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康(1875~1944),又名朱钊,延长镇朱家湾村人。延长一高毕业后考入陕西省第一中学,该校校长杨明轩(共产党员)不时对他进行启发和教育。他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进步书刊,接受新思想,成为学生中的活跃分子。杨明轩对他十分赏识,曾把自己亲笔写的一块“善于办事”的红绸子奖励给他,以资鼓励。朱幼康从...[详细]
庄尊贤(1875~1916年),字育才,同安县安仁里徐厝后人。从小就受到反封建进步思想的影响,“思以其身为国家死”。 清宣统元年(1909年),庄尊贤、陈瓞臣、庄右南等人在灌口建立同盟会,活动据点设在灌口凤山书院。次年初,由庄尊贤、庄右南出面成立灌口商办天然农林种植有限公司,招工200余人,...[详细]
赵金鉴(1875~1931年),字劲修,河南省宜阳县人。两岁丧父,孤苦无依。村中设有私塾,金鉴好学,但家贫无力,常携篮剜菜拾柴,路过塾门,总被读书声所吸引,留恋墙外,倾听先生讲解。先生赵余庭见金鉴依墙之势,怜其好学,免学费,供纸笔,收其入学,并代他租种数亩薄田,得以生活有着。自此金鉴节衣缩食,刻...[详细]
张允中(1875~1953) 字精一,马岔村人。允中思维敏捷,博闻强记,17岁中秀才,在家乡私塾教授学徒,工于书法,并喜好吟诗作对,教育有方,很受乡人尊敬。 允中恬淡为乐,不趋荣利。他说:“人人爱显地,显地即险地。”以茅屋淡饭,痴子丑妻为满足。一年米脂县官请他作官,他以“不爱高官显宦,不...[详细]
徐秀寰,又名玉珊,西陂乡陈陂村人,清光绪元年(1875)生。年青时在城里租一小店卖小食,晚上到拳术馆练拳,后又随师傅去江西苦练三年,练得一手好拳术。民国16年,军阀陈国辉手下的营长吴虎,慕徐拳技高超,欲以重金聘他传授拳法,被拒绝。民国18年,出任西陂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赤卫队大队长。民国20年底到...[详细]
倓虚 (1875-1963),法号隆衔,俗名王福庭。河北省宁河县北唐庄人。哈尔滨极乐寺创始人之一。11岁人乡塾就读,14岁时辍学习商。17岁成婚,生有五男一女。青年时代,正处在清王朝衰败时期,时局动荡,战事频仍,百业凋蔽,使他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为了养家,他干过脚行,当过兵,做过银钱经纪人,...[详细]
吴潘龙,次章跃门,清廪生,柞水县石瓮乡马蹄湾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九月初八,故于1967年9月3日,终年92岁。曾任镇安修志局主任、柞水县长。 潘龙幼年家境贫寒,因无钱入学读书,常在私塾窗外聆听老师讲课。久之,感到“书内有黄金”,即央求父母送他人学。其父卖掉仅有的一亩好地,送他到本地...[详细]
王树森(1875~1948年),满族,祖居北京牛街,17岁到黑龙江省呼兰县落脚。结婚后定居呼兰县,后迁居哈尔滨,终生行医。卒于1948年,时年73岁。王树森之父原系清宫护卫士,后因宫内矛盾受牵连被发配到玉田县为民。其父有熬制膏药的好手艺,是当时北京牛街最受欢迎的"王大膏药"。王树森从小就随父学艺...[详细]
田永盛 (1875--1944),又名田玉辉,号润章。紫阳县蒿坪田家坝人,原姓余,后以地名改姓。少年时在私塾读书,后拜师学医,四年出师,单独行医。因长期行医在外,田业荒芜,行医报酬又不足以糊口,便弃家出走,隐入湖北武当山修道。不久,考入西安八仙庵任道官,分管视察洵阳县庙宇,宣统二年(1910...[详细]
释会机(1875~1943年),俗姓吕,法名明真,字会机,出生于南安颇兜乡。因眷属相继去世而发心出家。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到南安小雪峰寺拜谒佛化老人剃度,同时礼厦门虎溪岩善温老和尚为师。他对儒、佛教理有所造诣,曾住小雪峰寺3年,向佛化老人探研佛教经论及禅门妙谛,得佛化老人高徒喜广和尚传...[详细]
尚镇圭(1875~1923)字殿特,又字天德。陕西大荔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渡日本,寻求强国之道,加入中国同盟会,一度是设在东京的同盟会陕西分会负责人。同年冬寒假返乡,策动当地农民以“交农”的形式同官府斗争,捣毁县城的官钱局、官盐局和福音堂。三十四年(1908)奉孙中山命归国,策动反清...[详细]
任祥(1875—1912年),男,长武县城内人。出身贫寒,以农为业。哥老会成员,爱好武术,抱打不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县衙三班“总家”。宣统二年(1910年)春,以天旱为由率众推倒南门至七里村电话杆线,被判处“流民”。后经李云峰引荐加入同盟会,联络势力,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当年10月,...[详细]
任师竹 (1875~1911),清光绪耀州城内人。原名灵秀,字痴雏,号山川。后改名尹,字师竹。幼年家贫好学,受业于州名士武慎修门下,18岁即以诗文书画为诸生之冠。武师奇其才,以爱女妻之。光绪二十一年负笈泾阳,就学于关中名儒刘古愚主教之味经书院,受康、梁变法思潮启迪,改革志向日趋坚定。 师竹性...[详细]
马子健(1875~1954)回族。字象乾。陕西长安西羊市(今属西安市莲湖区)人。青少年时勤奋好学,清光绪十八年(1892)考取文学士,后就读于陕西武备学堂、三原宏道学堂,毕业后任城固县小学堂监督和汉中中学堂教习,三十三年(1907)返回长安。辛亥革命前夕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在西安府城回民聚居区...[详细]
麦孟华(1875~1915) 麦孟华,字孺博,号蜕庵、佩弦生,广东顺德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入读广州学海堂。光绪十七年冬,入广州长兴学舍从学于康有为。光绪十九年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春,与康有为、梁启超进京会试,时清廷将签订《马关条约》,麦遵康有为之嘱,与梁启超一起鼓动在京各省举人上折拒...[详细]
陆瑞徵,字家祥,号吉庵,屏南县龙源村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出生于农家。私塾仅读一年,即能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及《四书》。后入县城双溪书院深造。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瑞徵考中生员。 维新运动后,福建设立全省师范学堂,发文各县保送学生。瑞徵学习成绩优异,获得知县推荐。光绪...[详细]
罗拔茹 (1875~1930) 罗拔茹,字素征,号瓢仙,连城县城关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拔茹20岁中秀才后,因体弱多病,遂决意研究中医学,对内科、妇科研究尤精。民国初,与中医曹渠城等创办连城公医局(后称施医所),招揽地方良医参与其事,拔茹亲自至局为人治病。 拔茹潜心研究中国...[详细]
刘万里(1875~1953年) 刘万里,字斗南,桂林乡人。武庠刘龙飞的长子。19岁入庠,23岁补廪。光绪壬寅科(1903)中举,是漳平县最后一个举人。依例截取盐场正堂,加同知衔。但他无意仕途,家居不出。1913年(民国2年)被选为国会众议员,1923年参加曹锟贿选。1927年被举为县参议。同...[详细]
刘家驹,字乙明,号霭士,广东大埔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幼年父母双亡,靠亲友资助完成学业。他悉心钻研数学,二十九年(1903)起,任潮州同文学校教习,三十四年(1908),被推荐到汀郡中学(今长汀一中)任教习。 家驹早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在汀常与长汀同盟会员杨仰程,丁仰皋,康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