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植虞(1917—1987),新会县里村乡(今属蓬江区)人。在广州省立第一中学(即广雅中学)毕业后回江门。民国27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游击区统率委员会新会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工作。次年,在新会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政治工作团任副团长。民国29年(1940年)12月,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详细]
伍蠡甫 (1900—1992) 伍蠡甫,笔名敬庵,新会麦园人。父伍光建,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少受家训,天资聪颖。早年先后在北京汇文附小、上海青年会中学、上海圣翰大学附中、复旦大学预科及文科就读,成绩名列学子前茅。继而以优异成绩留学伦敦大学,潜心钻研西方文学理论。 30年代初归国。民国期间...[详细]
伍光建 (1868—1943) 伍光建,原名光鉴,字昭扆(一说昭宸),号君朔、于晋,新会麦园人。幼年就读新会麦园村书塾。明于思辩,颖悟冠郡。清光绪七年(1881年),就读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科。光绪十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为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高足。光绪十二年,入选清廷第三届派遣出洋留学...[详细]
伍启中,新会县荷塘镇(今属蓬江区)人,民国33年(1944年)生于广州。196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后被《南方日报》美术组选中,成为该报社美术。伍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任广东画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政协广东省第六、七届委员、第八、九届常务委员。20世纪70年...[详细]
吴尚时(1904~1947),广东开平县人。 吴9岁时,就学于广东师范学堂附属小学。民国17年(192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系。是年,考赴法国留学,学习地理,后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中山大学任地理系主任兼教授。 30年代初开始,吴先后发表的学术著作有《(广州)白云山乐麓地形之研究》、...[详细]
伍维统,外海南山村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犯苏松,兵部郎中吴一澜募兵广东,伍维统以新会县练长从省祭黄尊(新会人)率兵二千前往,与倭战于三墩,又战于蕉树墩,所部前后杀贼无算。黄尊受兵部尚书张鏊嘉奖。伍维统击贼有功,亦授广海卫百户。旋任指挥使,驻防台山、阳江沿海。 据定海县金塘沥港街头...[详细]
吴珠(1928—2000),新会县荷塘镇六坊山塘村(今属蓬江区)人。家境贫苦,12岁给人放牛。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只身出港谋生。8年的徒工生涯,养成艰苦勤俭,自强不息的性格。1954年,转到新加坡做工。后返回香港,在裕丰隆杂货店做伙夫,闲时帮手买卖。裕丰隆经营虾米、冬菇等杂货,由...[详细]
20世纪30年代,广东粤剧界出了一位名演员肖丽章,他原名古锦文,又名京章,是广东鹤山市古劳龙溪乡村心坊三多里人。幼年家贫,依赖其母针线、织麻所得为活。肖生得英俊敏慧,孔武有力,读学塾两年,粗通写算。为家计早出为佣,于古劳圩码头做挑夫。 当时古劳圩经济繁荣,商贾云集,人口众多,粮食须由外地运来...[详细]
叶弗弱(1905~1979 年), 原名叶真光, 广东台山县赤溪沿山村人, 早年就读于香港英文书院, 后来当海员。学生时代便喜欢演剧, 曾参加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苏兆征领导的“乐乐乐” 剧社。其间盛行粤剧改良运动, 与伊秋水、林坤山等同属“新剧巨子”。20 年代后期, 被马师曾邀入大罗天剧团,以...[详细]
易巨荪( ?~1913),原名庆堂,号巨荪,亦作巨川,广东鹤山县人。出身医药世家,自幼受祖父教育熏陶,爱读神农、黄帝、扁鹊、仲景等医学名著,对金元四大医家有所研究。注重临床实践,吸收融汇前人经验,医技日臻成熟。清末在广州西关小半甫开业行医,医寓名“集易草庐”。当时在广州医林中,与以专研经方著名者...[详细]
邝宇 (1942~) 原名邝冠宇。广东台山人。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中学高级教师,编审,江门市文联主席,江门市作协主席,江门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江门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爱泉河》、《龙争虎斗》、《魔鲨狂...[详细]
俞鸿钧(1899—1960),新会县荷塘镇三丫区塘坦村(今属蓬江区)人。民国4年(1915年)于上海民生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校任《约翰声》报总。民国8年(1919年)毕业后留任助教,并在中学部授课。后任英文《大陆晚报》记者。民国16年(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武汉,俞任外交部...[详细]
余家鸾,女,新会县荷塘镇六坊村(今属蓬江区)人,民国26年(1937年)出生。1960年在华南工学院制浆造纸工艺专业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任制浆造纸工艺专业实验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聘为教授,并从事制浆造纸工程和机理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先后完成国家部委科学研究基金、博士...[详细]
余经,生卒年不祥,字朝纲,号石龙,新会县荷塘南村(今属蓬江区)人,生于明朝中期。明嘉靖元年(1522年)被封为“行人奉使”。后奉皇命入四川葬祭蜀藩王,藩王之子赠以重金,不受,只收赠诗。余经办事一丝不苟,受皇上器重,回京后提升为刑部给事中(谏官)。余经为人正直无私,不避显要,曾弹劾兵部侍郎胡世宁、...[详细]
余觉之 (1877—1935) 余觉之,又名文铎,广东台山三八区芦冲村(今开平市三埠镇)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留学日本,就读于同文书院。毕业后于宣统元年(1909年)返国筹办纸业。先在荻海成立事务所,继而在江门、广州以至美国、日本、菲律宾、印尼、澳洲设立26个招股代理机构。民国元年(...[详细]
俞士琮(?~?),字子旦,号寰瞻,新会县荷塘镇汤村(今属蓬江区)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乡试时考中举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在程乡主管教习,后升作南京国子监助教。明崇祯十年(1637年),主管南京刑部事务。大司寇甄淑天性格刚直坚毅,他的下属没有一个敢不顺从,但俞士琮并不畏惧,在审理疑案...[详细]
余藻华(1913—2000),原名振驺,号香雪堂,广东省新会县人。余藻华曾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州市荔湾区政协常委。他一生谦逊勤奋,早年在广州西关以生产酱油等食品驰名的兴隆街一带,从事商业活动。1976年起参加荔湾区政协活动,以其丰富的诗词与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深厚的国学基础编写《荔枝湾史话》,经广...[详细]
余振驺(1913—2000),又名藻华,新会县荷塘镇六坊村(今属蓬江区)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广州市佛教协会会员,政协广州荔湾区第六、七届委员、常委。1990年受聘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擅长楹联、诗词与回文诗创作及研究。编写有《诗词常用词选辑》、《诗钟浅谈》、《屑玉新声》、《回文诗词...[详细]
张保仔(1786—1822),别名张保,新会县水南乡(今属蓬江区)人。出身于渔民家庭,十五岁时随父出海,被人称之郑一的郑-海盗掳走,被收为义子,沦为海盗。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郑因台风落海溺亡,郑妻石氏令张自统领盗船船队。早期,在珠江三角洲水域劫掠,后在香港也设有营寨。香港至今还有营寨所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