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滨州市> 博兴人物

王佩珍

[公元1920年-1974年]

王佩珍为[公元1920年-1974年]

  王佩珍(1920~1974年),原名王钦章,山东省博兴县窠刘乡王家村人,民国9年(1920年)出生于佃农家庭。9岁开始上学,读完4年级就失学务农。
  民国27年,日本军队侵占山东。民国28年,王佩珍被选为该村青年救国会会长。民国30年当乡的青年救国会会长,并于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31年任乡的联防队队长,民国32年当王家村的村长、农会主任。在抗日救国中,他组织群众站岗放哨,锄奸反霸,减租减息,表现积极。
  民国35年2月,他离开家乡,到新解放区齐东县曹务区委任组织干事。民国36年,任该区组织委员。同年齐东县被国民党军队侵占,人民政府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转移到黄河以北,王佩珍和少数精干人员留下来,坚持敌后游击斗争,打击敌特、还乡团。斗争环境恶劣,餐风露宿,忍饥挨冻,生活非常艰苦。形势紧张时,他们撤到邻近的青城县、高宛县境内。晚上常跑一百多里,回到本区散发宣传品,镇压还乡团,为贫苦农民撑腰。
  民国36年11月,王佩珍参加中共渤海区三地委在高宛县正里庄进行的“三查三整”整风运动(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该村庄离敌人仅40华里,他们边学习边进行对敌斗争。王佩珍在整风中严以律己,搞好团结,共同对敌。民国37年2月,整风结束后,王佩珍任中共曹务区区委书记。他组织武工队,配合解放军,重新解放曹务区,重建基层人民政权,组织群众恢复生产。
  民国38年2月王佩珍调县委任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动员干部南下,接管新解放区。他积极报名南下,在南下干部大队中先后任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等职。他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行军,才到达福建。
  民国38年9月,王佩珍参加中共福建省委工作队,到福州郊区的阮洋乡做群众工作。他任中心组组长,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启发群众阶级觉悟,起来揭发当地大恶霸阮亨武的罪行,召开全省第一次有三千人参加的反霸斗争会,斗倒了恶霸阮亨武(后来有人根据这个典型素材,编成戏剧《九命沉冤》)。1950年1月,解放军要解放永安,王佩珍的工作队奉命接管永安。阮洋农民要求省委请他们留下来。王佩珍耐心地说服群众:“永安还有许多阶级兄弟在受压迫,我们要到那里去工作。”农民鸣放鞭炮,挥泪送别。
  王佩珍于1950年1月30日到达永安,任中共永安县委组织部长,是县委领导成员之一,参与领导永安的剿匪、减租、反霸、土改、镇压-等群众运动。1950年冬,他步行到青水区领导土改,又和区委书记董文九走了30多华里,去偏僻的雪山村访贫问苦。这个小山村,过去外来的人只有抓壮丁的官兵和抢东西的土匪,这次竟破天荒有县区领导人来看望他们,群众莫不欢欣鼓舞。有位老农民杀了一只鸡招待他们,但王佩珍未吃一块鸡肉,临走时还留下一万元(旧币,当时干部每月伙食仅9万元)以补偿农民的损失。青水区西华乡的斗争比较复杂,王佩珍带领县人民法院的人员到西华,宣判不法地主罪行,支持农民开展土改分田斗争。当时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有部分土改队员思想动摇,个别甚至回家不来。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安定队员情绪,终于胜利完成土改任务。
  1952年,土改结束后,王佩珍主持举办整建党训练班,亲自讲授《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讲解《共产党员八项标准》。党训班结业时,发展永安解放后第一批共产党员。
  1953年,他下乡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推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他经常到县委办的互助合作试点贡川新发冲陈木老互助组、林田黄发恩互助组,同农民座谈办初级社问题,与工作组研究办社的政策。
  1954年,王任县委副书记,第二年改任县委第二书记。在合作化0中,他主张初级社转高级社要慎重、稳妥,不具备条件不要急着转,以免影响农业生产。1956年,他任县委书记,领导永安县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他着重抓巩固农业合作社和推行农业新技术。他积极提倡间作稻改连作稻,单季稻改双季稻,这两项种植制度的改进,对永安农业增产起了显著作用。
  1958年,省委先后派周超南、边圻任永安县委-,他改任第二书记或副书记,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积极协助-领导县委工作。在“-”中,刮起一阵浮夸风,他一再交待办公室:“要实事求是,不能多报产量,多报了,省委来调,我们拿什么给?”在“大炼钢铁”中,青壮年劳力都被调去炼铁,他下乡发现稻子黄了无人收割,便强调一定要安排劳力。把晚稻、蕃薯收起来。同年冬天《福建日报》刊登放开肚子吃饭的社论,当时农民都在食堂“吃集体”,他知道粮食有限,只提出“先试吃看看”,一试平均每天吃2斤米,他立即提出不能这样吃,要节约用粮。因此,第二年永安县农民的生活比那些“放开吃”的县更好安排一些。
  1959年,在“反右倾”的压力下,永安县的领导终于把1958年的粮食亩产报成“跨纲要”(即亩产800斤)。国务院于1959年开会表彰“跨纲要”的县,通知永安参加,县委常委开会讨论由谁出席。因王佩珍是分管农业的书记,理应由他到北京开会领奖。但他不肯去,他认为永安亩产没有800斤,是欺骗毛主席。常委会开到下半夜,他还是不同意去,有的同志发了脾气,提出要报地委解决,结果在他未表态的情况下,作出了他去北京的决定。他从北京回来,将发给他的奖品全部交给公家。
  1960年,国家遭到经济困难,有些地方社员自动包产到户。1961年春,王佩珍对杨作堂等同志说:“社员单干,不要急着去扭,不要耽误农时。”1962年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王佩珍又着重抓农业技术推广,曾到吉山、黄历、新冲等地搞试点。1963年,在吉山推广过磷酸钙时,由于施用过量,禾苗烧死,农民心焦,王佩珍赶到田头现场向农民表示:“县委在此试点,县委负责赔偿一切损失。”同时鼓励农技干部继续搞好试验,终于实验成功,在全县推广取得大面积增产效益。1964年6月15日,洪水涌进永安城,王佩珍日夜指挥抗洪抢险斗争,直到洪水退走为止。1964年10月,他率领一批干部到南安诗山公社,参加省委组织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普通队员一样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1965年又到宁化安远公社参加社教运动。
  1966年夏,王佩珍被调到国家文化部工作,先到北京京剧团当工作组,后到湖北筹建文化部的干部劳动基地。不久,县里开展“文革”,他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1967年初,他被从湖北“揪”回永安批斗,身体受到摧残。1969年“清队”后,他作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员下乡工作。1970年,任省农业科学实验站(今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团结科技干部,建立基地,担负保存因“文革”而频临灭绝的水稻、小麦种子资源,为以后育种打下基础。他热情支持杂交水稻的研究,福建省后来能培养出适合本省条件的不育系和新的杂交组合,取得全省大面积增产的效果,是与王佩珍当时的热情鼓励积极支持科技人员分不开的。1974年王佩珍因患癌症逝世,享年54岁。
  王佩珍生活俭朴,开支节俭。解放初期,他可以享受中灶待遇,但他却在食堂和一般干部同吃大灶。困难时期,他不搞特殊,也得了水肿病。他自奉甚薄,但对有困难的同志却慷慨解囊,有不少同志得过他的帮助。廉洁奉公的永安县长赵泰然,因家庭人口多,经济拮据,1959年有一次要外出开会,身边缺钱,王就赠100元给他。王佩珍团结干部,不分亲疏。他严以律己,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开后门,不走后门,从未让家属看过一次公费电影,坐过一次公家小车。他调离永安时,没有带走公家的一点东西。县委送他一只樟木箱,他也不肯要。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曾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永安干部无不痛惜。大家在怀念他时,总是不约而同地赞扬他的清正廉洁作风。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