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美(1401~1469年) 林元美,名谬,别号守庵,闽县林浦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明建文三年(1401年)生。 元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因内外艰,至宣德年间才授上犹(今江西上饶县)知县。元美治县一是减免赋税;二是创办学堂,并亲自讲学;三是收抚盗寇,恩威并济。于是...[详细]
林元珠(1864~1935年) 林元珠,字石斋,闽侯县后屿乡(今福州郊区鼓山镇后屿村)人。 林元珠的父亲林淑钦,石雕艺人。元珠幼承家传,长成又另拜寿山石雕东门派的鼻祖林谦培为师,其印钮、博古及圆雕人物无所不工。清末名流陈宝琛、福建布司龚易图等大官僚争相请他到府制钮,凡数年之久,于是艺声大...[详细]
林越山 侯官人,家住北门越山(屏山)下,因取名越山。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无意功名,对围棋很有研究,刚满18岁,棋艺就闻名省内外,为当时十八围棋国手之一。有省外棋手薛生白来福州赛棋,大家推举越山对弈。见越山将要败阵,观棋者不禁失色,只见他沉吟片刻,巧设一劫,转败为胜。薛生白大为佩服,叹曰:...[详细]
林玉花(1920~1973年),女,原籍晋江县内坑乡,民国9年(1920年)生。因家庭穷苦,十几岁被卖到南安县岭兜村当婢女。她聪明伶俐,常看戏看得入迷便独自摹仿。不久有个戏仔班来岭兜村演出,她毅然随戏仔班出走。后来南安县岩埔村梨园戏德春班“下南”(梨园戏分“下南”、“上路”、“七子班”三大流派。...[详细]
林孕昌(1595~1657年),又作允昌、胤昌,字为磐,号素庵,泉州新门外浮桥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生,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 林孕昌步入仕途后,初授南京户部广东司主事,专管文武各官的俸盐和淮、浙、长芦(在天津)、鲁、闽各地盐引的用印。 伯祖理学家林...[详细]
林云铭(1628~1697年) 林云铭,字道昭,号西仲,闽县林浦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生。 云铭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授江南徽州府(今安徽歙县)推官。他治事精敏,听断如神,不但是本府的案子,就是附近府县的疑难大案,也多请他剖理。但他不善于巴结...[详细]
林云梯(1866~1918年),同安县嘉禾里二十二都前埔人。幼时家境贫寒,13岁迫于生计,随乡亲南渡菲律宾,在马尼拉的商铺当伙计。十余年后,以全部积蓄投入布匹经营,初无钱开店铺,仅置一布橱陈列布匹营业(福建华侨称此类小布商为布橱仔)。后逐步发展,在马尼拉市-街开设胜泰布庄,直至赢得“棉布大王”之...[详细]
林玉兴(1905~1985年),又名林清发,罗源县飞竹村人。民国19年(1930年)11月随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菖参加革命。民国20年参加飞竹农民-。随后,加入连罗工农游击队,任交通员、宣传员和短枪队队长等职。民国21年任闽东工农游击第13支队、闽东工农红军第13独立团副班长、班长等职。民国23...[详细]
林宰(生卒年未详),字德衡,号平华。漳浦县城新路(今县城新路尾)人。父林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南京刑部云南司主事,升本部河南司郎中,擢江西按察司副使,升广西布政使司右参政,终通政使司通政使。约于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家,享年92岁,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赐祭葬。其遗著有写于万历十...[详细]
林誌 (1378~1427年) 字尚默,号部斋、见一居士,闽县人,居城内。年幼,异常聪明,读书一遍即成诵。10岁时避雨染坊,阅店中簿册,数日后染坊失火,簿册尽焚,请林誌抄副本,不误一字。明永乐九年(1411年)得中解元,次年中会元,殿试时被抑置榜眼。授翰林编修,撰《五经四书性理大全》、《...[详细]
林肇基,原籍古田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于古田杉洋村。幼年丧父,家贫由寡母抚养。7岁为人放牛,民国3年(1914)由基督教会选送来建瓯培英小学读书,继而进福州三十一中学,仍由教会供给费用。民国12年毕业,返建瓯母校任教。民国16年再由学校保送至北京燕京大学文学系进修,民国20年毕业,回建...[详细]
林震 (1918~1989年) 原名汉卿,闽侯县人。早年在南街利亚大药房当学徒。民国27年(1938年)春,到新四军皖南军部军医处工作,后担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后方医院院长。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病员缺医少药问题,7次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被日军占领的上海市,学习医疗技术,动员上海...[详细]
林缵振(约1549~1575年),字公悦,号警堂,漳浦人(居里未详)。少时读书过目能诵,及稍长,作文不用草稿,行文华采流丽,福建督学周宏祖赞叹说:“真是奇才”。 万历二年(1574年),登进士,授工部主事,掌管节慎库。初上任,就学习典故用来经时济世,工部尚书朱衡知道林缵振才华,凡有所奏复条议...[详细]
林正恩(1921~1948年) 林正恩,今联合乡连云村人。幼年丧父,全靠母亲替人做针线活来维持全家生活。7岁时就为别人放养鸭群,得些微薄收入帮补家用。稍长,向村里的财主租田耕种,每年收成的粮食,六成以上交纳地租。他虽然起早摸黑地劳动,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村里的财主林红妹,保长包国成...[详细]
林征祁(1917~1990年),字涵静,林则徐六世孙。民国23年(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转入中央军官学校第十五期班学习。民国28年,毕业后任部队军官、参谋。民国35年10月,调入中央通讯社,从事助理、、编译工作。民国38年,随社移台北。1953年7月,调任“...[详细]
林振光 (1853~1919年) 别名鼎鼎,原籍侯官县(今闽侯)上街人。家境清贫,到福州学习厨工。后设家厨于光禄坊,为官府承办筵席。厨事之余,研究熟化肉绒工艺,试制出一种经久不失其美味的香酥绒,被视为佐餐上品。民国初举人刘步溪为其书“鼎日有肉绒栈在此”匾额。从此,生意更加兴隆,鼎日有名声...[详细]
林振翰(1884~1932年)字永修,号蔚文。宁德城关人。自幼勤奋好学,思想新颖。是我国第一个把世界语引进国内的学者,也是我国近代盐政专家。 林振翰出生在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林延伸,号理斋,清末举人,官罗源县教谕,是维新派代表康有为的好友。后因时政日非,理斋弃官归里。在家乡,...[详细]
林振宗(?~1923年),同安县灌口(今属厦门杏林区)人。早年在家乡当木匠,19世纪末往缅甸谋生,先做建筑工人,后有所积蓄,成为营造商,逐步发展到在仰光开设协德号,拥有10多所锯木厂。同时经营航运,购置“双春”、“双安”、“双美”等轮船,川航于仰光与厦门、汕头、香港、新加坡之间。并曾作为英商BO...[详细]
林之濬,生卒年不详,字巨川,号象湖,黄塘乡林口象坑湖村人。其父林可梁,字胜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 之濬幼时,隽颖聪慧。16岁时,曾于学使汪棣园门下受业,后跟从其岳父宦燕学习。遍读古籍,精通“六书”,融会贯通百家书籍,其文章自成一家言。于诗词文章尤其是对策都有颇深的造诣。 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