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锡璋(?~1778年),靖城尚寨人,自幼习武,长大后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考中武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考中武科第一甲第一名,是漳州历史上此科唯一的高中者。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前侍卫,晋封五品武德骑尉。乾隆皇帝还钦赐“御前侍卫府”和“七叶金绍”匾额悬挂在...[详细]
吴显(嘉靖至万历间),字景猷,云霄城关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历官六安知州、刑部员外郎、江西佥事、广东副使。在六安时,荐修高邮宝应河堤,并植柳防护,保证邮道畅通,历时数载。其间朝廷方厉行驿禁,首辅张居正母过州治,动用驿夫800余名,显执法大加裁减,相府家奴入署责骂,并诱其登船叫女婢夺走州...[详细]
吴行敏(1917~1994年),祖籍南靖县龙山涌北许溪,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佛罗烈斯岛,民国15年(1926年)回到祖地南靖县龙山。 民国21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第十五军东征漳州途经南靖时,年仅十五岁的吴行敏带头报名参加红军,成为红十五军四十三师的一名小战士。同年5月底,随红军大部队胜利回...[详细]
吴秀峰(1894~1970年),云霄城关人。自幼博学强记,民国6年(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先在鼓浪屿毓德女中任教,后应厦门华侨曾氏聘请,任侨立培英学校校长。任教期间,开始钻研医学,利用教务之余,浏览医书,对《金匮要略》等经典名著悉心研读。民国15年,辞职返云,从此潜心歧...[详细]
吴学濂(1895~1970),原名穿濂,号淑周,大溪壶嗣村人。学濂的祖父吴福星,年青时只身南渡,侨居于泰国暹罗湾的北大年,初开采锡矿,尔后创办金利号,经营出入口货物,因经营有方,业务日臻发展,不少南渡谋生的平和同乡,大多依附其门下做事。北大年成了吴氏家族在泰国的发祥地。 学濂父乔株,有8子,...[详细]
吴勇泉(1971~1986年),漳浦县石榴山城村人。1971年出生,他从小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是老区人民的好后代。 1978年秋,吴勇泉进入山城小学读书,学校、家庭、社会良好的教育,象滴滴甘泉,不断地滋润着他的心田。他积极带头,争做好事,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 1986年...[详细]
吴永绥(1408~1482年),字晚绍,云霄城关人,幼年家境中落,长大后帮助父亲经营,恢复家业,设家塾让族中和里中子弟就读。天顺五年(1461年)夏,云霄水灾,漂溺人畜,吴募船拯救并收埋死者。次年歉收,百姓生活困难,有的饥民计谋劫夺,吴亲自找巡抚反映情况发官仓赈济,自己也拿出稻谷赈贷。成化间(1...[详细]
吴与(生卒年未详),字可权,漳浦县人(居里未详),宋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初任四合县令,后改任余干县令,勤于政事,决讼明察,受到时人称赞。有一次,他谒见御史台的提刑使者燕若蒙,论刑狱之事侃侃直言,不曲意阿附。燕若蒙历声斥责:“你想仿效汉唐令吗”?吴与毫不屈从地回答:“我本来就想学,只遗憾没...[详细]
吴原(1431~1495年),字道本,别号云坡居士,云霄城关人,明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 初授兵科给事中,上疏“正心、任贤、重爵赏、节用度、斥异端”五事,得到采纳。成化四年(1468年),与同官上“请溥恩惠广嗣续”疏,因触及后宫隐讳受谴责。成化十五年进都任给事中,时朝廷听信宦官集团,设...[详细]
吴玉德(1900~1985年),字子美,龙山人。早年留学日本,攻读教育、英语,兼通日、法文。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成后回国,历任省立第八中学(漳州一中前身)校长、南平公立中学校长、私立厦门大同中学教员、龙溪县教育局长、省教育厅视导员、省立建瓯师范校长、省立龙岩高级中学...[详细]
吴月丹(1892~1919年) 吴月丹,字桂,宁洋集宁里庵坑(今赤水安坑)人。 月丹父早逝,母子相依为命。家贫,少时为人放牧;稍长,母节衣缩食让其进县城读书。月丹勤学,甚有所得。清光绪九年(1883)基督教传入漳平、宁洋一带。光绪三十年(1904),13岁的月丹受雇往白沙迎候外籍牧师的到...[详细]
吴正谊(1893~1956年),云霄白塔村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进县城学堂读书,后又进漳州、福州修完初中、高中学业。民国8年(1919年)秋,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闽南 区决定选派和资助一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吴正谊和方文徵(方逝世于法国)两人由云霄县选送赴巴黎,先专门攻读法语,后进里...[详细]
萧佛成(1862~1939年),字铁桥,祖籍书洋,出生于泰国曼谷,后定居暹罗(今泰国),以经商为业。萧佛成少年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塾师高传百曾是太平天国军师,革命失败后逃到暹罗任教。萧佛成在他的影响下,萌发民族革命思想,成为辛亥革命前暹罗革命的中坚分子。 光绪十四年(1888年),萧佛...[详细]
萧笠云(1897~1984),原名焕章。东山县城关(今铜陵镇)人。县内第一个出国留学生,县立初级中学首任校长。 萧笠云生于书香之家,父亲萧伯庸(箫森)是清末秀才,县商会首任会长。萧笠云幼时就读于东升小学堂。他兴趣广泛,课余也修练昆曲和中西乐器弹奏。高等小学毕业后受聘为养正初等小学教员。民国4...[详细]
谢北垣(1877~1947年),字光斗,北门圣祖街人。清光绪年间季科秀才。清末诏安兴办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谢北垣被推选为学堂膏伙董事。后为了给诏邑修志存史,他举荐并协助吴梦沂纂修《诏安县志》和《诏安乙丑屠城记》。闽省督军李厚基赏识其学问文章,拔擢为闽军总司令秘书兼监印官。任职期间廉洁自守,颇有政...[详细]
谢联棠(1888.12~1974.6),又名莲塘,东山县南埔村人。早年出洋谋生,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他为人敦厚诚朴,乐善好施,被誉为“慈善老人”,是东山县著名的爱国华侨。 谢联棠的父亲务农兼营榨油业,油坊倒闭后家庭经济急剧衰落,谢联棠是在父亲去世7个月后出生的,母亲忍着丧夫...[详细]
谢松山(1894~1965年),城关人。幼年受业于族亲、秀才谢北垣,后就读家乡丹诏书院。辛亥革命时,他带头剪掉辫子投身革命,追随同盟会诸先贤奔走。后考入香港“圣保罗学院”英文系,毕业后任县政府教育局长,不久赴港经商。 民国21年(1932年),谢松山移居新加坡,受聘为∠洋商报》副刊。民国30...[详细]
谢浣湘(1801~1871年),女,字芸史。清嘉庆年间生于北关,为著名诗人谢声鹤之女,著名书画家谢颖苏(琯樵)之姐。浣湘幼承庭训,饱读经书。39岁设帐授徒,依靠学费维持生计,开创诏安第一所由女子主讲的私塾,是诏安历史上第一个女教师。浣湘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从教30年,她的学生(包括邻县、邻省负笈...[详细]
谢颖苏(1811~1864年),北关人。初字采山,后改琯樵,号懒樵、懒云山人、北谿渔隐、书画禅。其叔祖谢廷爚、父谢声鹤、姐谢浣湘、兄谢维崧、弟谢颖锋多擅诗词书画,饮誉当时。颖苏家学渊源,兼受邑中风气薰陶,9岁即能画能诗能琴,尤工书法。稍长,无意科举,埋首丹青。初拜沈锦洲为师,奠定周密不苟、秀劲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