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维源(1840~1905),字时甫,号冏卿平侯孙。少时与兄维让到厦门就学。其父国华、叔父国芳相继去世后,兄弟俩回台湾共理家政。光绪四年(1878年)维让死,维源总管林氏家业。 维源喜欢交游,善于经营产业,热心台湾建设和公益事业。钦差沈葆桢办理台湾海防时,计划在沪尾(今淡水)建造洋式炮台,他...[详细]
林文缵,字德绪,号云岐,侯官县洪塘瓦埕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瓦埕村)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生。 林文缵的父亲林玠,字廷圭,号静庵,乡试举人;明天顺七年(1463年)会试落榜,成化元年(1465年)再次赴试,不幸中途得疾,归逝,留有遗腹子文缵。文缵母王氏每以“父殁时以未第进士为恨”,激励文...[详细]
林文庆(1869~1957),字梦琴,祖籍海澄县,生于新加坡。1887年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获英女皇奖学金,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成为赴英留学的第一名中国人。1892年获医学内科学士与外科硕士学位。又在剑桥大学继续学习一年。1893年回新加坡行医,他医术精湛,又能操汉语、马来语、英语、...[详细]
林文图(1888~1960),祖籍今华安县仙都镇招山村。民国5年前往印尼雅加达经商,1957年回漳州华侨新村定居,1960年7月20日于漳州病故。 林文图生前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 1958年,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林文图捐赠人民币7万元,并亲自回仙都选定校址,创建南海中学。校舍于同年2月破...[详细]
林文熊(1579~1649年) 林文熊,字清海,号清凯,闽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城门村)人,明万历七年(1579年)生。 林文熊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任苏州府推官,管理刑事。时有吴县秀才倪某,被恶霸翁启阳陷害,判死刑,待日执行。-熊调查,知是冤案,即行释放,并捕翁启阳抵...[详细]
林温雅 (1898~1973) 字致如,号蔚人,乳名仲典,塔庄乡莲宅村人。民国8年(1919)进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深造。民国10至18年先后在本县文泉中学、天儒中学、南平樟湖坂学校及福州英华中学任美术教师,勤奋执教,日渐驰誉画坛。民国19年旅居南洋,初在沙捞越诗巫各中学任美术教师,...[详细]
林文英(1937~1990年),同安县官浔村人。1957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1961年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到陕西省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先后担任地质组长、地质科副科长、副总工程师、高级地质工程师等职务。 林文英曾参与编制《仓村井田精查地质报告》、《蒲白矿区总体详查地质报告》、《盐场矿区...[详细]
林祥玉(1854~1923年),字荆壁,厦门人,少时随厦门南曲著名乐师林征祥(绰号吐目祥)学艺,在严师精心培育下,未及成年已在南曲艺坛显露头角。清同治年间,弃商改业曲师,先后在东阳阁、集安堂等南曲馆任乐师,招生授艺。他自编教材,对生徒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清末民国初,蜚声海内外南曲界的许启章、林霁...[详细]
林象玉(1920~1949) 林象玉,东屿乡人,民国9年(1920)生于贫农家庭。 民国36年,中共黄石支部成立,象玉经支委林万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东屿乡成立党支部,象玉担任支部书记。象玉发动群众抗丁、抗租,扩大了共产党在贫苦农民中的影响。动员青年积极分子参加游击队,建立革命武...[详细]
林宪杰,乳名钟瑞,后易名林枢、林一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大桥镇溪沙村。12岁时,其家与横洋村陈某因田地纠纷打官司,宪杰在衙堂据理力争而胜讼,名闻乡里。其父恐其长大后惹祸,强令辍学,而其童养媳之父极力支助他往古田私立超古学堂读书。民国8年(1919年),毕业后由美国传教士聂氏推荐至福州...[详细]
林献堂(1881~1956),名大椿,号灌园,祖籍平和县五寨埔坪村,生于台湾台中雾峰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父文钦系前清举人。他从小受教于严父,通典籍,深有国学基础。 清光绪21年(1895),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年仅15岁的林献堂随父返居漳、泉两地。重返台湾之后,献堂开始和-海外的梁启超通信,探...[详细]
林孝德(1890~1981年),字秀锦,原籍安溪。祖上三代业医,少时随父学习中医辨证论治及疮疡诊疗,精心钻研内(经)、难(经)医典与岐黄之术。民国17年(1928年),参加吴瑞甫创办的厦门医学传习所,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吴老视为良材,委以厦门国医专门学校教务兼厦门《国医旬刊》副重任。他白天行医出诊...[详细]
林孝吉(1897~1935年),出生于连江县透堡乡北街村。父贫病交加早逝,母含泪改嫁,孝吉从小在苦水中泡大。 民国19年(1930年)夏,杨而菖在透堡开办平民夜校,孝吉首批入学,并与杨而菖结为忘年之交,同心干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组建透堡党支部中任宣传委员,被选为乡农会首任主席。孝吉为...[详细]
林兴珠,原名进周,字而梁,升平里(今蓬壶乡)人,生于明崇桢元年(1628)。年青时以屠宰为业。清顺治六年(1649),与叔父林日胜响应郑成功抗清号召,聚众据三都帽顶和蓬壶马跳诸寨。十三年夏,安溪县李日璟率清兵攻破帽顶寨,兴珠随日胜走漳州降清,历任福宁总兵、辰州副将等职,并屡立功绩。因为是降将,未...[详细]
林兴祖(生卒年失详),字宗起,号木轩,罗源县人。元延祐五年(1318年)任罗源教谕,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教绩显著。至治二年(1322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出任黄岩州同知,廉洁爱民,境内安定。后知隋州,又有功绩。至正初,迁知铅山州。该州豪强吴友文为首制造假钞,延及周围州县;且凶狠狡猾,夺0女11...[详细]
林心贤(1916~1967年),林则徐五世孙,生于日本东京。民国22年(1933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参加学生-,因散发传单被捕入狱,获释后被校方开除。抗日战争爆发,奔赴山西,入游击干训班,毕业后工作于五台山地区。民国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代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翌年,擢...[详细]
林心尧(1905~1927),虎岗乡灌洋村人。民国10年(1921年)入厦门集美师范读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4年加入国民党后,与吴仰文等创立国民党永定县党部。次年春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与阮山等在湖雷成立中国共产党永定支部,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与组织工作。9月,同阮山赴潮汕,与正在进行北伐的...[详细]
林锡权安厚乡美峰村人,民国30年11月生。1966年南京工学院陀螺仪及导航仪器专业毕业后,分配在九江市国营第四四一厂工作,1978年调回平和农用运输车厂,1985年起任副厂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合著书2部,分别由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福建科学出版社出版,有1篇学术论文在1991年全国农用运输车技...[详细]
林修灏(1908~1991年),字发浩,闽县(今闽侯县)尚干镇人,林元铨长子,生于马尾。民国9年(1920年),入英华书院,后随父赴上海,就读于震旦大学预科博物科。在族伯林森资助下,赴欧洲留学。先入比利时鲁汶大学,后转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医科,后改学药学。民国26年,暑期回国养病,恰逢上海“八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