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桂勤(1877—1956) 字拙亭。济宁县蔡桁村人。出身武术世家,师傅为毛大牛。自幼随祖父蔡公盛习武,后移济宁皇经阁定居。拜华拳名家丁玉山为师,尽得其真传,渐独步武林。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只身南游,在苏州锦源镖局当镖师。1905年与孟宪龄、师兄李瑞云、胞弟蔡桂俭在上海创办西庆镖局任总镖头...[详细]
朱紫绶(1877—1943),字裘炘,号赤霓,新会县丹灶乡(今属蓬江区)人。出生于马来亚(今马来西亚)。清光绪八年(1882年)回到祖籍读书。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广州杉木栏街广祥烟号当学徒。两年后到新加坡,在朱广兰等商号习商。此其间,结识侨商邓泽如,经邓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由此,朱、邓...[详细]
郑德润 (1877~1926)又名道全,字子修,陈家坝乡孔家湾村人。幼年好学,攻读诗书,善书好画,清宣统元年(1909)中拔贡。为人忠厚,待人宽恕,好施舍,办义学,修桥梁,人称“郑善人”。据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载:“清宣统年间,拔贡生郑德润为陈家坝渡口捐建渡船一只”。民国8年(1919)以前陈...[详细]
张化如(1877-1959年),原名彬松,又名鲲人,广东省龙川县鹤市区仁里村人,青年时代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22岁于李朗神学院毕业后,在兴宁县黄陂刁屋坝教堂传道。以后在紫金、龙川县任中学教师、校长等职,民国5年(1916年)投笔从戎,参加0军讨伐龙济光之役,任团长、中将旅长等职,后任龙川...[详细]
余觉之 (1877—1935) 余觉之,又名文铎,广东台山三八区芦冲村(今开平市三埠镇)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留学日本,就读于同文书院。毕业后于宣统元年(1909年)返国筹办纸业。先在荻海成立事务所,继而在江门、广州以至美国、日本、菲律宾、印尼、澳洲设立26个招股代理机构。民国元年(...[详细]
徐宗汉(1877-1944),原名佩萱,中国女权活动家,民主革命家,贫儿教育家。投身民主革命洪流,领军起义制运军火、提倡女权倡办女学,是辛亥革命的女杰和妇女运动的先驱;支援各项抗战活动,为反对袁氏-、-侵华战争、社会公益事业做出卓著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挚友和中国贫儿教育的开创者。 富家民革...[详细]
容少兰(1877—1949),名锡贤,又名殿英,字永思,新会荷塘禾冈村中心里(今属蓬江区)人。青年时在乡教书,因违反封建礼教,逃到广州读书。后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在日本期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毕业归国,曾参加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赴马来...[详细]
秦力山 (1877-1906) 自立军统领。 清善化县(今长沙县)人。原名鼎彝,也名邮,字力山,别号遁公、巩黄。生于光绪三年(1877)。父文炳,曾在县署任刑名师爷。秦力山聪颖好学,长于文字。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以第二名考入善化县学。时值维新运动在湖南风起云涌,他耳濡目染新学...[详细]
李松元(1877~1960),又名李森,镇安结子乡人。1909年毕业于西安巡警学校,1910年任西安北城二区巡长。1911年在西安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任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五十一旅营书记。1918年被遣散到华县郭村教书。1927年任西北军胡立生部团书记、旅书记。 ...[详细]
康耀辰(1877—1953),字乐山,本市山西会馆巷人,清末秀才。性耿直,不善言辞,素有教育救国之志。废科举后,康耀辰考入三原宏道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被清政府遣派到日本东京帝国高等师范地质博物系学习,和同学于右任一起拜见在日本的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活动。留学期...[详细]
黄祝蕖(1877~1945),原名黄荣康,号凹园,广东三水县芦苞人。18岁赴南海平地堡当蒙馆教师。民国9年(1920)正月,在广州河南冼涌(今海珠区堑口附近)办学塾,初时学生只有9人,四年后迁校到西关冼基东,与岑立峰、岑荔圃三人合馆设教,学生百余人,改名南阳学塾。馆内庭院雅洁,培植棕葵,盎然翠绿...[详细]
何炳麟 (1877—1966) 岳云中学创始人,教育家。 湖南省酃县(今炎陵县)人,1877年6月27日出生于酃县中村乡一个乡村教师家庭。1900年参加衡州府试取秀才。1903年8月考取官费留日,进入日本东京工业学校电气科学习。1908年10月应聘到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湖南省立优级师...[详细]
郭典三 (1877—1911) 梅县丙村联和村人。辛亥革命先烈。早年随父到荷属东印度(即现印度尼西亚)亚齐经商。时孙中山在海外鼓吹革命。郭典三受此影响,毅然回国参加同盟会,入松口体育传习所,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朱执信、胡毅生等人在广州密筹支援河口起义。正苦于无军...[详细]
符定一 (1877-1958) 中央文史馆馆长,文字学家。 湖南省衡山县人,1877年出生于衡山县白果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聪慧好学。曾就读于衡阳南路师范学堂和京师大学堂。1908年毕业,受奖举人暨授中书科中书。先任顺天府高等学校及湘华学堂英文教员,继任湖南省教育会会长兼高等师...[详细]
陈振先 (1877—1938) 陈振先,字时铎,外海东升街人。早年任驻美国公使馆书记官。光绪三十年(1904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农科,获农学博士学位。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参加学部外国留学毕业生考试,名列第一,获赐农科进士。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己酉殿试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翌...[详细]
陈晋英 (1877—1932) 陈晋英,字颂豪,号仲伟,外海人。清光绪期间庠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与族兄陈辑五、陈佥秋、陈雨畦等在乡创办“龙溪共学会”,激扬文字,商谈国是;集资购书订报,借与乡人览阅,如是数年不断。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龙溪共学会”更名为“外海阅书报社”,规模...[详细]
陈剑虹(1877年~1937年),原名祖柱,乐平暨塘村人。父云生,曾在江西省景德镇经营陶瓷业,拥有瓷窑3座。在广州市开设胜金玉瓷器店,业务兴旺。陈乃清末监生,目睹清朝政治腐败,具有反清爱国民主思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活动...[详细]
王揖唐(1877-1948) 说起抗日战争中的名将,合肥人里能列举出卫立煌等人,但也有一些合肥人在抗日战争中给老家丢了脸,这其中最“有名”的可能就数王揖唐了。“七七事变”后,王揖唐公开投敌,与-敏等人在北京饭店设立“政府筹备处”,积极筹划成立日伪政权,后又在汪精卫的伪中央政府担任要职。抗战胜...[详细]
毛吉生(1877~1947),又名恒遇。上海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自设私塾。光绪三十年,经陆文麓介绍,任栖流公所干事。翌年接办该公所义塾。光绪三十二年,保安义塾与栖流公所义塾合并成立和安小学堂,毛任堂长。民国元年(1912年),该学堂改称和安小学校,毛任校长。 和安小学堂初创时,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