...[详细]
韦荣初,男,汉族,1879年生于广西平南,家中排行最小,其兄是同为烈士的韦树模,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在广州发起的黄花岗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就义,卒后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出生年月:1...[详细]
魏金龙,男,汉族,1880年生于福建连江,自幼一眼失明,人称呼“独眼龙”,1911年4月27日参加由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不幸就义,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魏金龙(1880—1911.4.27)族谱中名登龙,福建连江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一个农民家...[详细]
魏发魁(?-1900) 小名魏老么,镇江人。镇江哥老会头目,住北门七星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维 人唐才常图谋武装起义推翻叶赫那拉氏政权,联络会党,组织自立军,以湖北为中心,在长江沿岸起义。魏发魁在镇江计划响应,已准备好武器及联络暗号,定期劫狱。不料同谋中有人变节,向清官府举发。七月二...[详细]
韦昌辉(1823年-1856年),汉族客家人,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祖籍广东南海县。明末清初,其先祖迁广西,定居桂平金田村。他家资富有,少曾读书,知文义,有才华,遇事能见机应变。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金田...[详细]
完颜崇厚(1826~1893年),字地山,号子谦,别号鹤槎,满洲镶黄旗人。清末外交家,河道总督完颜麟庆次子,刑部尚书完颜崇实之弟。 道光年间举人。历官长芦盐运使、兵部、户部、更部侍郎,三口通商大臣,署直隶总督、奉天将军。 同治中期,办畿辅葛沽、盐水沽、邢家沽垦务。参加与英、法重修租界条约...[详细]
万青藜(1821—1883)宇文甫,号照斋,亦号藕舲,清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举于乡,二十年联捷成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大考第一,升侍讲侍读学土,署国子监祭酒。 咸丰二年(1852年)三月,迁内阁学土。时洪秀全率太平军进攻湖北,江西-,青藜与陈孚恩等条上江西团练章程,为...[详细]
王作梅(1678一1762)字伯鼎,号岩公,温县北徐堡村人。已丑进士,曾任合肥知县、擢吏部主事,福建省台湾府海防同知。康熙五十六年(1717),河南宜阳民变已二年,时值韩城张大司寇前往镇压,王“因往谒日:‘河南安有乱民,皆有司过听胥役驱之。耳闻用兵以来,百姓怨其郡守及河镇将兵者,若先易置二人,而...[详细]
王宗诚(?—1837),字廉甫,安徽青阳人,清朝大臣,礼部尚书王懿修之子。乾隆五十五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嘉庆中,历典云南、四川、陕西乡试,督河南、山东、江西学政,洊擢礼部侍郎,历工部、兵部,典会试。 道光二年,擢兵部尚书,历署礼部、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当懿修为侍郎时,宗诚已官学士,寻...[详细]
王拯(1815~1873)原名锡振,字少鹤,号定甫,广西马平(今柳州市)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二十二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太常寺少卿、副都御使、通政使、京卿候补。在任期间,以敢于抗疏直言闻名。后因弹劾权贵,被降为京卿候补,遂告老到桂林,主讲秀峰、榕湖书院,并任山长。工诗词,善古文,...[详细]
王豫(1768-1826) 字应和,号柳村,又号翠洲农、小辋川主人,镇江人,后移籍江都。丹徒附监生,工于诗,诗风清淡,集名《种竹轩诗抄》。先后辑印《群雅集》、《群雅二集》、《江苏诗征》、《京江耆旧集》、《于喁集选》等,保存了许多湮没不传的诗人姓名和作品。《江苏诗征》由阮元领衔,实际是王豫住在焦山...[详细]
王天佑,南曹乡朱坡村人,清末尉氏县农民起义领袖。 王天佑家境贫寒,为生计给本村地主王明家当长工。他为人耿直,好打抱不平。咸丰四年(1854年),河南遭灾,官吏横征暴敛,在捻军影响下,农民抗粮抗差斗争四起。清王朝下令各地成立联庄会,对农民造反以事防范。广大农民借联庄会这个官办群众组织的名义掀起...[详细]
王天杰(1886~1911.12),字超凡,河南省巩县人。上海公学毕业,后回开封承父业,任开封中州图书公司经理。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各省响应。王天杰同张钟端等革命党人筹划河南独立大事,一切檄文、照会、告示、租赁房屋等事皆由他负责办理。他被公推为西路联络员,西去河南嵩县、灵宝、陕州等地运动民...[详细]
汪森(1653~1726) 字晋贤,号碧巢,浙江桐溪(今桐庐)人。拔贡出身。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出任桂林府通判,三十九年调任太平府(今崇左)通判,官至户部郎中。四十一年因母病故,遂回故里家居,潜心治学。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利用在广西十年间寻访的碑碣和收集的古籍、 方志等文献资料,选取汉...[详细]
王鹏运(1849~1904) 字右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晚年号鹜翁、半塘僧鹜,桂林市人。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后应进士不第。曾任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学士、江西道和江南道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等职。从政期间,极力支持维新运动并参加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大肆捕杀维新...[详细]
王梦兰(1886~1911),原名梦伦,字华亭,河南省考城(今兰考县)马目村人。兄弟7人,排行第二。少时聪颖过人,博闻强记,后就学于开封。暨长,尤慕朱家、郭解的侠义行为,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他性格端庄,耿直豪放,每与人议论,见解高超,往往有所独创。有人说到"清嘉定、扬州屠城事",先是泪涔涔下,继...[详细]
王伦(?~1774年) 寿张县后王庄人。生年不详,出身寒微,但能文善武,臂力过人,又精通医道。农闲时,林哲跟着王伦习武,日夜相伴,形影不离。久之,两人志同道合,结为兄弟。 时,清政府赋税繁重,地方官吏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王伦、林哲为救百姓于水火,意欲推翻清政府,即加入山东西部盛行的白莲教,...[详细]
王顼龄(1642~1725年),原名元龄,字颛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张堰镇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太常博士。康熙十八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获一等第6名。改任翰林院编修,参加《明史》编纂。常与汪琬、朱彝尊等上下议论,通晓典故,人称修史良才。后升侍读、侍讲学士,为康熙帝讲解《资治通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