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驹(1871-1938),字柳溪,号昂若,广州驻防汉军正黄旗人,光绪二十年(1894)与三水梁士诒、新会陈昭常同榜进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新开办的京师大学堂提调,与李盛铎等一起赴日本考察学务。二十九年年任湖北学政,三十年调东三省学政,三十二年(1906)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1...[详细]
侯延爽(1871—1942)字雪舫。东平县大羊乡大羊村人。旧官吏,开明绅士。幼年读私塾,后随东平教谕傅旭安 (著名学者傅斯年之父) 求学。1902年中举人。1903年中进士。后任清廷刑部主事,曾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赴日本学习政法三年。民国初,历任临时参议院议员、第一届众议院议员、哈尔滨中国银行行长兼...[详细]
丁惟鲁(1871—1954)字揆野,晚号素画。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人。1891年中举人。189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济南府知府、山东东临道尹、北洋大学监督、日本留洋学生副总监等职。曾参与1895年的“公车上 书”,主张维新变法,改革帝制。1915年,因反对帝制被选为国民代表。他一生博览群书...[详细]
丛禾生(1871—1940)名涟珠,又名宝清,字禾生。文登县(今文登市)文城镇北宫村人。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以廪生资格考入济南优级师范第一班。次年官费留学日本,1905年夏毕业回国。为挽救孱弱的祖国,他力主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征得烟台渔业公司总办王季樵和东海关道何秋辇赞助支持,奔波于胶东十余...[详细]
程先甲(1871——1932),笔名百花仙子,是清末文字改革运动的积极推行者,他擅长文赋诗词,为地方教育,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他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一岁创作鸿篇巨作《金陵赋》此赋至今仍是研究南京民俗的重要文献资料。1898年任江南高等学堂教授,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现代...[详细]
郑家溉 (1871-1944) 抗日烈士。 湖南省长沙县人,1871年生。曾在清翰林院供职。 他以书法著名,早年专习颜真卿、怀素,后学黄庭坚,遍涉名家,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亦曾精心研究宋代辛弃疾的词章,崇尚词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详细]
张怀真(1871—1941年),名干生,梅江坜林坪村人。清秀才,廪生。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梅县同盟会秘书。后转入教育结,任三角地蒙养学校校长,并与乡中父老协力创办益民学校。 1907年在汕头与叶楚伧等人创办《中华新报》,任总主笔,叶楚伧任总。后叶离任后,由张怀真兼任总。 张怀真为人忠厚...[详细]
杨其珊(1871-1933年),乳名妹娘。生于陆丰县新田镇参城村(现陆河县域),青年时跟父母移居海丰黄羌大湖村耕田。后跟堂叔父杨育月往福建学习少林拳,他还学会医术,以丹膏丸散为人治病。他经常到海丰县梅陇等地农村设馆授徒,后于小溪峒村落户。20年代初,彭湃深入农村创办农会,杨其珊积极加入,是彭湃的...[详细]
杨昌济 (1871-1920) 伦理学家,教育家。 湖南省长沙县人,名怀中,字华生,1871年出生。两次乡试不中,后在家设馆授徒,常与密友杨守仁讨论国事,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1898年就读于岳麓书院,不顾山长阻挠,毅然加入进步团体南学会,努力宣传新学、新政,赞同谭嗣同的“以民...[详细]
谭学衡(1871—1919),字奕章,新会县棠下天乡礼村继龙里(今属蓬江区)人。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第一期毕业,入北洋海军,参与甲午中日海战。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谭奉命与林国祥等人往英国监造“海天”、“海圻”两艘巡洋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率舰回国。其时,清廷设立海军处(后改为...[详细]
唐群英 (1871-1937)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早期女权运动领袖。 湖南省衡山县人,女,1871年12月8日生于衡山县新桥一武官家庭。1904年,她冲破封建桎梏,东渡日本求学,先就读于青山实践女校,后转入高等学校师范科,并任留日女学生会书记、会长。1905年,加入黄兴、孙中山...[详细]
孙玉书 (1871—1950),名兆麟,号军山,以字行,笔名工痴老人,元墩乡孙家湾人。前清秀才,后毕业于汉南书院,曾任清西藏拉里同知,民国初年返沔。25年(1936任菜园镇六保副保长,后任宁强县看守所所长、城固县文治中学及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文书、职员。工书法,善隶魏。西北联大更名后,为其题写“国...[详细]
邱金成(1871-1942),学名耀銮,字鸣廷,号年福,全安镇廓公岭村人,清优附贡生。1932年出任南雄县首届参议会参议员,“名重胶庠,望孚乡党”。民国17年(1928年)1月,继承其父邱英明(光绪贡生)遗训,以教育为职志,自筹资金,并得丘氏公尝捐助,在廓公岭创办私立英明工读学校。民国19年,改...[详细]
李英元(1871-1944),号艾邻,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二区高北乡白高垌(今属陂面镇)人。清朝拔贡,赴北京考试,选湖南省补用直隶州州判,未赴任。在合水集英高等小学堂任教员,任《阳春县志》局编纂。民国2-3年(1913-1914年)任阳春县立第一小学校长。 军阀混战,盗贼四起,社...[详细]
李就(1871—1949) 原名李就成,字庆贤,号西垣,小榄竹源人,是清末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小榄三合会首领,曾率领四百余众活跃于小榄、马宁、南沙一带,清政府多次悬赏通缉其。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孙中山领导第一次广州起义时,其参加兴中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小榄三合会与香山中...[详细]
李德明 (1871~1940),耀县城内南街宅子巷人,民国时驰名渭北的吹鼓手艺人。因其小名叫“群”,人称“龟兹群”。 德明10岁丧父,因家境贫寒,跟随姨父学吹锁呐。14岁告别母亲,去富平县正式拜师学艺。因他刻苦用功,立意创新,终于熟练掌握吹拉弹打演奏技巧和生旦净丑演唱技能。他的双锁呐...[详细]
李传楷 (1871-1926),字式如,坪石镇皈塘村人。性格刚毅,勤奋好学,坚决拥护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为发展乐昌的工农组织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传楷年青时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光绪三十三年 (1907) 秋,攻读于广东法政学堂行政专科。宣统二年 (1910) 毕业,后任...[详细]
梁鸿洸(1871-1935),字桂昭,号少銮,绰号“伙头灶”,乾务人。少时不读书,青年时仍目不识丁。他酷爱武术,为寻求学习武艺的机会,曾到石岐一武馆当伙佚,在武馆偷师学艺,初露头角,为教头赏识,破格收徒,并悉心指导,使其武艺大有长进。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考试,得乙未恩科第十名武进士,从此步...[详细]
梁观喜(1871~1951年),生于阳江直隶厅海陵乡(今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白蒲村。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举秀才。光绪三十三年得优贡,并考取直隶候补知县,但以家贫亲老辞不赴任。光绪三十四年,任阳江初级师范(简易科)学堂监督。宣统元年(1909年)任中学堂监督,后任劝学所所长。民国17年(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