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彬县人物

李育

[汉]

李育为[汉]

  李育(生卒年不详),字元春,扶风漆县(今陕西彬县)人,东汉初期著名经学家。
  李育青年时期入太学,博通群书,善于钻研和思考,专攻《公羊春秋》,有很深的造诣,在太学中颇为知名。当时京兆、扶风两郡争相召请他做官,因时值乱世,他不愿意步入仕途,每次到任不久便称病而去。
  李育隐居于杜陵,一面收徒教书,一面开始研究古文经学。他读《左传》,爱其文采,但认为作者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编纂《春秋》的含义,而陈元、范升等人就《左传》的争论,又多是引用图谶之说,不得要旨,毫无说服力。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写出了《难左氏义》,共讨论了41个问题。后来著名经学家何休与其师羊弼的《公羊墨守》、《左传膏肓》、《谷梁废疾》三书,就是在《难左氏义》的基础上写成的。
  永平初年,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辅政,广招天下贤才俊士。班固向刘苍推荐李育,称其才能学识“虽前世名儒,国家所器,韦(贤)、平(当)、孔(光)、翟(方进),无以加焉,宜令考绩,以参万事”【注:见《后汉书·班固传)》】。刘苍虽未接受班固的举荐,但李育因此名声大振,京师的贵戚们都争相结交于他。建初元年(76),经卫尉马廖推举,被任命为议郎,后拜为博士。建初四年(79)冬十一月,有诏命诸儒会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皇帝亲自决断,并加以记录,著成《白虎议奏》。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古今文经学之争。在这次辩论中,李育运用《公羊春秋》的义理与贾逵辩论,很有说服力。
  建初八年(83),马廖因其子马豫犯罪而遣归封地,李育因为是马廖所举荐,所以也被免职。一年后重新被任用,辗转升任侍中,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