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1884—1940) 原名乃学,字思鹤,号雪朋,祖籍大涌南文村,出生于石岐孙文西路兴宁里(牛角巷)8号的萧大屋(大萧屋分支)。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现代中国音乐教学创办者,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创办人。5岁随父移居澳门,曾与孙中山诊所为邻,两家往来甚密,其从...[详细]
萧祖强(1889—1952) 别号健行,大涌南文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隆都高等小学堂(前身为龙山书院)肄业,老师为胡汉民。1908年入读广东陆军小学堂,1910年就读南京陆军中学。时与三藩市华侨余森郎(沙溪下泽村人)常互通书信,讨论革命,得余介绍认识朱卓文,与之文字交往,并约为三藩市...[详细]
谢宝山(1860—1939) 五桂山桂南马溪村人。清光绪十年(1884)赴秘鲁国经商,才干出众,1885年创立宝隆公司,任宝隆田寮(田庄)股东、总经理。除经营土产批发、进口欧美货品以及中国丝绸外,在利马附近租大田庄4个,雇请工人1400人,主要种蔗榨糖、种棉花,产品除满足秘鲁国需用外,还大批...[详细]
谢廷麒,字泗泉,清末民初宁羌人。其父谢国恩少时曾佣于州城富室封姓,因受责辱,愤而出走,投军入清营,临战骁勇,以军功授建威将军称号,镇守川北要塞剑门关。廷麒自幼秉承父教,苦读经史,勤习书画,后中举。光绪年间曾以科甲擢任四川某县知县,历任四川盐运副使和盐运使。 谢廷麒督理盐务时,对家乡人...[详细]
谢佐民(1904—1958),原名谢世庆,字天兴。1904年元月出生于本市塔儿巷,先后到西安、北京等地读书。1923年进入上海大学学习。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并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解放汉中人民的第一步》,号召汉中的“农民、青年工人、学生觉悟过来,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详细]
薛锦廻(1905—1985) 女,三乡人。父亲薛三墉,在上海经商,能书善画。其留学美国,于哥伦比亚大学家政系毕业。民国16年(1927)在上海与张惠长(曾任中山县县长)结婚。抗日期间,任中山县妇女协会会长,支持丈夫抗日,自己又投身抗日,在1939年7、9月两次横门保卫战中,与中共党员刘紫云、...[详细]
薛祥绥(1894~1940) 字伯安,别署博,柳树乡龙王沟人,清光绪二十年生·幼年时,随父光熙宦游,就读于四川成都·民国元年返里,协助其父筹建南区高等小学(即今之丰东小学),2年夏,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4年入本科·8年夏毕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分发在北京执政府的国...[详细]
薛仙舟(1878—1927) 香山县人,出生于江苏扬州。被誉为中国合作事业创始人、中国合作运动导师。16岁考取天津北洋大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毕业后,在天津海关道任职。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同为香山县人,受唐垂青,被选派往美国耶鲁大学攻读经济。 光绪三十一年...[详细]
许杰(1901~1985),又名兆邦,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西亨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曾读6年私塾。青年时期,先在黄沙火车站机器厂当学徒,学习钳工,后在佛山、香港、上海、杭州等地做机修、铁匠、电工、钳工等工作。民国34年(1945)五六月间,到花县安兴石矿当修车工。1952年安兴石矿与裕成石矿合...[详细]
徐启明(?~1971) 本县协税乡人。大学肄业2年,擅长书法,尤以悬笔所书狂草,能给人以龙飞凤舞之感,但遗墨散失无存。曾倡立褒城县第五小学校(今协税中学地址),首任校长,后任濂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时,勘设改修了鹿头堰渠道,并将石门堰土堤改建为石堤。同名人物: 徐启明 (1894~1989) ...[详细]
徐天贵 (1918-1994)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人,1918年5月出生。1937年冬参加山西省抗日救亡组织牺盟会。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山西省辽县所在党支部的除奸员,第三区分委组织委员,第一区分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详细]
阎伯松(1895~1970) 阎寿乔,字伯松,本县城关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民国6年(1917),在汉中联立中学毕业后,回县任县立乙种农校教员。次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林业专科,8年,“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加反帝救国运动,加入以反帝反封建军阀为宗旨的汉中旅京学生励进社,并任社办《励...[详细]
严迪光(1875—1923) 南蓢濠涌村人。自幼胸有大志,18岁时被卖身到美国旧金山马哔埠做劳工。历数年艰苦,赎回卖身契约,回国娶茶西村陈氏为妻,婚后夫妻同往美国。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回乡兴办实业,见县城石岐尚无电灯照明,夜间一片漆黑,决定在石岐开办发电厂。在朋友帮助下,其购置先...[详细]
杨大文(?~1933) 本县简池乡人。1932年冬,其父杨正太被土匪团首毒打致死。1933年3月,红四方面军驻大包山后,杨大文任田坪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同年夏,杨大文率人把其叔父、油盘垭富豪杨正和抓到乡苏维埃政府,令其给红军交出粮食。同时,他还领导贫苦农民,斗争了土豪李碧端、李碧和、李碧采等人...[详细]
杨官宇(1901—1970) 环城北台村人。出生于檀香山,早年学习机械。民国10年(1921)随杨仙逸等人到美国图强飞机公司飞行组学习飞行技术,次年冬返广州。其间曾设法将华侨所捐购的12架飞机转运回广州。民国12年(1923)协助杨仙逸研制第一架“乐士文”国产飞机。后驾机参加讨伐陈炯明,每天...[详细]
杨桂芳(1899~1973) 本县秦家坝乡人。家贫,幼时曾替人放牛。12岁随杨登明学唱端公戏,20岁跟张本家(时人称名旦为本家,名不详)改学桄桄剧,凭其勤奋好学和一副好嗓子,成为桄桄剧的名演员。杨桂芳工旦技,他饰演《拷红》中的红娘,活泼风趣;《白蛇传》里的白云仙,婉转悱恻;《营门斩子》内的樊梨...[详细]
杨鹤龄(1868—1934) 原名仕年,字礼遐,南蓢翠亨村人。出生于澳门,家道富裕,自小与孙中山为友。清光绪四年(1878)随父亲到港澳求学,3年后又到广州算学馆读书,与尤列同学。其与孙中山、陆皓东、杨心如并称“翠亨四杰”。1886年在广州开始与孙中山经常谈论国事。1890年前后,与孙中山、...[详细]
生于清同治(1866)年间 沙溪申明亭村人。年轻时拥护孙中山的“-”学说,在家乡组织革命小组进行活动。被清廷追捕逃经澳门、香港。到檀香山后,受到孙中山接见。以做工经商作掩护,为革命筹集款项。孙中山委派其为檀香山兴中会召集人之一,从事反清革命工作。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回国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详细]
杨笃生 (1908—1982)又名杨庭植,杨家山乡杨家山村人。从陕西省第五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五师)毕业后,历任武侯女子小学和黄沙、沔阳镇、旧州、元墩、杨家山等小学教师、校长等职,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先后亲自筹办成立沔阳镇、元墩、杨家山3所小学,受到群众称赞。1974年退休,1982年病故。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