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风莲(1876~1948) 女,西坡乡文家坡村人。自幼嫁于王家为妻。早年家境贫寒。1929年年馑,史用野菜糊救活本姓五老婆婆之命。1947年春荒,她将自家存粮14石借给邻居度荒。民国时期,她家被3次抽丁,糜费不少钱财,生活紧张。贫寒生活,繁重劳动,使她养成勤俭质朴、刚毅不屈的性格;灾荒年馑、穷...[详细]
史弼臣 (1876-1941),全名为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史弼臣。俄国人。毕业于海参崴俄国东方学院(1899年开办,专门为中东铁路培养掌握中、日、朝鲜和蒙古文字的人才)。1906年奉命在哈尔滨创办中文《远东报》。因对俄国巩固和扩张远东势力范围多有言论,而引起沙俄首相斯托雷平的赏识,曾召...[详细]
马喜(1876~1960) 原名得银,回族,祖籍安康城关。民国初年,因家境贫寒,来汉阴城关谋生。民国17年(1928)开办清真食堂,生意兴旺,家境日趋殷实。21年(1932)购置房屋一院,经营牛羊屠宰兼清真小吃。服务周到热情,技艺精湛,享誉县城。他亲手烹调的牛羊杂烩汤,汤清味醇;制作的糖炕炕,香...[详细]
李云龙,(1876—1960)字卓然,派号代塔,晚年自号行素老人。湖南涟源人。 1876年2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今属涟源市蓝田办事处光明山)。其父生在贫寒之家,后在湘潭经营茶叶,家道渐兴,生子三,云龙最幼,早年将云龙送入名师谭海珊、梁礼安门下就读,学业大进。1898年,李云龙中...[详细]
刘兰田(1876~1925) 原名玉相,毛坝关盘厢河口人。清末随父行船于四川万源县大竹河至湖北汉口之间。因受兵匪欺榨,于宣统二年(1910)联络当地船户及居民成立“哥弟会”,同年秋更名同心团, 以“习武抗匪”为宗旨。民国初,本家族长刘玉珠欺辱民女受刘兰田谴责,遂以“私聚民众,大造叛道”为罪名控告...[详细]
刘朝榜(1876~1928年),号金门,乳名日榕,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在永安城内商人家。清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考中武举人,曾任将乐县和永安县千总。辛亥革命后,他从事商业,开恒利京果店,并出任永安县商会会长。民国7年(1918年)粤军孙本戎部攻下永安后,刘朝榜、刘少苔兄弟二人被该...[详细]
林清卿 (1876~1948年) 侯官县人,家住城内。从小喜欢吟诗作画。后拜福州寿山石雕“西门派”陈可应为师,成为“西门派”代表人物,与“东门派”的林友深齐名。其后,又研习书法、篆刻、碑帖,着意创新,使以石为体、以意为本、以刀为用的薄意艺术从民间工艺进入文人艺术领域。清卿善于因材施艺,巧...[详细]
林奉若,又名思延,字亮泽,学名赓飏,蓬壶乡西昌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父以仁,岁贡生,为人正直朴实,曾召集西昌村父老,共决废除乡中酬神大铺张陋习,负责募建壶口及水尾两石桥。 奉若青年时期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影响,醉心新学。最初从普通科学声、光、电探讨新知识,为永春试验发电第一人...[详细]
林长民 (1876~1925年) 字宗孟,号苣芩子、桂林一枝室主,晚年号双栝庐主人。是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觉民烈士的哥哥,福建政法专门学校(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和福州二中的创办人,第一任校长。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1909年回国,执教福州法政学堂。...[详细]
洪兆麟(1876~1925) 洪兆麟,字湘臣,湖南宁乡人。洪出身贫穷,生性勇武好胜。20岁时,投广东防军永字营当兵,渐升至哨长、管带。辛亥革命时受陈炯明、邓铿策动,在惠州反正。民国元年(1912)任广东陆军混成协团长兼惠州绥靖督办。二次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民国3年回惠州策动倒龙(济光),为龙...[详细]
陈融(1876~1955) 陈融,字协之,号庵,别署松斋、颙园、秋山,广东番禺人。胡汉民之妻兄。 陈早年肆业于菊坡精舍,攻词章之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与朱执信、古应芬、汪精卫、徐绍〖HTBS〗〖HTSS〗等30多人在广州西庵书院创立“群智社”,彼此切磋学问,共同研究时事政治。...[详细]
程树德(1877—1944),字郁庭,福建闽县人。曾获举人功名,后留学于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法律科。回国后,通过留学生授职考试,赐予法政科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1909年)。其后,他历任国史馆协修、法典编纂会纂修、福建法政学堂教务长、留美生考试襄校官、法官考试襄校官、国务院法制局参事和帮办...[详细]
本庄繁(ほんじょう しげる,1876.5.10-1945.11.20),日本兵库县人,陆军大将(1933.4)。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侵占东三省的关东军司令。二·二六事件时因替叛军说情而被昭和天皇解除职务。日本战败时作为甲级战犯而畏罪 。 日本陆军大将。兵库县人。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毕业 。参...[详细]
安礼逊(A.S.MooreAnderson)(1876~1959年),英国贵族,剑桥大学威士明德学院毕业。受英国长老会牧师文高能聘请,来泉州筹办学校。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安礼逊初在泉州平水庙办养正两等小学堂,不久改名培元,后迁往花棚下。民国3年(1914年),分设中小学,安礼逊任中学校长...[详细]
庄俞(1876~1938年) 庄俞,原名良以,又名亦望,字百俞,又字我一,别号梦枚楼主,江苏武进人。幼年读经书,青年时兼学史地诸科。并与友人创设体育会、演说会、私塾、藏书阅报社等于故里。于是,县中学习新学的风气由此而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补阳湖县学附生。地方设武阳公学,庄被聘为...[详细]
周宗良(1876—1957),字亮,又名忠良、阿良。1910年被委任为上海谦信洋行主持人,经营“狮马牌”颜料,名噪中外商界,遂成沪上富豪。1916年任德孚洋行总买办,分号多至二百余个,资金达400万元,商界尊宗良为“中国颜料大王”。1930年独设“周宗良记”颜料号。 宗良与宗子文交谊颇深,两...[详细]
张三甲(1876年~1898年) 字鼎臣,号魁轩,又名荣甲。开州户部寨村人(今属濮阳县户部寨乡)。其祖父张增外出打短工,偶遇一武林高手,结为昆仲,跟他学得几路拳术,回家后在农闲时练拳习武,逐渐名震四方,办起了武术馆,张三甲的父亲张耀田等都是习武场上的佼佼者。张三甲自幼酷爱武术,八岁时就已学会不...[详细]
张兰德(1876-1957),原名张祥斋,字云亭,天津市静海县南吕官屯人。清朝末代太监总管。 清光绪二年(1876)生。出身贫寒。 光绪十四年(1888),因被富人奚落,冒险自宫净身。 光绪十七年(1891),入清宫“茶坊”当太监,拜太监“哈哈李”为师。在内宫太监里排兰字辈,序号张...[详细]
吴翠轩(1876~1941),清光绪二年(1876年)生,泗阳县来安乡吴大园人。烈士。出身于富裕家庭,自幼读书,民国24年(1935年)从事教育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吴翠轩年逾花甲,投笔从戎。民国27年,参加吴觉组织的民众抗日自卫队。当时,部队给养没有着落,吴翠轩自动变卖家产捐助。日、伪、顽对吴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