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昭(1914—1982),笔名丁主,嘉兴石佛寺人。幼年家境贫寒,在私塾读古文,插班人小学五年级,毕业后去布店当学徒。1930年夏,以自学初中同等学历考入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师范科。毕业后,由师友亲属资助,去北京人中法大学化学系肄业一年,然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求学期间,以写稿和翻译文章维...[详细]
王国华(1886—1980),字哲安,王国维之弟。191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5年赴加拿大,入托朗托大学深造。热心家乡教育事业,曾在海宁州中学堂等校任教,并多次在盐官举办扫盲平民夜校,又在暑期办体育讲习班,培训体育教师。被推举为海宁县教育会会长、中山中学名誉校长。历任嘉兴浙江省立第二中...[详细]
王恒守(1902—1981),字咏声,海宁斜桥人。中央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专攻理论物理。1932年秋回国,历任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广西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建国后,任复旦大学物理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主任。1958年调安徽大学任教。1976年受国家海洋局第...[详细]
王甲荣(1850—1930),原名厚培,字步云,一作部畇,号次逸,晚号冰镜老人,嘉兴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历任广西永淳、富川等县知县,兼署富川县教谕、钟山理苗通判,候补直隶州知州,知府衔。《永淳县志》将其入循吏传。晚年在嘉兴参与地方自治,讲授诗词古文。1920年6月28日,甲荣等士绅...[详细]
王积沂(1877—1952),字撰春,平湖人。自幼颖悟好学,精于算学。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秀才。清末曾在嘉兴府学堂教授算学,后转苏州学务公所任职,得州同知衔,例授儒林郎。三十四年游学日本,钻研数学。回国后,应张元济之聘,至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翻译日本数学家上野清所著《大代数讲义》,作为我国...[详细]
王翃(1603—1653),字介人,嘉兴人。世居王店镇,出身于手工业家庭。富有民族气节,操行高洁。明亡后为遗民,拒绝与官府来往。有任职清朝官府的故人前来造访,他拒不会见。 王翃少年失学,本业染工。20岁时偶然读《琵琶记》,欣然会意,遂学词曲,进而学诗,卓然成家。身遭世乱,心怀-之痛,作品多含...[详细]
王平之(1898—1960),原名国本,学名笑竞,乳名阿炳。原籍上虞,父王湘源于清末移居嘉兴新塍竹园兜(今郊区高照乡),有租田二三百亩。平之青少年时代受孙中山的-影响,思想进步,更名王平之,含平均地权,倾向革命之意。1920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考入杭州之江大学,肄业后回家务农。这一时期,平之在...[详细]
王启明(1907—1931),别名阿美,平湖新庙乡芦湾村人。早年曾以宰猪为生,绰号猪猡阿美。1928年,与金山县钱圩乡横沼村农民徐书生等结拜,组织贫苦农民于3月下旬袭击平湖县衙前镇国民党地方保卫团,缴获一些0弹药。旋即扩大队伍,在刘家堰正式成立“天下第一军”,提出“劫富济贫”的口号。当时金山、平...[详细]
王琬青(1878—1959),女,又名钱王琬,原籍绍兴,婚后入籍嘉兴。父母早亡,从小受舅父姚定生以及秋瑾等人的革命进步思想影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后,变卖妆奁首饰,先后创办开明女校(在嘉兴城区南门梅湾街)和嘉秀公立女校(在嘉兴城区精严寺街东首),任校长并兼修身课。1923年被选为嘉兴平...[详细]
王士雄(1808—1868),字孟英,小字笺龙,号梦隐、梦影、潜斋、半痴山人、海昌野云氏、睡乡散人,海宁盐官人。祖辈世代行医,士雄自幼体弱多病,14岁时,父亲去世,临终前嘱咐其一定要做个有用于世的人。立志继承家业,苦读医籍、史书,夜以继日。后专业行医,审病辨症,处方用药往往有创造性。友人周光远得...[详细]
王维忱(1875—1922),名嘉榘,别名家驹,字维忱,号伟人,曾用名渭忱、渭仁、加渠、加伟、嘉伟、嘉袆、袆人等,嘉兴人。幼年时家居王江泾镇,后住江苏盛泽镇。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入浙江求是书院。二十六年春夏间,与蒋方震、敖嘉熊等在杭州成立浙会,后因受清政府查办,改名为浙学会。二十七年官...[详细]
王希吕(生卒年未详),字仲行。祖籍宿州,南宋建炎年间迁居嘉兴。乾道五年(1169)进士,授秘书省正字,除右正言。时张说依仗皇戚,擢用至签书枢密院事,气势显赫。王希吕与侍御史李衡交章劾之,宋孝宗怀疑王希吕与李衡合党邀名,加以斥责。后改授宫观。王希吕以正直知名远近,与翰林周必大等合称为“四贤”。淳熙...[详细]
王又曾(1706—1762),一作右曾,字受铭,号谷原,秀水(今嘉兴)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南巡召试一等,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十九年成进士,改礼部主事、刑部主事。未久,即以疾归。工诗,与钱载齐名,自成大家,为秀水诗派主干,在清诗中占有较高地位。其诗力求创新,不袭前人,天真烂漫,自见性...[详细]
王仲闻(1902—1969),名高明,号幼安、学初,以字行,王国维次子。幼受父亲熏陶,喜爱古典文学。家贫,中学未毕业即入上海邮局工作,业余潜心词学,与夏承焘、唐圭璋时相往来。建国后调任北京邮电部秘书处副处长,后下放为邮局营业员。1957年被错划为 ,-退职。身处逆境,治学不倦,整理多年研究心得,...[详细]
魏学洢(1596—1626),字子敬,魏大中长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为诸生。天启间,父受诬被逮,学洢暗中随槛车进京,欲上 书替父罪,未能如愿。父冤死狱中,学洢匍匐扶棺返里,日夜哭不绝声,水浆不入口,病危,家人进药,亦不服用,竟号哭而亡。学洢擅长散文,尤工于赋,著有《茅檐集》,内《核舟记》一...[详细]
魏学濂(生卒年未详),魏大中次子。明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等伏诛,学濂刺血上《痛陈家难疏》,诉说父死并兄学洢殉孝状。思宗平反冤狱,追赠大中为太常寺卿,谥忠节,予祭葬,学洢配祭附葬,私谥孝烈。于嘉善县城中敕建忠孝祠特祀,后又于祠前建忠臣孝子坊,里人称为魏家祠堂、魏家牌楼。...[详细]
吴东发(1747—1803),初名旦,字侃叔,一字耘庐,号芸父,海盐澉浦人。清嘉庆元年(1796)贡生。尝从钱大昕游,大昕引为畏友。早年崇奉理学,壮年潜心于经学,尤其精通《尚书》。曾受浙江抚台阮元之聘,参加《经籍籑诂》。通金石文字,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吸收其不少见解。著有《群经字考》、《...[详细]
吴穀祥(1848—1903),字秋农,初字蓉甫,别号瓶山画隐,晚号秋圃老农,嘉兴人。工山水并擅人物花卉,用笔苍劲,设色清丽。俞曲园评其画为“神品”。清末在上海鬻画,时画风习尚纵横草率,而其独能不落时尚。一度去北京作画,声誉鹊起,名噪南北。光绪二十六年(1900)南归,客居苏州,与顾子山、吴清卿等...[详细]
吴梅(1914—1985),女,原名吴曼华。海宁硖石人。自幼患脊柱结核,驼背多病,但身残志坚,刻苦向上。1935年9月在上海读书时,参加共产党 组织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和救国联合会,从事革命活动。一二·九运动后,回硖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硖石商报》上副刊《女声》(后改为《抗敌》),组织歌咏队、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