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德,字歧年,南安县蓬华华美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少年时到菲律宾求学,后回国入福建法政学堂读书。民国11年(1922)和民国20年两次担任南安县县长。 民国14年,应陈国辉邀请,文德带20支德国造卜壳 投奔其部下,任参谋长,负责外交和军需事宜。民国16年,洪文德赴省疏通省府...[详细]
洪文金(1916~1987年),莆田人。民国28年(193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曾在高级商校和税务机构任教和任职。1949年后一直任教于厦门大学,为厦门大学财金系教授、系副主任,货币银行学博士生导师。其治学重点为金融理论和中国金融史。曾与吴兆莘合作编著《中国财政金融年表》,与高路明合著《马...[详细]
洪晓春(1862~1953年),名鸿儒,字晓春,同安县翔风里窗东村人。清末到厦门经商,起初做粮食生意,后兼营信局、进出口、钱庄、汇兑。厦门工商界组织总商会后,被选为第二届总理兼南洋商业公会与糖油公会会长。他真诚为商界服务,不辞劳苦,到处奔波。凡商业上各方面的纠纷,他都亲自出面调解,成为厦门商界的...[详细]
洪旭(1604~1666年),字念荩,号九峰,祖籍窗东,出生于金门后丰港。父洪公抡,明万历年间官至守备,卒于任上。洪旭幼时念过几年书,父亡后辍学,在务农的同时精练武功,体壮力大。壮年投奔郑芝龙,以军功任千总。郑芝龙降清后,洪旭跟从郑成功,成为反清复明的一员重要部将。 洪旭为人老成持重,慎谋远...[详细]
洪雪立,原名洪学礼,南安丰州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11岁丧父,靠母亲和伯母抚养,少年时当过学徒、书僮。19岁南渡新加坡,不久转往印尼,做过店员、教员等工作。 雪立在海外对广大华侨遭受殖民者的统治压迫有深切体会,迫切希望祖国早日富强,拥护孙中山的民主革命。1926年在印尼加入中国...[详细]
郑古悦(1880~1949年) 郑古悦,清光绪六年(1880年)出生于金门县。8岁丧父,11岁入私塾就读。光绪二十六年到新加坡谋生,初任职同乡所设企业,后自营土产贸易。1910年,创办顺源公司,设分栈于印尼邦加岛槟港。继又组建益成兴公司,设分公司于雅加达和泗水。后又建立新加坡振裕成公司,成为...[详细]
洪渊源,祖籍南安,1894年出生于印尼万隆。宣统元年(1909)回国在南京暨南学堂就读。两年后回印尼,受聘西爪哇侨校任教。1922年出任《新报》马来文版,后任社长、董事会主席。《新报》主张印尼自治,反对荷兰殖民统治。 抗日战争爆发,渊源积极参加华侨筹赈会工作,发动华侨捐款,支援祖国抗战。19...[详细]
洪钟元(1892~1951年) 洪钟元,字乾若,清光绪十八年生,今溪尾乡高山村人,后迁住城关镇。尤溪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毕业,私立马江船政学校肄业。民国12年(1923)为东路讨贼军留闽第一师师长卢兴邦录用,先后任师司令部书记官、闽北各属绥靖委员公署秘书长、南平县县长、卢部驻福建省城办事处主任...[详细]
侯香岑 (1875~1951) 字璧谿,籍贯梅城。清光绪元年(1875)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自幼勤奋好学,9岁入私塾,23岁中秀才,写得一手好书法、秀文章。光绪三十年科举废,侯凭学渊源,励志行医济世,潜心钻研歧黄医术。 香岑早年与辛亥革命前辈黄乃裳乃师友关系。受其影响,同情并支持民主...[详细]
侯西反,清光绪九年(1883)生于南安码头刘林村。童年在家乡读过几年私塾,26岁南渡新加坡,开始当公司职员。后与友人合资创办振美橡胶公司,由于经营有方,业务蒸蒸日上。但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1930年因橡胶业不景气而歇业。此后,西反应侨领陈嘉庚的邀请,负责处理陈嘉庚橡胶品制造公司业务收束...[详细]
胡焯猷(清雍正乾隆年间人),字瑞铨,号仰堂,下洋镇中川村人。例贡生,通医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随即制定了薄赋招垦台湾的政策,“令各府商民有能力者任地开垦”,每甲(合11.31市亩)上等水田只收田粮二石七斗四升。闽粤一时许多人赴台。雍正十一年(1733年),胡焯猷到...[详细]
华定祁 (约1820~1883) 华定祁,字叔宋,连城县曲溪乡(原为姑田乡)蒲竹溪人,约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前后。幼年聪慧,颇负文名。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被选为农部主事,后升为郎中,再后外放广东韶州知府。 在韶州任内时,正值军务纷繁。有自敌方军营逃出前来的士兵,都...[详细]
黄琬(1885~1965年) 黄琬,字孟奎,原籍南安县六都(今属洪梅乡)。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生于福州田□状元埕泉泰茶栈内。其四伯为清末武状元黄培松,其祖父贻琴、父亲伯均为当时名人。 黄琬幼师林琴南,就读苍霞精舍。后移读福州仓前山英华书院,修习8年零4个月英文,毕业后就读北洋大学...[详细]
黄晞,字景微,北宋建安人。无官无职,以道学闻名。他以研究《春秋》和《周易》为主。他曾经说;“左氏《春秋凡例》得圣人之微,又说:“郑康成的《周易象数》极天地之蕴”,造诣极深,受到福建学者的景仰。泉州太守陈靖和福州太守陈绛都聘请他任讲席,并且亲自带领学生听讲。他曾仿效《论语法言》的笔法,著《赘隅子欷...[详细]
黄瑀(1106~1168) 黄瑀,字德藻,长乐青山下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生。少时刻苦为学,因家道贫寒,上街卖曲(酿酒、制面的发酵剂),也随带书籍抽空攻读。宋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补饶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带)司户参军。提点铸钱官想卖掉铸币工人的余粮,从中牟利,黄瑀坚决不答应。...[详细]
黄葆钺(1880~1968) 黄葆钺,字蔼农,小名破钵,别号青山农,青山下村人,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葆钺小时体弱多病,8岁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依赖母亲抚养成人,青年时就读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上海法政学堂,毕业后,目睹清政府吏治腐败,遂无心仕途,而对书法、碑刻、绘画等艺术感兴趣。他云游...[详细]
黄榦(1152~1221) 黄榦,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生。自幼聪颖,志趣广远。年十七,父殁。淳熙二年(1175),黄榦往见刘清之求学,清之奇其才,令从朱子授业。 淳熙三年春,黄榦拜朱熹为师,在崇安五夫里随朱熹苦读,常通宵达旦。他与朱熹高徒蔡元定、朱熹学友...[详细]
黄璞 字德温、绍山,自号雾居子。侯官县(今鼓楼区)人,家居城内新美里(今黄巷),后迁莆田涵江。黄璞与欧阳詹齐名,擅长诗歌,传诵一时。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调尚衣监主簿。乾宁初年(894年),任崇文阁校书郎。昭宗时,杜门不仕。唐末黄巢攻克福州,过黄巷黄璞家时,传令:“此儒者也,灭炬...[详细]
黄塝 (1152~1221年) 字直卿,号勉斋。祖籍长乐,徙居闽县,住省城东门外。宋淳熙二年(1175年),其兄任职吉州,黄塝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刘奇其才,书荐于朱熹。朱熹亦极为器重,曾对人说:“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来朱熹还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