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杏(1895—1996) 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6月14日出生,南蓢崖口村人,出身华侨家庭,嫁翠亨村杨东为妻,人称杨伯母。政协中山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早年随丈夫在大连铁路局生活,育有三儿三女,大女杨日松、二儿杨日韶、三儿杨日璋、四女杨日增、五儿杨日昕、 六女杨日芳。“九一八”事变后...[详细]
欧阳仲琴(1895~1953)又名欧阳月磷,河源县船塘老围村人。曾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后告老还乡,任船塘税捐征收员,船塘八一小学校董会董事长、船塘中学校董会董事长、船塘 所巡官、船塘乡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欧阳仲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 1939年3月,“东团”第五分团30多人来到...[详细]
欧阳英(1895—1920) 女,又名欧阳金英,张家边大岭村人。民国4年(1915)高中毕业,20岁时在丈夫李培芬鼓励下到美国列活埠学习飞行,成为美国第一位华裔女飞行员。追随孙中山革命,曾捐款支持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二次革命。参加慰劳赴欧参战旅美华工家属的公益活动。1917年生下儿子...[详细]
罗扬清(1895-1960年),号文川,曾用名罗齐,三区青山乡龙运岗(今属春湾镇)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国15年(1926年)夏,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法律系。在大学读书时,信仰孙中山的-和三大政策,民国13年春,由郑寿华介绍参加国民党。参与学校左、 学生争论,思想转向左派,于同年...[详细]
刘文辉,西康省主席兼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24军军长、西康军管区司令,中将加上将衔。他是爱国将领,四川军阀之一,从军从政一生,雄心壮志,经历刀光剑影;晚年回归平淡,他教导子嗣“搞政治没意思”。他作为一个开明绅士,处处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觉悟。在土改时期,曾在一次大会上表态说:“我以前是大地...[详细]
李赓荣(1895-1952年),字寿彭,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岗尾乡隆岗村(今属岗美镇)人,民国初年,在广州警监学校毕业。 民国14年(1925年)12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南征至阳春,四军政治部秘书、国民党南路特委委员林丛郁和党务科长罗扬清推荐赓荣为国民党阳春县党部筹备委员,民国...[详细]
李健儿(1895年~1941年),原名应伟,又单名伟,字启芬,号俭庐主人,南边李坑村人,世居广州。少习法律,攻古文辞,曾任广州《七十二行商报》主笔,为近代新闻界知名人士。民国27年(1938年)广州沦陷,健儿避居香港。民国30年(1941年)香港继陷,日军素闻其名,设宴请李,要他出任报社。健儿大...[详细]
李伯振(1895-1940年),阳江县合山李家庄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青年时期,勤奋好学,尊崇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在父亲李琪(号介龄,辛亥革命烈士)的熏陶下,积极拥护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国民党统一广东后,民国14年(1925年)出任阳春县长。广东境内军阀混战初定,盗寇横行,田...[详细]
何庆功,字永茂,号励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十三日出生于始兴县新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品学兼优。民国9年(1920)毕业于国立广东大学农科。 何庆功重视文教,关心后学。1920年任始兴教育局督学,1932年和1941年8月至1943年4月两任始兴中学校长,为家乡培养人才。他...[详细]
傅鹤峰,名瀛,字鹤峰,1895年10月27日出生于陕西省城固县原公镇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父亲傅次舟系私塾先生,鹤峰兄弟六人,他排行老四。傅鹤峰7岁时,入本村刘家祠堂读私塾。后又相继就读于高等小学西安三秦公学。 1916年秋,傅鹤峰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理化部就读。经常聆听李大钊的讲演,阅读《新...[详细]
冯肇宪(1895~1922),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民国元年(1912)初中毕业,考取了广东黄埔海军学校。民国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舰队工作。民国11年初,冯肇宪在广东江海防司令陈策荐举下,由孙中山亲自委任为永丰舰舰长。 民国11年(1922)6月15日,陈炯明背叛活动的消息传到舰队后,广...[详细]
杜文书(1895~1981) 浑名黑熊,本县中所乡人。民国7年(1918),他到桄桄剧班文化科学唱大净,后因嗓子“倒仓”,从师“戏状元”王庚子改学丑角。从学徒到名演员,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练功,从无懈怠。就是年近花甲之时,他还于每日清晨练说“绕口令”、“口白功”。有人劝他说:“你年事已高,名也有了...[详细]
董振堂(1895—1937),字绍仲,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人。自幼跟父亲习武,中学时获“优秀模范”称号。1920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9月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春,参加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12月14日,率兵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邓演达(1895~1931),字择生,广东惠阳人。其父为清末秀才,曾任儋县知事,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同情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邓铿友谊甚笃。邓演达幼年随父学习,深受影响。宣统元年(1909)考入广东陆军小学第四期,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时,与陆军小学同学参加姚雨平领导的革命军,并随军北...[详细]
成逊三 (1895~1965),名德让,一字孙三,号东豳居士,耀县城内北街学古巷人。宣统三年(1911),入西安中等实业学校深造。继又考入杭州蚕业专科学校,专攻蚕桑。毕业回乡后,于民国十一年(1922),创办耀县乙种职业学校,任校长,从此,与学校讲台结下不解之缘,先后执教于西安农业学校、西安师...[详细]
陈国泉(1895—1957),字孟海,新会县棠下石头村(今属蓬江区)人。父早逝,靠寡母抚养。14岁随堂伯父往香港谋生。打工期间,入夜校学习并阅读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民国13年(1924年),加入筹备香港水货协助工会,工会成立后,当选为主席。翌年6月,省港大-开始,撤回广州,任省港-委员会审理仇货(...[详细]
邹绍孟(1895—1938),1895年9月6日出生, 四川荣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4师参谋长,1938年3月牺牲。 。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生于1895年9月6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八),字慕陶。四川陆军...[详细]
赵家元(1895~1980),曾用名赵钧、赵善之。安徽怀宁人。民国元年(1912年),在南京临时政府当护兵。民国4年,来上海捷运公司任职。民国18年起,先后在申报馆和新闻报馆任视察员。民国20年,在西摩路(今陕西北路)开设茂新豆腐店。1949年11月,任上海市联社第一仓库主任。1950年被评为军...[详细]
张庆澍(1895—1942),字雨村,国民党爱国将领。东阿人。先后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和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去东北军张学良部任职,历任副团长、团长、副官处处长、陆海军总司令部潼关行营中校参谋、国民党军少将高级参谋等职。“西安事变”后,随部队转移到苏鲁皖地区驻防。 1938年4月,参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