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人物

林玉花

[公元1920年-1973年]

林玉花为[公元1920年-1973年]

  林玉花(1920~1973年),女,原籍晋江县内坑乡,民国9年(1920年)生。因家庭穷苦,十几岁被卖到南安县岭兜村当婢女。她聪明伶俐,常看戏看得入迷便独自摹仿。不久有个戏仔班来岭兜村演出,她毅然随戏仔班出走。后来南安县岩埔村梨园戏德春班“下南”(梨园戏分“下南”、“上路”、“七子班”三大流派。“下南”是指北宋时闽南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文表演,有自己特定的剧目、行当和乐曲。因宋代曾把省一级的行政区域改为“路”,福建路的位置在南方下首,故剧种称“下南”。)师傅许志仁收她做徒弟。一年多她不但学会梨园戏男丑的表演艺术,还吸收提线木偶的傀儡步,在唱腔、道白方面也都磨练得很精致,就此进入陈蛋的“下南”戏班正式当演员,开创女扮男丑的先河。她剪男发,穿西装,登革履,握手杖,有时还戴上金丝眼镜,俨然一位男士,从此有了“夋花”的绰号。又一年后(约在民国34~35年间),她转入“下南”名班玉秀英班,与名旦玉香联袂演出。
  当时,梨园戏凡演出《管甫送》、《龙女试雷》、《番婆弄》、《唐二别妻》此类丑旦戏,若由林玉花扮演男丑,与女旦配合,整个戏都活起来。她甚至能独自表演整夜的“独角戏”。
  40年代后期,梨园戏趋于衰微,林玉花成为流动演员。50年代初,福建省闽南实验剧团在泉州组成,林玉花加入剧团改行演女丑,首先在《陈三五娘》一剧中扮演李姐,她形体好,表演丰富,“白路”(即戏白)抑扬顿挫,节奏感强,口齿清楚,唱工深厚,声腔别有韵味,动作干净利落,能准确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1954年,她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演出《陈三五娘》,荣获演员一等奖。京剧大师周信芳评价说:“实女丑表演的上乘。”之后,在《窦娥冤》扮演蔡婆,把这位善良的、软弱的悲剧人物朴实地展现在舞台上;1959年,剧团在国务院礼堂演出《高文举》,她扮演家婆,演出后董必武副主席登台与她握手,拍下特写照片。林玉花还在现代戏演出中,饰《安南永女游击队》的田婶,《婆媳俩》的婆婆,以及军官、兵痞、土豪、资本家太太等各种角色。不管正面反面,男角女角,古装时装,她所担任的角色无不“装神象神,装鬼象鬼”。
  “文革”时,剧团解散,林玉花被遣返农村,贫病交加,于1973年病逝,享年54岁。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