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李碧山

[公元1912年-1981年]

李碧山为[公元1912年-1981年]

  李碧山(1912—1981),越南隆安省芹德市人。
  1925年在西贡上学时,参加越南人民的抗法活动。1930年(18岁)加入越南共产党。那时南方的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党员多被捕杀或被迫撤离,失去与组织的联系。1933年初,他通过华侨的帮助,只身到汕头,由归侨黄近坦介绍在太原医务所当杂工。年末,李碧山认识来医务所看病的梅县松源六甲中学(今松源中学)教员共产党员王建良并成为知心朋友。1934年,由汕头到梅县与中共联系上,他要求去中央苏区,中央同意他到江西瑞金苏区,被安排在中央党校学习并兼法语教员。此时,李碧山因身份特殊,不久就结识许多中共领导,后经陈潭秋、何叔衡介绍,李碧山恢复了越南共产党党籍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调到中华总工会工作。
  长征开始后,李碧山奉命离开江西去闽西作留守工作,途中留守人员受到国民党袭击,队伍被冲散,他只身沿途乞食到梅县,历尽坎坷,面黄肌瘦。不久被国民党警察抓去押在汕头牢房。后来,在黄近坦等人帮助下,被保释出狱,回到医务所做工。时全国已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他白天工作,晚上参加汕头抗日宣传活动。1936年10月,他与奉命来汕工作的中共党员李平认识,经考察,中共南方工委批准李碧山恢复党籍,不久被任命为中共韩江工委书记。他积极为潮、汕、梅、揭等地党的重建工作。1937年初,他亲至梅县松口等地,建立中共松口、丙村、梅城支部,扩大松源支部、武平象洞支部,并以各支部为纽带,建立各地抗日群团组织。4月,成立中共梅县工委,建立松源、松口、丙村、梅城、梅屏等区委。至1938年,梅县各级组织在李碧山领导下恢复和建立起来。1937年9月,李碧山代表潮梅党组织到福建龙岩参加中共闽赣边省党的代表大会,并当选为边省委(又称闽西南潮梅特委)委员。1938年2月边省委调整时,他出任省委宣传部部长。1939年上半年,先后兼任梅县中心县委书记和潮汕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开展建党和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6月潮汕沦陷后,他兼任边省委青年部部长,部署潮梅一带武装抗日的工作。1940年冬,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县机关设在大埔县,李碧山参加了筹备工作。1941年6月,南委机关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破获,在国民党派兵进行大搜捕中,李碧山临危不惧,根据中央南方局指示,将南委机关实行紧急疏散。对无法疏散的党员,组织隐蔽起来,一面开荒种地,一面开展斗争。
  1943年,南方局书记方方要去延安汇报工作,李碧山受方方委托,负责南委与闽西南、潮梅各地党委的联络工作,并具体指导抗日斗争。
  1944年秋,日军大举向粤汉线进攻。11月间,日军占领了潮汕,并向北进犯至丰顺汤坑,梅州形势危急。李碧山在松口等地通过信函和约见,与闽粤边、潮梅党的领导人朱曼平、魏金水、林美南等,认真交换了意见,经商议决定潮梅敌占区立即恢复党的活动,建立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尽快取得与党中央的联系。并决定潮汕区由林美南负责,兴梅区由李碧山负责开展工作。
  1945年2月(农历年初一),在李碧山的领导下,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成立,随后到潮梅地区分成若干片(以县为单位联合)如梅埔丰、梅兴丰华、埔永梅、梅蕉杭武等,用武工队形式,建立游击基点村,并将潮梅与闽西南的斗争联合起来开展斗争。
  1945年5月,梅州各县斗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活动范围扩大到闽粤赣边广大游击根据地乃至白区城镇。为有利于领导和指挥闽粤赣边的革命斗争,李碧山将党的领导机关从大埔的大麻莲塘,秘密转迁到梅县三乡黄泥坑。10月,在那里建立了中共闽粤赣中心县委。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碧山向中共中央报告要求回国,得到批准。1946年7月下旬,李碧山偕同夫人温碧珍、长子李新华,取道香港返回越南。9月,李碧山回到越南,安排在越共中央书记处翻译工作。1947年夏,改任越南中央华侨工作委员会主任,后又任越南人民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并继续兼任华侨事务工作。1954年,抗法战争胜利后,越南进入和平恢复时期,李碧山负责越南国家进出口贸易工作和海关工作,先后担任越南民主人民共和国工商部副部长、越南民主人民共和国外贸部第一副部长兼党组书记,先后10多次作为越共中央特使或越南民主人民共和国经济贸易代表团副团长出使中国。
  1960年,在越南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碧山被选为越共中央候补委员。
  由于劳累过度,李碧山长期患有心脏病。1981年9月30日,因心脏病突发,来不及抢救,不幸病逝,终年69岁。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