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锃(1877—1927),字子武,号无竞,临桂县苏桥乡(今永福县苏桥乡)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以知县分发湖南,任过永州厘金局局长,零陵、芷江知县,南五军统领,湖南军事厅厅长。 民国三年,张被选为约法会议议员,经李经羲推荐,袁世凯拟授张为广东巡按史,约法会议提出封爵,张对此不满...[详细]
张启玉(1913~1986年)苗族。马堤乡马堤村大寨人。家境清寒,以打工、佃耕维生。 然性倔强,好直言,饿不窃、冻能忍,顽强度过苦难岁月。建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几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70年代,被誉为“瑶山新愚公”之一。 1967年,人民政府号召“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张启玉已五十...[详细]
张绍仪(1919.3~1992.6),出生于三街镇一个贫苦家庭。19岁奔赴延安,就读于陕北公学。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在陕北公学结业后, 奉命进入晋察冀抗日前线。1939年9月至1945年12月先后在晋察冀军区二分区供给部、政治部、四团、四十三团工作。历任团部教育干事、组织于事、...[详细]
张声泉(1955—1979),百寿镇双合村人。197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元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任副连长。同月29日凌晨两点。在执行捕俘战斗中,两名战士被越兵埋下的 炸伤,他领一班长背着战士用双膝爬行数小时,送到安全地带。 2月27日,又一场战斗打响,新任连长...[详细]
张声洋(1931~1952年) ,溶江镇五甲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丧母,父亲张家顺以砍柴卖和给地主打短工的收入来养活全家4口人, 生活贫困。1946~1947年,张声洋在家境贫困的条件下就读溶江中心小学。初小毕业后,1948年国民党地方政府抓其哥张声超当壮丁,张声洋替哥哥当壮丁参加了...[详细]
张守约,字希曾,永福县城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乡试举人,授官四川新都县教谕。四十四年(1565)登乙丑科进士。由于他为人正直敢言,朝廷委任他为陕西监察御史。巡按直隶省时,奸相严嵩操纵国政,侵吞军饷,弄得国家战备废驰,守约不畏权贵,与兵部武选员外郎杨继盛、监察御史金堡等联名上疏参劾。因此...[详细]
张威遐(1906~1980年),六塘镇黄家庄人。出生于乡绅家庭。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六塘高小。14年考入桂林第三中学,未毕业即由广西省政府教育厅保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由于牵涉“托派”问题,18年被苏联政府驱逐。回国后逗留于上海。21年返广西任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南宁...[详细]
张维新(1907.3~1979.6),曾用名张承元。三街镇狮象村人。广西医学院肄业。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6年9月至解放前夕,在灵川县电话处以文书事务员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情报工作达3年之久。 1947年灵田起义之后的一天晚上,张维新收听到一份从北障乡打给县府的密电。但自己不...[详细]
张文开(1871一1931年),字鉴如、亦镜, 平乐县同安镇屯塘村人。文开自幼读书过目成 诵,15岁时,父令其去应试以求取功名,因文 开不满清政府的八股取仕制度而拒不应试。年 岁稍长,随基督教牧师下广东,纵览了西方译 著,学识大长。从广东回来,对家乡的闭塞落 后更是不满,常找机会宣传...[详细]
张祯祥(1866—1954年),又名老吉,江贝街(今属恭城镇)人。幼年曾到广东佛山佣工,学灯彩和烟花工艺,回家后以此为业。经过长期钻研,颇有创新。他所制作的“武松打虎”、“鹬蚌相争”、“打箦开箱”等,人物形象生动。配合烟花放的还有火箭、花筒、铜盘起月、吐珠等,色彩鲜艳,甚为群众喜爱。民国初年以后...[详细]
张显龙(1904—1982),莲花新圩(今属莲花乡)人。幼年随父到广州石井兵工厂做学徒。 民国13年毕业于法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圣心书院,随后考入广东中山大学攻读中文、英语。 参加过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并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四·一二”政变时,党派他回桂林,因联...[详细]
张西仲(1894—1933),栗木街(今属栗木镇)人。他家有40担租谷的水田,生活尚称富裕。 在桂林读书时,受革命思想熏陶。回乡后,投入粟木的农-动,与何瑞章、洪仰芝、刘运标等组织栗木乡农民协会,推行孙中山“耕者有其田”、“二五减租”等政策,并兴办学校和组织平民夜校。当时中山街刘老七租种夏金...[详细]
张英(1914~1984年),原名黄文荃,化名莫高芳,溶江镇廖家村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4岁时丧母,后随父亲和继母迁居桂林。5岁进入小学读书。桂林高中 (原为省立第二师范) 毕业后,进北京私立朝阳学院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桂林。不久,就到雷平县(今大新县)县立师范讲习所任教。1...[详细]
张一气(1878-1951年) ,原名张鸿钧,平乐县源头九洞村人。自小父母双亡,由祖父母抚养成人。幼入私塾,勤奋好学,能诗善文。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源头、郡塘等地设馆教书。宣统元年(1909年),在桂林经麦焕章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负责筹集...[详细]
张岳灵(1905—1965),江贝街(今属恭城镇)人。广西党务学校毕业。曾任阳朔、桂林和安徽立煌县县长,第四集团军二十四师政训处中校处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上校秘书,豫鄂皖边区战地党政分会少将秘书主任,安徽省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安徽省银行行长、全国-等职。 民国26年,张岳灵参与韦贽唐等罗织...[详细]
张运昭(生卒年月不详),原名应昭,字卓云,贵州省息烽县青山打铁冲人,前清举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春,兴安久雨,湘江水暴涨,冲垮灵渠南陡至飞来石一段石堤,损坏大、小天平与铧嘴,河水改道,渠道干涸,船舶停运,农田无水灌溉,城民饮水日艰。同年十月,张运昭接任知县后,访问乡绅故老,询问兴安...[详细]
张智林(1876—1960)出生于荔浦,幼年随家移居恭城县莲花新圩。他刻苦攻读古典文学,曾在县城高等小学、平乐中学、梧州蚕业学校、广东培道、培坤、培正中学及自办私塾任教;曾任恭城县修志局长、宜山县统税局长、广东紫金县府秘书、梧州榷运局秘书、广东石井兵工厂秘书(又称副官)、平乐县禁烟局局长、《平乐...[详细]
张宗绍(1877—1911),字继光,瑶族,势江村(今属莲花乡)人。曾在平乐中学、广东高等蚕业学校就读。 毕业后回家种桑养蚕, 进行实践。后赴南洋各埠考察,曾与白萍州创办《华铎报》,同时担任华侨学校教员,宣传号召华侨回国兴办实业。他还加入同盟会,常与各革命志士进行抗清活动。返回广西时,正值平乐兴...[详细]
张祖良,号少堂,清同治三年(1864)举办的辛酉、甲子并科举人。考任清宗人府八旗觉罗学的汉文教习,后历授湖南省酃县、长沙临湘、慈利、衡山、邵阳等县知县及湖南省戊子(1888)、辛卯(1891)、癸巳(1893)乡试同考官。后新任广东省琼崖兵备道,在任期间革新教育, 力主新学,创办琼崖中学堂,招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