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1861—1918),字声甫,平阳人。兄弟六人,英为尾弟。长兄参加金钱会起义,失败后不知所终,牵连所及,家属不得科举。仕进之路既绝,遂发愤致力绘画。中年以后,一度携家移居温州南门外荷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嘉兴创办秀水学堂,慕名聘为美术教师,其时张宗祥亦在该校任教,结为好友。次年,...[详细]
陈璋(1470—1541),字宗献,号省斋,乐清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刑部主事。主张法治,曾说:“士不读书,谓之废学;官不读律,谓之旷官。”悉心钻研法学,直至废寝忘食。遇人对法律有疑难者,亲为注解,以法学家名世。历任刑部员外郎,奉敕审录八闽积案,解救无辜受害者不下百余人。事毕还京,...[详细]
陈黻宸(1859—1917),字介石,晚年改名芾,瑞安人。清光绪五年(1879)始,在书院任教,培植家乡子弟,历时20年。二十四年,任上海速成教习学堂教习。二十六年,任杭州养正书塾教习,“陈夷夏文野之义,于五胡、金、元之迹反复而不厌,又以孟轲、邓牧、黄宗羲之说敷引于讲席之间”。二十八年五月发生学...[详细]
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庆宋,号子珊,后改字志三,号蛰庐,别名皋牢子,祖籍乐清斗山,瑞安人,但常自称“乐清陈虬”。自幼勤奋好学,使酒负气,习拳棒,善泅水。多次赴省乡试,都未录取,便致力研究医学。26岁出议方药,立医案,为人治病。30岁著《蛰庐诊录》,提供了辨证施治、解决疑难疾病的...[详细]
陈伯远(1886—1968),名凤韶,字伯远,以字行,出生于瑞安大峃(今属文成)。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进东北武备讲习堂学习,毕业后曾秘密参与反清革命活动。不久返回杭州,参加光复会。辛亥革命时,参加革命军刘劼甫部队,从凤山门攻入杭州城,乘胜占领总督署。民国成立后,任浙江省陆军第三师周凤岐部中...[详细]
陈承绂(1857—1934),平阳北港顺溪人。清光绪十年(1884),倡捐重建温州南雁会文书院,建楼房五间,为书院筹集膏火田百余亩,购置图书万余册,聘请名师为青年学生讲授经史。在南雁各景点栽花种树,修筑道路、路亭多处,人称“南雁主人”。二十四年后,受维新思潮影响,在顺溪开办平阳益智女学,校舍、经...[详细]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学者称止斋先生,瑞安人。9岁父母双亡,赖祖母抚养成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为、永嘉城南茶院寺学塾主讲席。出其说为文,自成一家,从学者累数百人。乾道四年(1168)春,辞茶院书塾教职,屏居仙岩寺读书。人太学,和陈亮等同为祭酒芮烨门人。八年春,省试第二,登...[详细]
陈梦熊(1882—1910),一名粹,字鼐新(或简为乃新),一字耐辛,乐清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平湖人敖嘉熊游历温州,“闻乐清陈梦熊名,因往谒焉”。嘉熊于同年正月入上海爱国学社,旋入中国教育会,归嘉兴,倡建演说、教育二会,暗藏革命宗旨,嘉熊所著《新山歌》,为宣传革命通俗小册子。自...[详细]
陈谦(1144—1216),字益之,号水云,学者称易庵先生,永嘉城内(今温州鹿城区)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以甲科授福州司户。淳熙八年(1181),任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迁国子录、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陈中兴五事。十六年,出任江州通判,迁常州知州。绍熙五年(1194),提举湖北常...[详细]
陈素农(1900—1983),别号叔龙,永嘉白泉乡(今属大若岩镇)人。1913年考入浙江省第十师范学校。1924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次年2月,参加东征陈炯明。6月,参加广州农民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大-,当队伍经过沙基遭英军机 扫射时,素农用 向英军还击。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1...[详细]
陈铁军(1917—1961),原名廷敏,平阳桥墩五岱山十三亩(今苍南五凤乡)人。1932年就读瓯海中学,半年后转读杭州安定中学。1933年,考入南京国民党军政部学兵队;冬,至福建任十九路军翁煦垣部见习排长,不久参加蔡廷锴发动的“闽变”,失败后离队,于1934年冬回故乡。次年,与叶廷鹏等组成武装队...[详细]
陈旭(1898—1985),字旦初,乐清湖头乡鲤岙人。地质古生物学家。1925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理学士。曾任北大生物系助教与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等职。1937年,赴美国耶鲁大学进修,研习类和腕足动物化石。次年8月回国后,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在福建省建设厅地质土壤调查所任技正。...[详细]
陈一球(1601—1654年后不久),字非我,号蝶庵,乐清(今慎江镇楼下村)人。9岁通晓经籍,14岁入邑庠,以博学为知府何廷相、督学周耀光所赞赏。明崇祯八年(1635),上 书浙江巡按御史赵继鼎,痛陈时事二十条,赵看后叹为“东瓯杰士”,转奏朝廷,罢免一批-污吏,人心大快。被罢官吏心怀怨恨,诬指一...[详细]
陈虞之(1225—1279),字云翁,号止所,永嘉芙蓉村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历任扬州州学教授、淮东帅干、两淮漕干、刑工二部架阁文字,迁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校勘,积阶承议郎。善书画,工墨竹,以忠义自许。 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军攻陷临安。十一月,参政阿剌罕、董文炳率元军下处州...[详细]
陈再华(1904—1935),原名锡尧,又名黄光,平阳鳌江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仲容,受维新思想影响,曾参与创办新学。再华幼承家学,后入南开大学预科和上海自治学院,最后毕业于光华大学。在沪求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在同学中结识共产党人,成为30年代初提倡革命文化的勇士。 1929年,到广州...[详细]
陈仲陶(1895—1953),原名闳慧,字仲陶,别号剑庐,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父寿宸,光绪举人,喜诗。仲陶自幼聪慧好学,温州府中学堂毕业后,考取浙江高等学堂,在校受到国学教授、南社名诗人陈去病的指点,诗艺日精。毕业后回温州,先创办吉士小学,任校长,后被瓯海海关监督冒广生聘为秘书。...[详细]
戴侗(生卒年未详),字仲达,永嘉菰田(今溪口)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中进士,由国子监主簿调任台州知州。德祐元年(1275),召授秘书郎、军器少监,辞不受,年80余卒。侗继父兄遗志,继续从事“六书”研究,所著《六书故》33卷,汇集父兄及外祖、舅父等研究成果,一反《说文》、《玉篇》体例,不用部...[详细]
戴任(1862—1937),字立夫,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归国后,任湖北讲武堂教习,辛亥革命时,任宁波、温州统领。1924年后,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历任黄埔军校管理处处长、北伐军总司令部军法处处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详细]
戴溪(1141—1215),字肖望,或作少望,号岷隐,永嘉鲤溪乡杏岙村人。南宋淳熙五年(1178),以别头省试第一成进士,出任湖南潭州(今长沙市)石鼓书院山长。所著《石鼓论语答问》,颇受时人称赞。十五年,叶适上 书右相周必大,推荐名贤34人,后皆召用,溪名列其中。绍熙元年(1190),任湖州教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