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章(1923~1983)完县(今顺平)南吕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县四区儿童团团长,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总务,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队列科文印股文印员、文印股股长,云彪支队司令部队列参谋、作战参谋。参加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等战斗。...[详细]
阳城(约735~805)字亢宗。定州北平(今顺平)人,徙陕州夏县,家世为官。好学,但贫不能得书读,求为隶,在集贤院当差,常窃集贤院的书来读,昼夜不出户,6年间无所不通。后来考中进士,但他不愿为官,与弟阶域隐居中条山,年长不肯娶妻,弟亦不娶。 里中有争讼事,不找官府衙门,而找阳城解决。有个人偷...[详细]
杨崇德(1915~1945)唐县白合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曾在唐县和定唐县抗日民主政府任职。1944年调任冀东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武装部部长,率领民兵英勇打击日本侵略军,组织群众挖地道,著名的焦庄户地道就是在他的领导下修建的。他作战勇敢机智,胆量过人,...[详细]
杨春甫:(1913-2011),1913年7月生,河北省任丘县人。原名杨雨祥。1930年参加革命,曾历任八路军挺进军军部秘书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野战军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军政委、空军干部部长、空军常委等职。1952年被评为准兵团级。1954年转业后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和辽宁省委书记。中...[详细]
杨福隆(1915~1977)阜平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本县抗捐运动和砸盐店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阜平县三区区委委员、副书记,县委委员、副书记、书记,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阜平县军事部长、县大队政委、县武装部部长,第三军分区人民武装部副部长,...[详细]
杨耕田(1913~1952)原名牛风林。阜平西庄村人。17岁任小学教员时,常同共产党员王宗良、李心仁、王德乾等人交往,借阅进步书刊,探讨革命理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地下党员领导农民和学生进行了“砸盐店”斗争。1934年4月,阜平县党组织遭到破坏,杨耕田逃往绥远。 1937年抗日...[详细]
杨国梁,第10届全国人大常委、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12届(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增选)、13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4、15届中央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8年3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1938年3月生,河北遵化人。1961年5月加入...[详细]
杨鹤声(1910~1932)徐水米家营村人。14岁在徐水县第一高小上学时带头反对“读死书”及老师体罚责骂学生。一次国文教师让他背诵课文,他没有按照书的原句背诵,而按照书的大意背诵,教师质问他,他回答说:“我们不应该死板教条地死读书,应该理解了书的意思再背诵,才会使用。”教师怒而举鞭,杨鹤声趁其不...[详细]
杨怀英(1913~1967)女。涞水太平村人。出生在贫农家庭。13岁时,父亲为了养家糊口,被迫以18块银元,把她卖到涿鹿县板铺村赵家为童养媳。1938年,平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杨怀英不但自己从事抗日活动,而且积极支持丈夫赵连隆参加了共产党,先后当了村锄奸组长和区干部。1941年11月,赵连隆被敌...[详细]
杨化昭(1891~1951)字德敷。容城北河照村人。杨继盛第十三世孙。曾先后就读于本县高等小学、定兴姚村陆军小学、北京清河第一陆军中学。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后入选袁世凯模范团第一期受训,未几任连长。江浙战争时任第二十四混成旅少将旅长,战后辞职。后应河北省政府省长孙岳之邀...[详细]
杨景山(1903~1927)高阳城关人。原籍清苑-村,其父经商,迁居高阳,占籍相府街。杨景山14岁升入县高小,学业优异,与同学王锡疆、王重民并称高阳学界“三杰”。1919年7月考入保定直隶第六中学。学业之余涉猎进步书刊,接触新文化思潮。1921年,保定直系军阀通缉革命青年王锡疆,王被迫弃学避入北...[详细]
杨敬之(1912~2004)曲阳文德村人。1932年毕业于保定河北省立第六中学,考入河北农学院林学系。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毕业,到山西太原晋绥矿产测探局工作。1938年1月至1946年6月,在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工作,任副技师、技师。1946年7月转到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任荐任技士...[详细]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四纵队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在怀柔头道梁村建立了平北第一个县级抗日政权——滦(平)昌(平)怀(柔)联合县,1945年初改建为怀(柔)顺(义)联合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了怀顺联合县,建立了单一的怀柔县。时年26岁的杨磊之就是在这年8月至1948年12月,担任怀柔县(民主)政...[详细]
杨力生(1911~1996)又名杨灿。徐水人。1934年考入焦作工学院采矿冶金系,193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先后在四川嘉阳煤矿、天府煤矿任采煤技术员、工程师。在主持天府龙井建设时,创造了快速建井的典型。1947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矿业系研究生部专攻矿井通风安全。1948年学成回国...[详细]
杨明甫(1902~1981)曲阳人。6岁随父母逃荒到涞水县镇厂村落户。父母均为人佣工,杨明甫自己讨饭吃。34岁时,父亲经受不住苦难折磨死去,留下十几石粮食和近百元的外债。母子二人全靠杨明甫为地主扛长工、打短工,租种几亩地,兼做小生意维持生活。1938年,平西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后,杨明甫于次年加入中...[详细]
杨木森(1864~1939)字欣甫。安新南边吴村人。幼家贫,只读过3年私塾。父杨洛帅从推车串村卖布、线及杂货,后被保定庆丰义号聘为掌柜,他承父业做小买卖。庆丰义后在高阳设号,让他负责经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拿出积蓄3000吊,在高阳城隍庙街开设蚨丰号,自东自掌,经营布匹、绸缎、洋广杂货...[详细]
杨培生(1915~1985)原名路国志。唐县白沙村人。1937年10月参加唐县抗日民主政权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任唐县九区(下素)区委书记兼工救会主任。1942年3月调任唐县围城区(后划归定唐县)区委书记。 1943年1月在粉碎老虎山和口底村碉堡的战斗中,派遣地下...[详细]
杨琼(约1213~1278)曲阳羊平村人。杨琼从小学习石雕工艺,他的石雕“每自出新意,天巧层出,人莫能及焉”。元世祖忽必烈建上都和大都(今北京),诏他去京雕刻,他取二石雕刻了一狮和一鼎,忽必烈一见大喜,称赞说:“此绝艺也!”于是命他管领燕南各路石匠。他率领5000余名石工,加入营建大都的工程,许...[详细]
杨绳武(1900~1968)原名杨恩洪,又名继宗,字绳武。保定市区人。早年就读于保定同仁小学、通州潞河中学。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与冰心一起荣膺斐托斐荣誉金章。毕业后回同仁高小,接受中华教育改进会的约请,到各地进行为期半年的教育考察。 1924年创办保定同仁中学,冲破教会势力的重重阻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