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呼兰人物

王树森

[公元1875年-1948年]

王树森为[公元1875年-1948年]

  王树森(1875~1948年),满族,祖居北京牛街,17岁到黑龙江省呼兰县落脚。结婚后定居呼兰县,后迁居哈尔滨,终生行医。卒于1948年,时年73岁。王树森之父原系清宫护卫士,后因宫内矛盾受牵连被发配到玉田县为民。其父有熬制膏药的好手艺,是当时北京牛街最受欢迎的"王大膏药"。王树森从小就随父学艺,掌握了熬制膏药的技术。
  其父发配玉田县后,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王树森便只身闯关东到黑龙江省呼兰县谋生,先是以打零工为生,后操起父传旧业,熬制膏药摆摊叫卖。他创制的"拔毒膏"、"虎骨熊油膏"专治毒痈,疗效很好,颇受群众欢迎。当时在呼兰县城庙头一带已有名气。由于他的膏药专治筋骨、腰腿各种寒症以及因寒不孕等病,疗效非常显著,因而成了畅销货,供不应求。
  王树森脸上有浅白麻子,每当人们生痈长瘤子时,总有人指者呼兰县庙头说:"到王麻子那儿买几贴膏药贴上,那里的膏药真治病"。于是,王麻子膏药便传开了。在呼兰县远近知名,声誉越来越高,生意越作越好。由于王树森生意兴旺,在呼兰县出了名,呼兰有名蒋家大户,把姑娘许他为妻。从此,王树森便在呼兰县定居了。
  20年代末,"王麻子膏药"在哈尔滨已有声望。为了扩展生意,主树森便由呼兰迁到哈尔滨,开始落脚于太古南六道街"兄弟堂"院内行医卖膏药。他为了提高膏药疗效,在治病过程中积极钻研;在针灸外科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样,利用膏药配合针灸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36年通过临床考试和药物化验,取得了伪满政府颁发的"王麻子膏药"专卖许可。同时在富锦街姚锡九大院西侧划了营业地号,修建了三间门市房,有了固定的场所,取名"福庆堂--王麻子膏药店"。
  王树森经常向家人讲:"行医不要把钱看重,要把病人看重"。"治病不象卖吃喝,要对病人负责"。他又说:"伸手是祸不是福",(不能伸手向病人要钱),处处表现对贫苦群众的关心,因而也深受劳动人民的欢迎。平时,他坚持"与人为善,治病救人,薄利多销"的原则。有钱的花不多钱就治病,没钱的不花钱也治病。膏药以1日换新收半费。贴敷中间可免费再摊一次。尤其是外地函购,不管寄钱不寄钱,总有专人优先把膏药寄去。曾有一个叫周宝溢的得了连疮腿,身无分文,无钱治病,濒临死亡。王树森把他留在店里,为其免费医治。病治好后,见该人无处投奔,就把他留在店里帮工达4年之久。
  王麻子膏药由于使用方便、疗效好,当时销路很广。在国内销到东北三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远至新疆伊犁;在国外销至日本、苏联、蒙古、南洋和美国。当时,月销售额达五六千元。
  王树森的山东同乡李明臣、宋子珍、刘万益等人,纷纷慕名而来,都愿借"王麻子"的声望开业,熬制膏药。王树森胸襟开阔,助人为乐,又考虑到医多利民,就欣然应允了。于是,就出现了王树森开设的"真正老王麻子膏药店",李明臣开设的"真正王麻子膏药店",刘万益开设的"这才是王麻子膏药店",还有宋子珍开设的"真正假王麻子膏药店"。各家膏药店为招揽生意,不仅在药店牌匾的名目上别具心裁,而且不惜工本,都在各自药店门头上挂有三五层装璜别致、风格各异的高大匾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各家虽有巧妙的变化,或自称为“真”,或自称为“假”,争奇斗智,堪称趣事,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都抱着“王麻子"不放。
  王树森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在福庆堂王麻子膏药店的全盛时期,也注意保持药店的信誉,仍然亲自选料,亲自配方,亲自看火监制。严格坚持质量标准,恪守信誉,因此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由于王麻子膏药疗效好,许多病人的病都得到了根治。家住道外北九道街的患者董仙洲患腰腿痛多年,久治不愈,后经王树森治疗,仅两个月便恢复健康。海北天金号经理双腿关节肿胀,疼痛难忍,走路困难,经过王树森用膏药贴敷治疗,又兼采用针灸疗法,仅用50多天时间便能行动自如。另外,由于"王麻子膏药"疗效显著,当时许多日本、蒙古、苏联、朝鲜的侨民,也都来找王树森治疗。1946年,王树森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两年多,1948年病故。王树森病故以后,他的次子王殿元继承父业,担任了"老王麻子膏药店"的经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度销声匿迹的"王麻子膏药"得以复苏,1982年王殿元又以"真正老王麻子膏药"名义开始营业。
同年(公元187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