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泉 [公元1901年-1928年]

  • 张宝泉(1901~1928)字仲苍。陕西三原人。1915年入三原渭北中学,后转学陕西省立三中。在西安上学期间,因兵荒马乱停课达一年之久,使他十分苦闷,于1920年毅然奔赴天津,考入南开中学。五四运动后的京、津,新思潮风起云涌,青年学生思想极为活跃,张深受影响。1922年加入共进社,随后又加入中...[详细]

张宝文

  • 张宝文,男,汉族,1946年11月生,陕西兴平人,民盟成员,1968年12月参加工作,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大学学历,教授。 现任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 1964-1968年陕西省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学习 1968-1970年陕西省周至县西骆峪水库、...[详细]

张敞 [汉][?-前48年]

  • 张敞(?~前48年),字子高,原籍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祖父时徙居关中茂陵(治今陕西兴平县东北),宣帝年间始迁居杜陵(今西安市东南)。 张敞好学,少时即有名士之誉,且颇有识见。初为小吏,后升任太仆丞,深受上司杜延年的器重。昭帝逝,昌邑王刘贺为帝,张敞曾上 书劝谏,不听。不久,刘贺被废...[详细]

张臣合 [唐][公元592年-664年]

  • 张臣合(592—664年),字嘉会,男,唐代宜禄县(今长武县)人。原籍太原晋阳,因官随任徙居安定郡(辖今长武县)。张氏三代属文武世家。曾祖父张洛成,北魏时任骠骑大将军、右光禄大夫。祖父张永贵,北周时任平远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父张明达,曾任银青光禄大夫、麟州灵台县令。张臣合唐初从戎,举义有功。...[详细]

张殿梅 [清][公元1889年-1911年]

  • 张殿梅(1889~1911)陕西永寿人。清宣统三年(1911)赴省城西安求学,接受孙中山倡导的民主共和思想,积极参加同盟会领导的反清斗争。同年10月下旬西安光复后,被秦陇复汉军政府派回永寿,任务是宣传革命,组织民团,发动地方起义。 张先到县城(今永平乡驻地)会见知县童锡笙,向其晓以民族大...[详细]

张寒杉 [公元1880年-1969年]

  • 张寒杉(1880~1969)名靖,字寒杉,亦作寒衫,号仲民,别号金筑村民、木鸡散人、传砚庵主人、梅影万树庵主人。陕西咸阳仪凤街(今属咸阳市渭城区)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去日本,先后在东京宏文师范、同文书院和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在日本,他结识了宋教仁,并经宋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受宋之启发...[详细]

张敬群

  • 笔名黥群。陕西乾县人。中共党员。1957年参加工作,历任乾县剧团演员、编剧、副团长,乾县文化馆副馆长,长庆油田秦剧团编剧、副团长,长庆油田党委宣传部干事,长庆文学协会秘书长,《长庆文学》副主编,政工师。中国石油作协理事。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戏曲剧本《女贞子》、《今日刘巧儿》(合作)、...[详细]

张连登 [清]

  • 张连登(生卒年不详),字瀛洲,号省斋。陕西咸阳人。他几次应试不中,便捐官得职。任山东青州知府。后调直隶真定府,升为通永道员。康熙四十九年(1711)被提升为按察使,再升通政使,晋为湖北巡抚。雍正元年(1723)被罢官。 他有才学,通韬略,临事善于应变。在青州知府任上时,有饥民相聚劫掠粮食,...[详细]

张赓良 [公元1908年-1938年]

  • 张赓良(1908~1938)原名张瑞林,曾用名张靖夷,化名靖夷、耿亮。陕西乾州(今陕西乾县)人。15岁到县城第一高级小学上学,一年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务农。1929年关中发生大饥荒,张从军入伍。1933年在杨虎城部军官队学习后留司令部当排长。1935年冬经上官克勤介绍在西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不...[详细]

张慕陶 [公元1902年-1941年]

  • 张慕陶(1902~1941)原名金印,字信斋,笔名金刃、禁音等,化名张慕陶、马云程、张渊明等。陕西三水(今旬邑)人。1923年秋考入西安陕西省立第三中学。1924年秋由魏野畴、张性初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团的 组织青年生活社,还与张性初、张含辉等人创办《陕西青年》杂志,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详细]

张确 [宋][?-1126年]

  • 张确(? —1126年),字子固,男,北宋邠州宜禄县(今长武县)人。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文武兼备,刚正耿直。徽宗即位,张确上 书论十大国事:诛灭罪大恶极的权奸贵戚,罢退无才无德的奸佞小人,任用德才兼备的有识之士。取消使用人才方面的清规戒律,起用有声望有贡献的老臣,升赏忠诚正直的清明官...[详细]

张问达 [明][?-1625年]

  • 张问达(?~1625年),字德允,明代官吏,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人。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由知县征授刑科给事中。当时青海部长火落赤屡犯甘肃、宁夏边境,连年用兵。张问达请朝廷免征全陕所欠赋税,得到神宗同意。后升为工科左给事中。他上疏陈述太监征矿税时对地方官员任意打杀,拆毁民房、挖掘坟墓等胡...[详细]

张兴仁 [公元1961年-1986年]

  • 张兴仁(1961—1986),南顺什村人,高中毕业。198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陆军第61师181团7连当战士。1981年9月,转陆军第47军教导队1中队学习,1982年9月入西安陆军学校2大队10队学习,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于陆军学校大专军事侦察队毕业,8月在62师侦察连...[详细]

张渊 [公元1868年-1916年]

  • 张渊(1868-1916),字深如,号少房、思任阁主,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庄头镇岳阜村人。 清同治七年(1868)6月28日生。父张德秀,字润轩,经商,以乐善好施闻于乡里。张渊少年时聪明异常,从孝廉高凤冈先生读书。 光绪九年(1883),应童子试,知县王权以张渊学业优异,补为县学生员。不...[详细]

张原 [明][?-1524年]

  • 张原(?~1524年),字士元,明代官吏。三原(故治即今陕西三原县)人。武宗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就职后疏陈“汰冗员、慎工作、禁贡献、明赏罚、广言路、进德学”六事。他指出,百姓的贫困由于各级官吏横征暴敛及太监强迫贡献。而贡献的名目繁多,且美其名曰:“孝顺”。太监们从百姓中索...[详细]

张湛 [汉]

  • 张湛(生卒年不详),字子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西汉成、哀年间(前32~前1),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时担任过太守、都尉之职。为人矜严好礼,动止有则,谈话严肃审慎,关中士人将其视为楷模。 建武初期,张湛担任左冯翊,管理关中东部地区。时值东汉初建,典章礼制多废,张湛首先重新进行修定,用...[详细]

张自先 [清][公元1830年-1865年]

  • 张自先(1830—1865年)。男,清代长武县枣园村人。父张相寅,靠种田出卖苦力为生。自先居弟兄5人之长。幼读私塾,粗通文墨,中途辍学,在家务农。他为人正直,急公好义,路遇不平,挺身而出,常为乡邻说公断直,排难解讼。 清同治四年(1865年),长武一带,兵连祸结,田园荒芜。县衙官吏趁火打劫,...[详细]

赵葆华 [公元1896年-1966年]

  • 赵葆华(1896~1966)原名尔鼎,字葆华,亦作宝华;化名周定一。陕西咸阳赵家村(今属咸阳市秦都区)人。1913年考入西安三秦公学。1917年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五四运动中参加了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斗争。1921年初毕业返陕,曾去日本参观考察半年。回国后在北京和旅京陕西学生刘天章、杨钟健等...[详细]

赵禹 [汉][?-前100年]

  • 赵禹(?~约前100年),西汉大臣。斄(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人。大约生活在西汉景帝到武帝时期。景帝时周亚夫为丞相,赵禹任丞相史。丞相府中人皆称他廉能、公平,评价甚好,但周亚夫不肯重用他,认为他执法尚严,不可任高官。到汉武帝时,他曾升任御史。因有治狱才能,升任中大夫。任廷尉时奉命与张汤修订国家律令...[详细]

朱勃 [汉]

  • 朱勃(生卒年不详),字叔阳,扶风平陵(今陕西成阳西北)人。他12岁时已能讲说《韩诗》,诵读《尚书》,且言辞优雅,行止有则,常追随于马况左右,马况的弟弟马援自叹不如。不到20岁,右扶风即请朱勃试任渭城(今陕西咸阳东北)宰,但以后的仕途并不顺利,到马援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时,他还只是一个云阳县令。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