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新秀 锺新秀,女,浦城石陂梨岭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嫁小雪村黄陈妹为妻,家境贫寒。民国23年(1934),因农业歉收,欠下地主8担租谷,仅两年时间,利滚利要还40多担。一天地主登门逼债,家无力还清,地主便要将他儿子李生卖壮丁抵债,新秀无奈,让李生寻找红军。半年后,李生回家,宣...[详细]
吴艺五(1891~1976) 又名吴澍,别号艺夫。福建长乐人。中日甲午战争后,福建被划分为日本势力范围,吴艺五自幼生长在列强侵凌的屈辱环境下,激发着强烈的爱国心,少年时代即参加了同盟会,矢志为挽救国家的危亡进行奋斗。在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在旧军旅中曾任连长、团长、副官长等职。 民国2年...[详细]
吴奇伟(1891—1953),字晴云,号梧生。广东大埔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1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1期毕业。北伐战争中,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三十六团参谋长、第三十四团团长、第十二师师长、第四军军长。1937年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详细]
王振江(1891~1934) 字峻九,乳名九娃,原籍宝鸡陵川人。幼失恃,家贫如洗,随母乞食于虢镇街。九娃7岁时,性聪睿顽劣。其时,昼乞街市,夜蹲摊食灶笼,常偷拉便于灶笼内。长此以往,被察觉后,遭众人恶,遂被逐出虢镇街。后随母乞讨入南山到嘴头,以打零工或乞为生。 九娃成年后,于嘴头街成家立业,...[详细]
王应榆(1891~1982) 王应榆,字燧材,号芬庭,广东东莞人。早年先后在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三期、南京陆军中学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炮科二连毕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参加同盟会。民国2年起任云南讲武堂教官。王早在青年时代,就认为“国家生存的根本在于经济”,“而经济之本在农工,农工之...[详细]
王尚德(1891~1946),又名王璋峰,化名汪琴声,1891年9月1日生于陕西省渭南县(今临渭区)程家乡姚李堡。1918年秋,他怀着追求新知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满腔热忱,奔赴辛亥革命发祥地——武昌,考入武昌中华大学。 当时,恽代英在武昌学生界建立起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的互助社...[详细]
王瑞华 (1891-1960),字频臣。辽宁省锦西市人。因父亲王子雅参加义和团运动,杀死连山天主教堂的法国神父,被官府处死,他-于1901年随其兄王瑞双迁至宁远州(今兴城市)落户。10多岁时离家去河北省保定陆军小学就学,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东北军郭松龄部第六混成旅第二十五团中校团...[详细]
石英秀(1891~1934),字子俊,靖边县镇罗堡姬家坬人。幼时家贫,入私塾念书3年。为养家糊口,曾给有钱人家揽工种田。 石英秀身体魁梧,双目炯炯,精明强干,颇有心计。看到社会-,官场腐败,在30岁那年,鼓动表弟尚英贵等到靖边南山荒草滩“混事”。几个月后,拉起20余人的一支队伍,有土枪数枝,...[详细]
沈毅民 (1891~1915.12) 沈毅民,原名沈君炤,字质刚,号光甫,清光绪十七年(1891)出生于连城城关西门菖莆塘一个书香富户之家。光绪二十六年父病逝,由母抚养成人。祖遗姑田纸业及杂货商店等由其叔朗西总管。朗西乃清末秀才,为人刚直,对毅民管教甚严,除延师于家塾授业外,经常亲自督教...[详细]
沈聪慧(1891~1985年),生于深桥后岭村农家,后移居县城。省立第一中学肄业,民国10年(1921年)受聘任丹诏小学教员,民国17年升为校长。沈聪慧从小立志救国,从教以后,大力向学生进行抗日救国的思想教育。他曾亲自在校园里写着“自强不息,誓复国仇;杀尽倭寇,还我河山”的巨幅标语。丹诏小学原沿...[详细]
秦广礼(1891~1919),字立庵,巴彦镇中心街人。幼年读私塾,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各地兴办官学堂,秦广礼又先后到省城齐齐哈尔和北京求学。在求学时期,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决心致力于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信念。曾任国民政府众议院议员、法制委员,临时大-护国监军等职。宣...[详细]
潘节文,字奕敬,号离恨,达埔乡新琼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幼聪颖,品学兼优。13岁参加县学童子试,名列前茅。科举制度废除后,知州李树敏咨送他进福建武备学堂就学,毕业后入南京武备学堂肄业。辛亥革命时,任新军营长,响应孙中山号召,参加光复福建的革命活动,获四等勋章。后任闽南安抚使教练官,...[详细]
牛元峰(1891-1935),山东沂水县北朱冬人,国民党陆军少将。 在9·18事件中,担任辎重教导队,驻沟帮子; 保定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到东北讲武堂任教。曾任东北军辎重兵司令等职。1935年10月任国民党陆军第一零九师师长,奉命率部进攻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11月20日...[详细]
穆景周(1891-1945年)又名穆绍武,生于阿城县永增源穆家屯(今永源镇富民村),早年读书于哈尔滨商务学校,毕业后任哈尔滨太古小学、滨江小学教师。民国12年(1923年)2月,哈尔滨《晨光报》创刊,穆景周任该报主笔。在此期间,结识该报义务、中共哈尔滨地方党团组织负责人陈为人、李振瀛,受到进步思...[详细]
毛炳文(1891~1970),又名秉文,字慈衡,今快溪乡芙蓉村人。16岁入长沙陆军小学,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转入武昌陆军军官预备学校。民国5年(1916),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后,任湘西镇守副使署上尉参谋。民国7年任 军第三路第二梯团中校团附。次年,任 军湖南第五区司令部参谋...[详细]
李育民,原名志膺,乳名华泽,屏南县双溪镇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 幼年入私塾,先后进县高等小学堂、福州府中学堂文科学习。宣统三年(1911年)秋,转学私立福建法政学堂(后改称福建私立法政专科学校)。民国2年(1913年),他以法专首届优等生毕业。此时袁世凯北京政府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详细]
刘重民(1891.11.19~1946.8.10) 涧池镇人。行三,派名鑫家,别名仲平,号静平。青年时代就读于西北大学,受到辛亥革命新思想的影响。 民国16年(1927)三月,曹颂钧任汉阴县长,横征暴敛,搜刮民财。百姓不堪其累,积怨渐甚。次年春,刘重民挺身而出,串联各乡镇农民,成立汉阴县驱曹...[详细]
刘志陆(1891~1941) 刘志陆,字伟军,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早年毕业于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民国初年在广东陆军混成协任执事官。其后投效桂系,任广西桂平镇守使公署参谋兼警卫连长,后受桂军莫荣新赏识,累升至镇守使公署参谋长兼旅长,且任两广都司令部独立团团长,惠州督办、讨龙(济光)军第四路司...[详细]
刘铁民(1891—1947),原名刘德明。1891年出生于广西武宣县河马乡李树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按说“添丁传宗”本是件大喜事,但刘铁民的出世并没有给这个农家带来多少欢乐,因为他父亲是“烂仔”出身,常四处游荡,不理家事,家庭贫穷如洗。刘家有四兄妹,铁民排行0。 在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精神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