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德(1905—1928) 原名张汉俊,又名张育顺。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人。 李大德于民国13年(1924)考入西安农业职业学校学习,因其品学兼优,被选送黄埔军校学习,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民国16年(1927)1月,组织派李在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工作,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协助史可轩等...[详细]
李大亮(586~644年),唐初将领。雍州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人。祖籍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曾祖父李琰在后魏时官度支尚书,遂迁居京兆。其父李充节仕隋为朔州总管。隋末,以门荫署韩国公庞玉的行军兵曹。大业十三年(617),瓦岗农民起义军进攻洛阳,大亮随庞玉部与义军作战,隋军败,大亮被俘,义军将领...[详细]
李德馨 (1922~1998),又名李如馨,润镇街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地下党三原县工委宣传部长,陕甘宁关中分区马栏小学校长,分区一科科员,淳耀县政府一科科员,关中专署一科科员。建国后,历任三原县民政科科长、西北局纪检委科长、中共中央监委监察员、三原南郊中学校长、支部...[详细]
李念慈(生卒年不详),字屺瞻,号劬庵,陕西泾阳县人,清代画家、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中进士,授直隶河间府推官,改任山东新城知县。因为赋税拖欠而被罢官。后在清军对吴三桂作战时,他运输军饷有功,被起用为湖北天门县知县。康熙18年(1679)举“博学鸿儒科”,未被录用。 他生性浪漫,不喜...[详细]
李世达(?~1600年),字子成,明代大臣。陕西泾阳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进士,曾任户部、吏部主事、文选郎中、南京太仆卿、南京吏部、兵部、刑部尚书等职。 万历二年(1574),李世达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不久升右副都御史,总管河道。李因故未到任,改派为浙江巡抚,后因病回乡。病愈后督...[详细]
刘光涛,(1920—2011.2.6)男,1920年11月生,陕西三原人。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相当于初中文化,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直属队青年干事,青年科副科长、科长,冀东军分区第十二 团营...[详细]
刘古愚(1843~1903)名光蕡,字焕堂,号古愚。陕西咸阳天阁村(今属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人。从小喜爱读书,清咸丰八年(1858)入乡塾时已能“诸经成诵”。清同治四年(1865)应童子试,名列榜首。同年入关中书院,业师为翰林院编修黄彭年。九年(1870)肄业,先后在渭南、咸阳任教。清光绪元年(1...[详细]
刘杰(1887—1955年),男,长武县朱成区(今巨家乡)车圈村人。自幼家境贫寒,给富户人家放羊、拉长工。流落平凉、兰州做小生意。民国初年,投身甘军队伍当兵。后回县城摆摊卖布。省吃俭用,略有积蓄,经营杂货店一间。他信奉佛教,乐善好施,同情怜悯穷苦人。民国十八年(1929年),长武一带大旱饥荒,他...[详细]
刘世让(生卒年不详),字元钦,醴泉(今陕西礼泉县)人。隋炀帝大业年间,他仕隋为征仕郎。617年,李渊攻取了京城长安,他以湋川(即湋水流域,在今扶风、武功县境)之地归降,被授任通议大夫。 隋将唐弼残部攻扶风,他自请前往说降,招抚成功,得其士卒数千人。李渊加授他为安定道行军总管。西秦薛举犯边,他...[详细]
刘文伯(1893~1961)名一敬,字文伯。陕西乾州(今乾县)人。幼入私塾,13岁入乾州高等小学堂,14岁入陕西陆军小学堂。1911年10月22日,刘和陆军小学堂部分学生参加了西安起义,奉命保护已被革命军攻占的军装局,维护西、南两条大街的秩序。西安平定后,刘又与部分同学赴渭北蒲城、富平、大荔、朝...[详细]
刘愿庵(1895~1930)原名孝友,字坚予。陕西咸阳天阁村(今属咸阳市秦都区)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随父到江西,入南昌大同中学堂读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自动弃学,只身赴南京参加学生军。次年学生军解散,刘溯江而上,到四川嘉定(今乐山),在电报局找了一份勘测长途电话线路的差事。1...[详细]
刘自立(1905~1927)字敬斋。陕西咸阳白良村(今属咸阳市秦都区)人。1919年起,先后在咸阳县立高等小学和西安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24年夏考入北京民国大学。1926年夏考入广州黄埔军校为第六期学员。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广州当局叛变革命后,刘根据中共组织的指示,和进步同学一起离开广州...[详细]
李文学(1919~1990) 车家庄乡街子村人。1935年10月在陕北参加了地方部队,开始革命活动。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1945年,先后在延安边区保安司令部和军委后勤部经济建设部工作,历任警卫班长、排长、石油推销处主任、延安利华行经理、绥远丰镇集成公司经理等职。1946年,任东北...[详细]
李晓霞(1942~1991) 女,祖籍永寿县。11岁进入邠县文声剧团学艺,曾拜西安三意社著名旦角张镜堂为师,13岁即成为剧团的小台柱。工小旦、兼演青衣,从事秦腔艺术近40年,演出60余本历史剧和现代戏。对唱腔、演技、化妆不断探索,有所创新。唱腔圆润脆甜,轻柔耐久,字清音饱,刚柔相济、声情并茂。扮...[详细]
李锡贵,1917年8月出生于陕西省旬邑县湫坡头乡平坊村的一个雇农家中。祖孙三代11口人挤住在两孔破窑里,靠着父亲和三个哥哥打工熬日。后来迫于生计全家迁到子午岭下——甘肃正宁县三甲塬林家坡当佃户。李锡贵7岁时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羊、打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地主家干活时,李锡贵从稍长的长工的讲...[详细]
李兴运 陕西泾阳县人。1936年12月出生,1955年参加工作,1961年毕业于陕西仪祉农校,当年被分配至柞水,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岩寺区农技站主任、营盘林场负责人、营盘木材加工厂副厂长兼党支部书记、大西沟采矿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大西沟铅锌矿矿长兼党支部书记、柞水有色金属公司总经理兼...[详细]
李寻(?~前6年),字子长,西汉官吏,大约生活在西汉成、哀、平帝三朝之间。司隶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秦都区西北)人。是西汉末年一位研究图谶之学的学者,对《尚书》《易经》均有较深的研究造诣。哀帝在位时,大司马王根把他举荐给朝廷,他曾向哀帝极力陈述外戚专权的恶果,并建议抑制外戚势力,多选用德行之士辅...[详细]
李育(生卒年不详),字元春,扶风漆县(今陕西彬县)人,东汉初期著名经学家。 李育青年时期入太学,博通群书,善于钻研和思考,专攻《公羊春秋》,有很深的造诣,在太学中颇为知名。当时京兆、扶风两郡争相召请他做官,因时值乱世,他不愿意步入仕途,每次到任不久便称病而去。 李育隐居于杜陵,一面收徒教...[详细]
李岳瑞(1862~1927)字孟符。陕西咸阳庇李村(今属咸阳市渭城区)人。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工部主事,迁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兼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办铁路矿务事。 李饱读经史,通晓天文、地理、数学,且时常留心国内外大事。光绪十六年(1890)撰《同治间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