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震强,男,1936年生于河源县城镇,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副主任中医师,传统医学博士。曾先后任河源卫生学校副校长、河源市中医院副院长兼香港亚洲函授学院中国分院中医教授,河源市科技协会常委,河源市中医药学会常委,河源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河源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跻身医学42载,认...[详细]
徐礼舆(1860—1926),号国平,生于河源县城镇上角的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就受到长辈良好的思想教育,幼年在城念私塾,后来在族人支持下到惠州丰湖书院就读。在学期间,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6岁中秀才,后在外地教学。因他生性刚强,爱打抱不平,憎恨权贵,即不屑巴结官僚,更不愿同流合污,与当时社...[详细]
徐蕙仪(1918—1986),女,河源县城镇上角徐屋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7年(1938),她毅然回国,在广州女中、女师执教。广州沦陷后,回河源县立中学附属小学部任部主任。她教学严谨、有方,既教以文化知识,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又结合形势对孩子们进行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教育...[详细]
叶祥昌,男,1947年5月生,河源县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底插队落户在河源县双江公社务农,期间曾当民办教师及大队干部;1972年9月起在河源港务所工作;1975年7月起任河源县委宣传部干事、理论教员;1983年9月起在华南师范大学读书;1985年7月起先后任河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副县...[详细]
张汉斌(1922—1949),河源县埔前赤岭人。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读书期间,刻苦用功,学业成绩很好。民国31年(1942)中学毕业后,曾一度在埔前圩店铺当店员,后来在埔前中心学校任教3年。教书期间,经常阅读进步书刊,从中受到革命思想教育。他有一个舒适的家庭,有妻子儿女,生活过得很好,但他看到很...[详细]
张明东,男,1931年生,连平隆街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49年6月参加粤赣湘边、东二支二团青干班,后到东江公学、西江公学留任油印室组长。同年12月起在南方大学行政学院学习,毕业后参加广东省在龙川县丰稔十二排搞土改试点工作。1951年2月到河源县秀水、城镇、双下等地任土改工作组组长、单元队长...[详细]
张天送,男,1947年11月生,源城区埔前上村人,初中文化,种养专业户。1988年开始积极探索科技兴农道路,率先在自己承包的6.5亩责任田里进行良种杂优水稻、优质花生的培育实验,取得了成功。优质水稻、花生品种被推广到当时的整个河源县和广西部分地区。在种植业取得成功之后,1994年成立“天华...[详细]
张蕙元,女,1953年4月出生,湖北籍人,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源城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张蕙元1972年参加工作;1997年12月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1999年到广州珠江医院新生儿急救中心进修半年,回院后,在院领导支持下,建成新生儿病房,并...[详细]
张志钦(1933—1994),男,湖北宜都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1月参加革命,在湖北省军区石首县大队和荆州军分区教导大队任排长;1952年1月转业后在河源县参加土地改革任组长、副队长;1952年12月起任河源县第八区、第九区公安特派员;1955年2月起在河源县人事科和县委组织部工作,先后任科...[详细]
郑敬道(生卒年不详),字白修,福建莆田举人。明正德九至十四年(1514—1519)任河源县知县。他博学多才,爱民如子,热心地方事业。到任时,河源县署破烂,他积极自筹资金修建,不向上要钱,不下派经费;见县志多年未修,积极组织人力纂集成10多卷刻之。县人感其德,祀邑名宦。 ...[详细]
钟渭卿(1882—1945),字朋锋,乳名添福,河源县城镇人,小手工业家庭出身。辛亥革命前,与黄德中、黄凤山、邱庵等秘密参加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因在河源发起剪辫运动,带头剪去辫子,暴露了革命党人的身份,遭清政府通缉。逃往广州后,经同盟会员李子先的介绍,投奔陈炯明部的第六军(军长杨坤如)第四旅(旅...[详细]
周炳(生卒年不详),山西上虞县举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任河源县知县,时值迁城不久,他积极搞好城池建设,与县乡绅商议,开渠道引水环城,并筑堤以遏其下流俾水不浅,城赖以固。至今城民称渠为“周公渠”,堤为“周公堤”。主持在学宫内建“名宦”、“乡贤”两祠及“敬一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