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柱 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副部长。 王政柱同志是湖北麻城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宣传员、军部书记、参谋、副科长、科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光山商城地区和七里坪、胡山寨、河口等地的“反围剿”战斗,参加...[详细]
汪运祖(1915年——2015年02年23日),男,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任江苏省军区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 人物经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详细]
王岳(1915~1985) 王岳,又名王钟五,民国4年(1915)8月生于仓山下渡的一个职员家庭。父王蔼卢,早年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福建省建设厅、财政厅秘书。母潘居修,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王岳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从小热爱祖国。民国16年入福州英华书院就读,后转学...[详细]
王远音(1915-1942)八路军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委员 原名鸿业。男,1915年6月出生,山西五台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在北平西郊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任国民抗日军中心队委书记。1938年1月,国民抗日军被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详细]
王学武,原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少将,任中共河南省西华县第四区区委书记,县委书记,河南人民自卫军大队政治教导员,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二总队政治部主任,中共淮上地委副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淮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淮宝独立团政治委员,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四师十二旅政治部主任...[详细]
汪东波,又名汪立福,笔名汪洋,1915年7月生于湖北省应山县陈巷镇寿山新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汪东波的家乡,是应山县西南的一个偏僻小镇。他的父亲汪本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裁缝,长期靠租种地主的田和做裁缝手艺为生,四季辛劳,所得甚微,生活甚苦。汪东波7岁就开始放牛、拾柴,并随父进行田间劳作;13...[详细]
王嶽(1915~1985年),又名钟五,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民国22年(1933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化学研究所、昆明清华大学植物生理研究所、成都华西大学化学系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探索出粪便在厌氧条件下产生沼气的过程和提取方法。民国30年,由司徒雷登引荐,赴美国新泽...[详细]
王墉(1915-1948),1915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妹七人,他排行第六,小名桂一,是父母喜欢的最幼小的儿子。可是,家境贫穷,实在养不活这么多孩子。他在3岁那年,被过继给叔父为子。 叔父把他挑在筐里闯关东,来到黑土平原——黑龙江省拜泉县谋生。1928年,他考入哈尔滨市...[详细]
汤万益,又名第三,玛坑村人,民国4年(1915)生于贫苦农家。读过几年私塾,粗识文字,跟随父兄务农,后来到咸村鱼货店当学徒,谋生糊口,曾接触过革命同志,受其影响。 民国22年,万益投奔红军游击队,走上革命道路。他革命意志坚决,吃苦耐劳,作战勇敢机智,深受同志爱护,领导信任,不久被任命为闽东游...[详细]
解放军原装甲兵顾问。 孙三是黑龙江宁安人,1934年参加了抗日联军,1935年至1937年受组织派遣在苏联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延安抗大军事教员、股长、研究室主任、训练队队长、大队长,中央党校区队长,中央炮兵学校科长,长期从事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还参加了百团大战横岭...[详细]
苏精诚(1915~1941),海澄县虎渡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小学时代,在进步老师苏孝恭、苏静的教育下,懂得很多革命道理。 高小毕业后,苏精诚进入漳州龙溪工业职业学校,后转入厦门美术专科学校。苏静因反动派破孩出走海外,30年代初回到厦门,于是就同精诚等人住在一起。他们经常共同阅读进步书籍...[详细]
宋玉琳(1915.12~2001.12)会昌县西江镇莲石村人。1930年5月参加农民武装暴-动,1931年随红军游击队编入工农红军第13师,同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师部通讯员、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长征途中,...[详细]
尚自强(1915~1951) 代名行健,陕西长武县人。兰州学院文学系毕业。解放前,任陕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宁陕侦防组长、十八绥靖工作督导组组长、四一防谍室主任,1948年任本县县长。在任期间-多起。本县1946年阴雨成灾,县政府呈文请赈,1949年批准拨发赈灾款600元,尚即派亲信持据前往省府...[详细]
任成玉 (1915~1998),中嘴村人。1933年春参加革命,组织起贫农团,任团长,后任中嘴、何家山等村赤卫军大队长。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赤水县委宣传部长、区委书记、游击队指导员、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3年在西北局-会议上,赤水县被评为陕甘宁边区模范县,毛泽东主席亲笔给他题...[详细]
饶惠谭,1915年出生在湖北省大冶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童年时代,他一边放牛,一边上学,读了四年书。1928年,家乡闹革命,年仅13岁的饶惠谭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共产党。 1935年秋,国民党反动派调集了大批部队“围剿”湘鄂赣苏区。时任红十六师特务营第三连连长的饶惠谭,率领部...[详细]
全樟琳,字如松,化名林克俊,民国4年(1915)生于浙江省庆元县和山乡代后村。小时随父在邵武、顺昌一带经营香菇生意,后定居顺昌际会乡。8岁起读私塾3年,粗识文字,秉性狡黠,善于见机行事。民国24年,由同乡全克谦(曾任福建省环球通讯社社长)介绍到通讯社当印刷工四年,后介绍他到永定县自卫队二中队任特...[详细]
乔凤鸣(1915—1936),羊泉乡南章村人,自幼喜爱抱打不平,上学之后,又添报国之志。 1932年5月,刘志丹率陕甘工农红军在羊泉原的吉子现打富济贫,开仓放粮。这件事对乔凤鸣震动很大,使其产生了投奔红军的念头。1933年,乔凤鸣在鄜县城关小学毕业,1934年4月,苏维埃鄜甘(含甘泉县府村地...[详细]
彭咏梧,重庆市云阳县红狮乡人,原名彭庆邦,即小说《红岩》中江竹筠的爱人彭松涛。1931年,彭咏梧考入云阳中学。初中毕业后,为谋生路,他报名投考武汉某技工学校并被录取。赴校那天,彭咏梧乘坐的船到了武汉后却不靠岸,一个国民党的军官出来宣布:“你们不是来武汉读书的学生,而是去江西打0的壮丁!谁要逃跑,...[详细]
彭寿年,原名范国华,化名张利山,1915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古石城村。家境贫苦,无地无房。八口之家,全仗着父亲当木工为生。小学没能念完,他便辍学帮父母养家度日。每天起五更做豆腐,早上卖出,白天打柴,晚上还要坚持自学。他学习兴趣广泛,读书常至深夜。 父亲范作一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