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1907~1982 年),佛山市人。10岁在佛山的民间“八音班” 学艺。14岁加入了粤剧班《大民国剧团》,成了该剧团中最年轻的“上手”(喉管、短筒、唢呐演奏员),并有“神童” 之誉。此后,相继加入大民国、大舞台、川上、钧天乐、新春秋、孔雀屏、太平、少凤、凤凰等省港粤剧团,任喉管、短筒、唢呐...[详细]
梁日新(1886~1957年)、梁日盛(1898~1990年),二人是同胞兄弟,佛山松桂里“十二石斋”梁氏后人,梁新记兄弟牙刷公司的创业者。 梁日新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排行第四。梁日盛比梁日新小12岁,清光绪二十四年生,排行第六。其先祖原是佛山望族,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梁园”即为其...[详细]
梁僧宝(生卒年月不详),原名思问,字伯乞。祖籍顺德,生于佛山,家住佛山松桂里。父亲为梁九图。清咸丰八年(1858 年),以副贡生参加顺天乡试,得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历升员外郎、掌印郎中兼军机处行走、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同治年初在内廷任职时,正值战事频繁,战区将官常常深夜入京急递奏...[详细]
梁绍榘(1884~1958年),字嗣元,号方度,生于阳江直隶厅阳江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水埒街,清末秀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两广师范学堂。民国7年(1918年),他们兄弟将其父办的阳江图书馆改名为“阳江孝则图书馆”(其父梁庭楷号孝则),拨其家族百余石田租作经费,扩大阅览场所,对外开放...[详细]
粱树基,字德圃,生于阳江县太平乡(今江城区平冈镇)麻梨村。少敏悟,好学求师,曾到广州跟随何朴园、何介峰诸先生研习。清光绪八年(1882年)乡试入副榜。光绪十三年援例捐训导,先后任从化、石城教谕,电白、澄迈、嘉应州训导。以后不再为官。他爱亲信友,廉洁谦让。他倡导平冈、埠场各乡捐资设石滩文社,几个月...[详细]
梁庭楷(1847~1923年),字国长,号直生、孝则,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水埒街。清同治十年(1871年)捐户部郎中,后又捐得二品封典。他热心桑梓的慈善事业,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姜自驺等在阳江创设赈济救荒的“书年社”;光绪十八年,捐银1000两,恢复阳江“育婴堂”,继续收养...[详细]
梁习(?-230年),字子虞,陈郡柘(今商丘柘城)人。初为郡主薄,后被曹操任命为县令,因有政绩升-西曹令史。后任并州刺史,封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0年)拜议郎,魏文帝继位,梁习复为并州刺史,晋封申门亭侯,其政绩常为天下州郡之最。太和二年(227年),出任大司农,太和四年(230年)逝世。 ...[详细]
梁荫棠(1910~1979年),原名梁荫雄。出生于佛山镇一个清贫的家庭,靠母亲织布维生。11岁丧母,由他五叔带到广州一间酒楼当厨房杂工。翌年,他的堂兄梁秋介绍他到新春粤剧团当音乐学徒。 不久,又转当演员学徒。那时的粤剧团全是男班,没有女演员,梁荫棠学的是“花旦”,后拜黄振声为师,在“钧天乐”...[详细]
梁玉嵘 女。1970 年11月出生,佛山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曲平喉演唱家,中国文联会员、中国曲协会员、广东省曲协副主席、佛山市曲协副主席。1988年广东粤剧学校毕业后成为广东音乐曲艺团主要演员。师从劳艳娟、黄少梅等老师,专习粤曲“星腔”演唱, 深得“星腔”的精髓。在“星腔”传统基础上求新...[详细]
梁禹甸(1840~1884 年),字仲超,原籍顺德麦村,出生于佛山堡。是岭南名士梁九图之子、侍读学士梁僧宝之弟。梁禹甸从小身体健壮,头脑灵活,读书时“一目十行”,“为文援笔立就”,作诗也“雅有是音”。本性好武,不大乐意学习“贴括”等科举作业。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社会矛盾重...[详细]
梁智华(1870~1952年),乳名苏虾,字淦泉。原籍顺德,是佛山镇松桂里梁氏后人。清光绪年间,梁智华是一个走街串巷的“收买佬”,把收购的破烂洋遮(雨伞)拆下伞骨重新上漆,卖给修理洋遮的摊档。当时广州尚未能生产伞骨,靠从德国、日本等国进口,数量少且价格昂贵,所以梁智华的翻新伞骨销路很好。光绪十二...[详细]
梁志炎 1944年出生,广东南海人,居佛山城区。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理事、美协广东分会会员。长期从事剪纸的创作和研究工作,对传统的佛山剪纸技艺有较全面的研究,其代表作《春早》获1980年广东民间美术展一等奖。《假日》获黑龙江剪纸艺术节金杯奖。《课...[详细]
梁仲弘(1543~?),佛山人。是明代佛山望族梁氏十五世长房嫡孙,其祖辈梁正纲于南宋末年(1279年)由番禺北亭迁居佛山朝市街。 梁仲弘自幼不鹜功名,立志习医。稍长,博览群书,先后跟随多位名医学习医术。学有所成后,他在佛山朝市街开设医馆为人诊病兼售中草药,并以“德”、“精”、“诚”为行医宗旨...[详细]
梁柱侯(生卒年月不详), 清朝道光、同治年间佛山人。佛山著名的柱侯食品和柱侯酱的首创者。梁柱侯在外省生活过, 由于他喜欢研究烹调, 对北方菜的风味有所领略, 也掌握了一些北方菜的烹调方法。返佛山之后, 他在祖庙附近的三元市开了一间小食店, 专卖牛杂食品。由于手艺高超, 烹调得法, 食品美味可口而...[详细]
廖坚(1898~1967年),石湾大桥头人,民国时有名陶塑家之一。少时随父学陶艺,其技得自家传。擅造山公、亭宇、螃蟹、青蛙等小品。又通翰墨,工书法。所作山水盆景,富诗情画意,为石湾窑的石山盆景名家。与陈渭岩亦师亦友,曾在广州合营陶业。初只塑山公素胚出售,后在石湾自营小店,多作外销行货。作品钤有“...[详细]
廖锦涛(1914~1941),龙津村永明人。1936年到澳门歧关车路公司当办事员。193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澳门特别支部组织委员、中共澳门工委组织委员。他以歧关车路公司为阵地,建立读书小组和中国青年救护团,并推动 “前锋剧社”的建立。同年8月12日,中共澳门党组织派廖锦涛代表“前锋剧...[详细]
廖丽莲(1978~1996年),女,增城荔城镇廖村人,增城高级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共青团员。她勤奋好学,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96年8月19日,廖村一名小女孩溺水,在危急关头,她不顾一切跳下水中救人。小孩得救了,而她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舍已救人的英勇行为...[详细]
廖鸣球(生卒年不详),号韵坛,河源县城镇上城人,他聪明好学,善诗能文,在学考试,名列前茅。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中举人。乾隆六十年任江苏扬州宝应县知县。在任期间,兴学校,重田畴,设诗社。建小学5间,开垦农田800多亩。县民深得其利,称颂其绩,立祠题词曰“廖明府开垦处”。后调任江苏省如皋县知县...[详细]
廖天佐,生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卒于清康熙初年。原籍海丰县石帆都(今陆丰市甲子镇),幼年随父经商定居于捷胜所城。廖天佐自幼聪颖,十余岁即考取秀才。明末试场黑暗,他几次参加乡试,都因拒绝考官索贿而不第,遂绝意功名,隐居捷胜南郊石厝洞,号一窑天居士,日与捷胜所城的文人雅士,纵情山水,吟诗论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