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 (1883~1934) 秦汉三,字希苏,号眉泉,善化县七都倪家坡(今望城县白箬乡光明村)人,清光绪九年(1883)生。1917年人四川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在川军中任连长,先后参加护国、护法诸战役,以战功迭升川军何光烈部第九旅旅长。 1926年春,中共中央派吴玉章、刘伯承人川,发...[详细]
秦庆武 (1903~1937) 秦庆武,别号炬冬,浏阳县丰裕山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他仅读私塾一年半,因生计所迫,14岁去长沙学理发。两年后弃艺从戎入湘军何键部,1926年秋随军北伐,以战功擢升连长。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由何键资送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返原部...[详细]
邱之稑(1781~1848),字逢升,号谷士,浏阳县水围圾(今太平桥乡境)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生。父淮川监生,酷爱音律。之桂幼受薰陶,常感自秦火之后,古乐律失传,五音不正,乃专事古乐研究。终于考究出《史记·律数篇》之误,指出后世之制乐者,相成以守,以致律制混乱,谬误相继近2000年,...[详细]
饶湜 (1892~1974) 饶湜,字或安,长沙县东乡尊阳都金山田家煅(今属金井镇)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三十八年举家迁长沙城,他先后入明德高小、经正中学。1912年毕业后因家庭贫困,靠夜间担任家庭教师收入,就读于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采矿冶金系,1915年毕业后派任水口山矿务...[详细]
饶菊生 (1873~1944) 饶菊生,字鸿运,清同治十二年(1873)生于长沙县东乡泉塘湾一农家。幼读私塾2年,16岁进长沙一绸庄习商,因勤俭好学、礼貌待人而深为店主器重。及长,先后赴上海、杭州、北京、武汉等地投师学艺,眼界大开,技艺大进。回长沙后,结合当地实际,推陈出新,自成一家,活...[详细]
任福黎 (1872~1946) 任福黎,字寿国,晚号遐思山人,长沙县新康都长塘铺(今望城县乌山乡长塘铺)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幼从父习诗文,10岁丧父后于近山密林中筑一小屋刻苦攻读,16岁时与兄任寿文人岳麓书院学习。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投身军旅,在陆军统帅...[详细]
任星元(生卒年不详)原名萼,字星元,以字行,号松楼武坐,清代长沙人。少勇武有力,从湘军后参与攻克太平军10余座州县。在祁门时,独挡大殷敌军,以保全粮船,累功叙记名提督、达勇巴图鲁,迁祁阳江镇总兵,改署广东水师提督。曾逼降曹衡起义军,全活7万余众。后以丁忧归,卒于里。 ...[详细]
沈秉堃(1862年—1913年),清末及民初政要。亦称沈秉坤。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字幼岚。监生出身。1907年(德宗光绪三十三年)由成、绵、龙、茂道(即今天成都、绵阳、江油、茂汶羌族自治县等地区)迁甘肃按察使,寻调云南。1908年授云南布政使。并护理云贵总督,1910年(宣统二年)10月...[详细]
师中吉(1857~1900)浏阳人。早岁人会党,后人湖北巡抚谭继洵幕,充侍卫。随谭继洵子谭嗣同游历陕、甘、江、浙、湘、鄂间,关系亲密。谭嗣同死难后,他立志报仇。光绪二十六年(1900)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走上海,被捕牺牲。 ...[详细]
舒三和 (1900~1975) 舒三和,长沙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于长沙城内樊西巷。家贫,仅读4年私塾,14岁随父习篾工,18岁从师著名湘剧演员兼弹词演唱家鞠树林。他天赋好,剑眉大眼,嗓音洪亮浑厚,经名师指点,技艺大进。时长沙说书尚无书场,一般走街串户,上门说唱。他出师后沿街卖...[详细]
舒玉林 (1901~1928) 舒玉林,又名金山,长沙县高沙坪舒家湾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他从小对财主欺压贫苦农民极为不满,12岁时因得罪族长只身逃离家庭,到省城长沙学木工。出师后与任树德、仇寿松等同住北门盐仓街,交谊甚深。1920年11月,他加入黄爱、庞人铨组织的劳工会,经...[详细]
宋善斋(生卒年不详)长沙四大名厨之一。先曾经营商余俱乐部,获利颇丰,为扩充营业计,在长沙育婴街开设“潇湘酒家”。其拿手菜肴有“麻茸香酥鸡”、“荷花鸡腿”、“红煨土鲍”、“奶油鱼翅”、“口蘑干丝”、以及“干蒸果饭”等,均极可口,享有盛名。 ...[详细]
孙发力 (1898~1935) 孙发力,号勉吾,化名可夫,浏阳县文家市老山村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他毕业于长沙广益中学后与同乡学友陈绍常等赴京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1920年春与李维汉、李富春、肖三、陈赞周、蔡畅、向警予、陈绍常等20余人赴法勤工俭学,1925年由陈赞周、陈绍...[详细]
孙应琏(1663~1726) 字仲美,人称“孙莱子”,浏阳枨冲市人,生于清康熙二年(1663)。初以饭店为业,时枨冲东南多山丘,一径直穿密林,常有强徒劫掠行人。他为行客着想,常清除道旁杂木丛草,修补路面,以广视野。每至黄昏,则劝止行人,或免费留宿。有一客留数日不去,孙待之如初。客甚感动,遂授...[详细]
粟戡时 (1882~?) 粟戡时,字墨生,别号墨庵,善化县人,光绪八年(1882)生。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宣统元年(1909)七月当选为湖南咨议员,积极投身于保路运动。次年夏,他与陈炳焕、曾继辉、石秉钧被举为湘路拒款代表,进京-,曾断指血书:“湘路无庸借款,乞中堂主持。戡时谨上。”以示...[详细]
谭常恺 (1899~1977) 谭常恺,字九思,长沙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早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留学美国加州大学学习政治兼攻经济,1926年回国在上海银行推行合作事业,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号召。不久他应易培基之邀去北京任农工部科长,次年返湘任湖南大学教授,兼中央军校...[详细]
唐蟒 (1887~1954) 唐蟒,字圭良,浏阳县枨冲书堂冲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生,系清末反清志士唐才常长子。唐才常殉难后,他随家避居上海虹口,曾改名周家翰。后去日本人陆军士官学校习炮兵。1908年毕业回国,先后任汉阳炮兵指挥官、岳州镇守使。 辛亥革命后,唐蟒历任湖南陆军中将...[详细]
汤采芝(1885~1927) 浏阳县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家贫,20岁投军,先后任班、排、连长。1926年,转入桂军任卫生连连长,参加北伐。后遭桂系排斥,愤然离队回乡。1927年春,积极参加当地工农运动,任工农义勇队三大队队长,5月加入共产党。“马日事变”后,他率部参加长沙“扑城”战...[详细]
唐才忠(1875~1900)字次丞,后改为慈尘,浏阳县人,清光绪元年(1875)生,系唐才常大弟。初习医,受其兄影响,戊戌变法时在家乡推行新政。二十六年,参加自立军活动,任副统领兼掌军需。回长沙联络会众,并率领部分会众乘轮前往新堤参加起义。船中途搁浅,闻才常被捕消息,折回长沙。后返浏阳处理债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