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魁(1476~1544),字廷元,号白石山人,明龙溪县角美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及第,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任职七年,历事弘治、正德两朝,直言敢谏。在弘治朝,斥逐奸佞,裁抑宦官,整顿朝纲,严明法令,颇有建树。 正德年间,土地兼并剧烈,庄田迅速膨胀,“富者田连阡陌,坐享兼并...[详细]
林亮(生卒年未详),字汉臣,号惟执。漳浦人(居里未详)。幼年孤苦,长大后性情豪迈,喜结识豪杰,探研军事谋略,决意投军,为国效劳。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提拔为台湾水师右营把总。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升铜山营守备。翌年,因其熟悉澎台海务,被调任澎湖右营守备。 康熙六十年(1721年...[详细]
林迈佳(1584~1667年),字子笃,自号龙山野人,著名学者,二都南陂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与黄道周俱为庠生,二人称至契。越二年戊午科,二人同入闽围,道周中式,迈佳本房备取。明末朝政日非,迈佳回家后即不事应试。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黄道周官拜太史,曾上 书奏举迈佳入朝,但迈佳...[详细]
林茂桂(生卒年未详),字德芬,号丹台,漳浦陆鳌(今六鳌鳌中)人。自幼聪颖慧悟,稍长,读书乌石紫薇山。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因会试第四名,时称林会魁。授北直隶真定府深州知州。 林茂桂勤于治政,锄除豪强,一心为民。有控诉死于非命者,立刻前往勘视,虽远在穷乡僻壤,必亲自前往,案初发生,而狱...[详细]
林梅(生卒年未详),字魁春,一字以和,号朴山,漳浦徐鉴打山(今杜浔徐坎)人,后移居县城。林梅自幼聪颖,在县儒学为庠生时就才学出众,深受监司的赏识。 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式举人,此后连续四科会试俱未中式,困踬科场。嘉靖五年(1526年),周仲任漳浦知县,慕其文名,常到其家拜访,意气相投。...[详细]
林美圆(生卒年月未详),清诏安县五都浯龙村(今东山县梧龙村)人,鱼贩出身。咸丰年间组织“义兴会”起义。 清咸丰三年(1853),岁值饥荒、民不聊生,而政府官员还加紧对百姓盘剥0,民怨沸腾。时海澄、石码、厦门一带发生以江源、黄德美为领袖的“小刀会”反官府的起义。林美圆即在五都组织“义兴会”,与...[详细]
林平侯(1766~1844),字安邦,号石潭,清代福建龙溪白石保吉尚村人。 其父林应寅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赴台开馆授徒。四年后,林平侯16岁也赴台,在米商郑谷店中当伙计。他办事勤快谨慎,很得东家信任。平侯省吃俭用,几年间积蓄几百两银子,受郑谷帮助在淡水做米谷生意。以后又和林绍贤包揽全台...[详细]
林庆余(1893~1966年),字积庭,漳浦县城北街人,祖籍乌石深水坑村。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自幼笃实勤学,天资聪颖。稍长,就读于逢源小学、漳州寻源中学,继而升入北平燕京大学,学行兼优。民国8年(1919年)毕业,参加全国会考,名列第三,时人誉为“番仔探花”。 大学毕业后,先在福...[详细]
林乞食(1894~1974),文峰文美村人,少壮时,家境贫寒,生活困顿,曾涉足距黄井村7公里的宝桥垦植。宝桥原称“倒桥”,是一个匪患丛生、野兽横行的荒僻山村。乞食不惧险阻,只身来此落户垦植,但辛勤打下了的粮食却被匪徒劫掠一空,失败返家。 解放后,匪患绝迹,社会安宁,乞食重振雄心,只身再进宝桥...[详细]
林壬(1848~1887年),字二有,城关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入翰林院编修,兼国史馆协修,出任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山西乡试主考。林壬诗文皆有名,在诏安同时代诗人中可称佼佼者。林壬诗作感情丰富,个性突出,有自然天成之艺术境界。其五绝《题风动石》、七绝《游斗山岩》和七...[详细]
林日瑞(1586~1643),初名日娘,因避东宫太子慈娘讳,改名日瑞,字廷辑,又字浴元。明诏安县五都(今属东山县)康美村人。 林日瑞出生于士大夫家庭。其父林而兴,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由归德府推官累升南京户部主事。林日瑞自幼在父教导下,勤学苦练,10岁应童子试名列榜首,万历四十一年应...[详细]
林绍祖(约1645~1728年),字衣德,号丹麓。漳浦县城城南(今县城绥南尚书府)人。约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尚书林士章玄孙,汝诏曾孙。祖父友筠,南明隆武举人。父早逝,母亲守寡。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率军入漳,部属分攻各县,母携绍祖随邑人走避漳州城。八月,城中无粮,竟至杀人充饥。绍...[详细]
林淦生(1896年—1976年),漳州蜈蚣山人。其家境贫困,小时父亲勉强供养就读小学,15岁小学毕业后,在家从事劳动。并跟师学习眼科医术,前后达5年之久。淦生既聪明,又勤奋好学,很快掌握医术药理。期满出师后不久便自己开业,当眼科医生。至民国18年(1929年),他参加漳南游击队,担任地下交通员。...[详细]
林守仁山格乡人,菲律宾归侨。民国21年11月生。1954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园艺系,后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工作。1956年至1962年,创15年生葡萄亩产14339.3斤、3年生葡萄亩产13024.7斤及4年生葡萄200亩平均亩产4800斤3项全国单产高产纪录。并在安徽省肖县取得萄...[详细]
林爽文(1857-1788) 清代乾隆年间台湾农民起义首领。原籍福建漳州平和,迁居台湾彰化。农民出身。1784年参加天地会,逐渐成为彰化天地会领袖。1786年秋,官府焚烧村庄,镇压天地会,他以“安民心、保家业”为号召,率众起义。攻克彰化,杀知府孙景燧、副将赫生额等,建立政权,年号顺天,被推...[详细]
林树根(1907~1931年),又名郭阿福、郭福,漳浦人(居里未详)。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师。民国17年(1928年),在石码一带从事农-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捕关押。民国19年出狱后,因革命工作需要,到厦门当码头搬运工人,在工人中组织赤色工会,建立党支...[详细]
林维源(1840~1905),字时甫,号冏卿平侯孙。少时与兄维让到厦门就学。其父国华、叔父国芳相继去世后,兄弟俩回台湾共理家政。光绪四年(1878年)维让死,维源总管林氏家业。 维源喜欢交游,善于经营产业,热心台湾建设和公益事业。钦差沈葆桢办理台湾海防时,计划在沪尾(今淡水)建造洋式炮台,他...[详细]
林文庆(1869~1957),字梦琴,祖籍海澄县,生于新加坡。1887年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获英女皇奖学金,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成为赴英留学的第一名中国人。1892年获医学内科学士与外科硕士学位。又在剑桥大学继续学习一年。1893年回新加坡行医,他医术精湛,又能操汉语、马来语、英语、...[详细]
林文图(1888~1960),祖籍今华安县仙都镇招山村。民国5年前往印尼雅加达经商,1957年回漳州华侨新村定居,1960年7月20日于漳州病故。 林文图生前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 1958年,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林文图捐赠人民币7万元,并亲自回仙都选定校址,创建南海中学。校舍于同年2月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