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潼关人物

张惟任

[明][公元1561年-1628年]

张惟任为[明][公元1561年-1628年]

  张惟任(1561~1628)字仲衡,号觉菴。明潼关卫城内第一巷人。自幼性格沉静,不喜声色,胸怀大志,秀才考试时屡次排名第一。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由戴礼膺推荐,以举人身份连续七次到礼部应试。万历二十九年(1601),赐进士及第,选拔为建德令,旋改巫山令。巫山地处楚蜀孔道,民俗浇薄,物力短缺,难以治理。张惟任到任后,督促农民务农植桑,采取措施均平徭赋,问疾平刑,以安民心。当地山民靠背盐采茶维持生计,那些奸猾的经纪却恐吓欺诈盘剥山民,张惟任严令禁止,违者严惩不贷,山民负担有所减轻。巫地山水险峻,有应童子试的学生因翻船落水,张惟任尽力救助,并在河流及沟堑上架设桥梁,当地人称“张公桥”。在任期间,非常重视建设学校,置办学田,用田租收入周济贫困学生,当地人才接踵而出。万历三十二年(1604),张惟任巫山职满三年,为了褒奖他的政绩,朝廷颁赐玺书,将其父母的官秩晋升为和他同一级别。万历三十五年(1607),张惟任巫山职满六年,吏部考核名列前茅,被征还朝,巫山百姓非常感激怀念他的施政作为。回朝后,授职都察院所属贵州道监察御史,定期奉旨出巡,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履职情况。在京时,奏请恢复东宫讲学,建言均涉及国家大计。奉旨巡察两浙盐务,首先纠察新安府,罢斥积滑墨守邵庭芳,通过核查私贩、清收逃税,补征盐税六万余两。在金陵建造表忠祠祭祀陕西籍死难诸贤如景清、张紞、巨敬、高翔等人。恢复方孝孺避难隐居沦为奴仆的子孙七十余家。巡察青田时,目睹百姓-惨状,千方百计予以赈济,救活灾民数以万计。同时歼灭了通番的巨盗,堵塞住海塘的决口,使百姓得以安居,人们非常推崇张惟任的正直和能力。还朝后,改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御史刘光复廷对触怒神宗,被逮捕下狱,张惟任屡次上表奏请神宗念刘“言虽逆耳,心实进忠”,予以释放。奉旨巡按中州前,就朝政日弛、百僚日索、请补大臣并下考选等事上疏劝谏神宗,言词衷肯,振聋发瞆,却被留中不发。到中州后,正值神宗的三儿子福王常洵回归封地不久。福王看到伊、徽二藩王被削籍禁锢后,废产达万顷之多,就派出伴读、承奉诸官,假借丈量田地之名,乘着传车出入黄河南、北及齐楚间,图谋侵吞这些地租,引起地方骚动。张惟任不畏强权,向福王申明大义,要求他遵守国家法纪,并当面公开奏章内容,打算将此事奏报朝廷,予以弹劾。福王见张惟任刚直较真,便打消了这个不法念头。此事利益相关梁、宋、郑、卫、淮、蔡、伊、洛等地,百姓们深深钦佩他的胆识和勇气。黄河南、北学租积累多达千余两,张惟任让计吏全部登记入账,自己往来花销一无染指。万历四十六年(1618),主持考核文武部门计吏,思虑囚劳,几欲成疾。考虑到母亲年迈,便告假归里。回家后,看到潼河暴涨冲坏城内民居无数,首倡修浚潼河,全部用石料固堤架桥,得到四大衙门千金资助,张惟任捐款几乎接近工程款的半数。竣工后,人号“张公堰”。看到潼关卫廪、贡名额仍依明初惯例,张惟任力请督学以两位道台的名义题奏获准,增加廪、贡名额,与别的州县一样。并创建明新书院,置学田百亩,赈济贫困诸生。看到教师郝某家道中落,张惟任慷慨解囊,帮助赎回墓田。看到麟趾塬南北高亢无井,张惟任用三年时间,勘查水脉,修凿渠道,依次灌溉诸村。为了褒扬张惟任造福故里的义举,潼关卫士绅倡议建祠生祭张惟任。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春季,祠堂告竣,曾任工部尚书、太仆少卿、御史、太子太保,时任太华书院主讲的冯从吾作碑记,赞张“一出而为贤令、名御史。”明熹宗天启一年(1621),张惟任母亲逝世,未及送葬,朝廷又命他担任山西冀北道参政郎,加擢大理寺丞。冀北僚属险腐,滥用权力,肆意践踏功臣后裔。恰好此时应天丞需人典铨,因张惟任请命,皇上下诏却让张惟任以大理寺少卿职务退休。朝野不明就里,都觉诧异。
  天启六年(1626),看到辽东兵事吃紧,守军乏饷,张惟任拿出薪俸积蓄资助山海关军饷。朝廷敕命修建牌坊,命名“宸翰褒忠”,并赐乡贤。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十二月二十五日,张惟任在城内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九岁。崇祯七年(1614)十二月十五日,归葬于潼关南原杨家湾祖茔之东。张惟任一生别无他好,惟喜读书著书,座拥万卷百城。其文著有:《按浙豫疏草刻》、《诚斋易传》、《南阳活人书》、《呻吟语略》、《明职左粹题评》、《监惩好生篇》、《瞿唐日录》、《易注》、《文昌化书》、《百警篇》、《诸儒奥论》等。
  来源:潼关县县志办
  
同年(公元156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62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