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瓒 (1885—1931) 国民党军将领。 湖南省长沙县人。字石侯,行八。1885年出生于长沙县唐田神塘。湖南兵目学堂、湖南讲武堂和日本士官学校毕业。1912年(民国元年)任湖南都督府参谋,北平军需学校总队长兼军事教官,旋赴德国考察军事。1916年在天津进行反袁活动。1917...[详细]
袁苞(1885~1941),广东东莞县茶山厦朗村人。小时在家乡读书,以勤奋好学、办事认真为乡人所称道。民国5年(1916)到广州,考入广东省立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广州第二十四国民学校当校长。民国9年任广州市第一高等小学(今广州市第四中学校址,民国16年易名广州市第五十一小学)...[详细]
叶应科(1885~1967年),字登元,男,汉族,曲江县武城镇(今属北江区)人。叶应科出身于小城镇的书香之家,祖父叶祥(或长)荣是清代举人,他幼承祖训,工书画,尤擅楷书、行书,甫7岁,即能代书春联,有手书条幅存世,今之曲江县马坝镇何屋村和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乡莫家祠均保存有他的墨迹。作品有《韶关史...[详细]
叶开鑫 (1885—1937) 民国高级将领。 湖南省宁乡人。字竞秋。1885年出生于宁乡县东务山叶家滩。江南将弁学堂毕业。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任安徽新军营长。1913年(民国2年)回湘任湘军第2师团长,为赵恒惕所倚重。1920年任湘军第1师1旅旅长兼长沙警备司令。1923年任第3...[详细]
杨树达 (1885-1956)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汉语言文字学家。 湖南省长沙县人,1885年6月1日生于长沙县一个教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98年人长沙时务学堂,1900年入长沙求实书院,学习数学、地理、英语等新知识,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中国古文基础,受到梁...[详细]
杨谟桂(1885-1951年)字丹墀,号炳曦,以字行世,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西山庙龙棠梨山坪寨(今永宁镇棠梨山坪寨)人。光绪辛丑(1901)科庠生。废科举后,杨倡办毓秀高等小学堂,任校长多年。 民国初年,曾随粤军进驻番禺任县长。民国11年(1922年)夏,陈炯明背叛革命,杨离职避难...[详细]
杨端六 (1885-1966) 经济学家。 湖南省长沙县人,1885年5月出生。幼读私塾8年,熟悉经史。湖南师范馆毕业后,在长沙、浏阳乡村任教。1907年赴日留学,先后就读于弘文书院、正则英语学校、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和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回国,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详细]
谢国平(1885—1911),原名国南,字少知,连平陂头莲星村人。是策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朝连平州政权,建立民国连平县政权的第一任县知事。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谢长至10岁时,家里送他上私塾。在他13岁那年的某一天,有两位外国牧师到他家作客,赠给他数十本宣传新思想和民主革命的书籍。自此,...[详细]
夏重民(1885~1922),赤坭西边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母将他送广东孤儿院收养。初就读于广州义育小学,后入广州广府中学,因经济所迫,中途辍学,在义育学堂任教。重民鉴于“国人素文弱,民智鄙塞”,于业余参与提倡体育,创设书报社、商业学堂等活动,在社会上逐步树立威信。光绪三十年(1904)...[详细]
吴宝瑜(1885~1967)惠来县惠城镇梅北村人,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二十九日。 宝瑜十七岁考入惠来儒学,次年(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考进两广高等学堂,宣统元年(1909)毕业,成为己酉科拔元。其父吴佐照也是拔元,故当时称为“父子拔元”。那时,由学校毕业的贡生还有实官奖...[详细]
汪世衡(1885~1919) 字仲山,杨营富儿沟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民国元年(1911)赴西安入西北大学习法律。翌年,陕西省选送官费留学生,他得入日本法政学校,继转入明治大学法科。毕业后,留该校研究科继续深造。 民国8年,巴黎和会上,我国外交失败。消息传开,举国惊愤,在...[详细]
王昌(1885—1918) 沙溪石门村人。农民出身,少时家贫。青年时期到香港务工,喜欢与思想进步人士交往,由加拿大华侨李翰屏(环城恒美村人)介绍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辛亥革命后赴加拿大域多利开设理发店以掩护革命活动。清宣统三年(1911)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7年(1918),北洋军阀段祺...[详细]
唐佩湛(1885~1980),花山镇花城村人。他年青时即在花城开设唐怡和商号,生意兴隆。民国16年(1927),因时局不宁,他与乡人同赴巴拿马谋生,数年后,与陈耀池、陈汉深兄弟合办顺发公司,办理批发业务。由于经营有方,资财逐年丰厚。他有志发展祖国民族工商业,30年代初期,与长兄唐佩鉴及亲友等合股...[详细]
丘哲,字映芙(1885~1959),广东省梅县松口大黄沙人,生于福建漳州,光绪二十二年(1896)返回原籍。光绪三十二年由谢逸桥、温靖候介绍加入同盟会。1907 年间,曾参加过由孙中山在越南河内策划的饶平黄岗起义;宣统三年(1911)参加辛亥广州起义。后往香港、南洋各地筹备经费支持革命,并在印尼...[详细]
彭翊寰(1885-1928年),原名秉浚,生于陆丰县水唇区仑岭乡(现属陆河县)。性禀异资,过目成诵。20岁参加县试,名列前茅。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陆丰龙山书院改为陆丰县第一高等小学堂,他前往就读,次年考进惠州丰湖中学。光绪三十四年升入广东高等学堂,每试,成绩在全班之冠。民国元年(1...[详细]
欧阳俊(1885~1913),河源县船塘老围人。少年聪颖,有神童之称。光绪末年,他考入惠州中学,后由良师挚友朱执信、梁镜球推荐加入同盟会,一面求学,一面从事革命。中学毕业后,考入两广高等学堂(广雅学堂)。 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举行反清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即黄花岗之...[详细]
罗福星(1885-1914)抗日复台爱国志士。蓝坊大地村人,出生于印尼,16岁就读华侨印尼学校。1903年赴台湾,1906年回广东。后加入同盟会,先后参加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1912年赴台湾参加复台起义。1913年12月不幸被日军拘捕,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反对日本侵占台湾,表示革命党人要“使台湾...[详细]
李西轩(1885~1952) 李友庚字西轩,以字行,本县城关人,清光绪十一年生。幼嗜学,惟以家境贫寒,几遭中辍,后得岳母段慧君帮助,带至成都入中学学习。民国元年,转入北京京兆中学,5年毕业,复考取官费留日学生,入日本东洋大学读教育伦理学。10年毕业归国,先后任陕西师范学校、西乡高等小...[详细]
刘霞举(1885~1976) 刘凤翔,字霞举,以字行。清光绪十一年六月生于本县城关。自幼聪颖,好学不倦。21岁为府学生员(秀才),初露头角,名重当时。由县儒学送入高等学堂学习,宣统二年毕业,以优等成绩奏奖拔贡生。民国2年(1913),陕西省招收公费留洋学生,霞举应试被录取,分配留学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