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人物

杨树达

[公元1885年-1956年,汉语言文字学家]

杨树达为[公元1885年-1956年,汉语言文字学家]

   杨树达
  (1885-1956)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汉语言文字学家。
  湖南省长沙县人,1885年6月1日生于长沙县一个教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98年人长沙时务学堂,1900年入长沙求实书院,学习数学、地理、英语等新知识,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中国古文基础,受到梁启超、谭嗣同“革政救亡”思想的影响。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研究外国语言学。1911年回国,在湖南省教育司任职,历任湖南图书馆编译兼楚怡工业学校英语教员。1913年起,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第一女子师范国文法教员。1919年发起健学会。1920年参加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起,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辞典兼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教育部主编审员、清华大学国文系和历史系教授。他执教多年,讲授的课程有英文、国文法、文字学、修辞学、金文、甲骨文、《史记》、《汉书》等,享有盛名。
  1937年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在教学中把教学、研究、著作三者紧密联系,每教一门课都有自编讲义,讲述多年研究所得,最后形成著作,内容十分精要。
  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九三学社,积极参加爱国-,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和内战政策。1947年被国民政府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关心国事时局,支持亲属参加革命工作,教育学生爱国救国。1949年北平解放后,与吴玉章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理事会副主席。1953年后,任湖南师范学院教授、湖南文史研究馆馆长。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1954年11月毛泽东到长沙视察工作时,还特邀会见,听取他对工作的意见。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他的渊博学识和语言文字学造诣得到科学界、教育界公认,是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中国著名的汉语言文字学家,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研究与教学,尤长于金石、甲骨和古文字训话、音韵及汉语语法、修辞等,有很好的古文修养和精深的学术造诣。1942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二等学术奖。1947年获教育部古文字学研究二等奖。著有《汉书补注补正》、《词诠》、《马氏文通刊误》、《中国修辞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金文论》等20余种著作;发表了《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说中国语文之分化》等上百篇论文。《汉语文言修辞学》是一部有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的文言修辞学名著。不少旧著在新中国得以修改出版。
  1956年2月14日逝世,终年81岁。毛泽东致唁电,周恩来送了花圈。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相关院校: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

同年(公元188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