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1915年3月3日—1992年8月20日),男,原名刘幼安。湖北省孝感孝昌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奠基人之一。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委员,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详细]
刘贤权(1915~1992),原名刘贤耀。富田乡江背村人。1915年9月27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上了两年私塾。1929年10月刘贤权担任了村少年先锋队队长,以后又担任了乡少年队队长、区委青年委员会委员。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党支部青年委员。参加了攻打吉安的战斗。1930年8月,参...[详细]
林木为(1923~1992年) 林木为,江苏川沙(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国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闸北区图书馆第一任馆长。1956年,林任闸北区人民政府工商科科员,后任闸北区图书馆馆长。他积极筹建上海解放后闸北区第一家图书馆,从白手起家,建立起图书、报刊杂志阅览室,开展图书外借业务,...[详细]
林科连(1907~1992.1),广西北流县人。民国20年(1931年)考入南宁军校。毕业后,先留校任交通队少尉队副、中尉代队长,后任陆军一三五师上尉参谋。27年,入贵州遵义陆军大学读书。毕业后相继在湖北、河南、安徽等驻地陆军师任中校参谋主任、上校副参谋长、上校团长、四十八军军部上校参谋长等...[详细]
连柏生(1908~1992) 南汇县祝桥镇凉亭乡人,8岁进私塾读书,主要读《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之类,连柏生因不满于私塾的体罚教育,从私塾退学改读新式小学,先在毓秀小学读初小,后到县立第五高等小学读高小。1922年,连柏生高小毕业,考进上海邮务海关学院,...[详细]
黄惟中(1924.3~1992.2)生于今嘉定镇,中国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任《国外医学消化分册》副主编。出生于书香门第,民国36年(1947)7月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上海仁济医院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52年调华东贸易职工医院。是年,发表《膀胱0瘘...[详细]
黄厚(1913—1992)江西省安福县人,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第十六师四十九团副排长、连副政治指导员,第四十九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绥蒙军区骑兵第一团副政...[详细]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原名韩勋琴。1906年2月10日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南阳乡第八村,后随父移居汉口,9岁起全家再迁江西安源,15岁入安源煤矿修理厂当学徒。1922年参加了安源路矿工人大-。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投身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详细]
葛传椝(1906.9~1992.7)生于今嘉定镇,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幼时家境清贫,初中辍学后,自学英语。民国10年(1921年)考入上海电报传习所,翌年至崇明县立中学任教。民国14年起任商务印书馆英语,直至八一三中日淞沪战争爆发。其间发现很多中文词意义相同,而英语的习惯表述却差异很大,即以6年时...[详细]
丁百元(1937.12.10~1992.1.30)男,回族,沁阳市人,高小文化程度,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曾任焦作矿务局王封煤矿采煤班长、掘进一队副队长。他进矿27年,多次被评为生产标兵、劳动模范、节约能手。1984年,被评为河南省煤炭战线先进生产者;1985年,被原煤炭部和全国煤矿地质...[详细]
陈士章(1902~1992),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训练班毕业。曾用名俊杰,河北赵县人。1923年起任陆军第二十五师九十九团第八连司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补充第四团八连特务长,1927年1月入中央军校政治训练班,10月转入中央军校军官研究班。1928年1月入中央军校军官团,历任排、连、营长。抗日战...[详细]
朱德熙(1920.10.24.—1992.7.19.) 江苏苏州人,著名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 1920年10月24日出生在南京政府财政部盐务局一个高级职员家庭, 家境富裕。早年习字、背诵古诗词,十一二岁起读古典小说。中学时代接受了进步思想,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详细]
庄田,原名庄振风,海南万宁县(今万宁市)龙滚镇文渊村人。1906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父亲庄魁运是个老实的庄稼汉子,母亲张氏是个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父母虽从小疼爱他,但对他要求却很严格。在父母的熏陶下,庄田从小就形成了倔强的性格。童年的庄田常跟着姐姐放牛、砍柴、割草。 1...[详细]
周珏良 (1916~1992) 安徽东至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外文系。后任天津工商学院、女子文理学院、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1947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回国后历任外国语学校英文系教授,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秘书处翻译,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中国比较...[详细]
郑逸梅(1895—1992),名愿宗,字际云,笔名逸梅,别署冷香、疏景、一湄、陶拙安等,祖籍安徽歙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上海江湾。本姓鞠,父早殁,依苏州外祖父为生,改姓郑。少年时代就学于苏州草桥中学,与顾颉刚、吴湖帆、叶圣陶等有同窗之谊。江南高等学堂毕业后,入上海影戏公司,编撰字稿及说明...[详细]
郑伟权(1916—1992) 民国5年(1916)12月28日出生于石岐厚兴村。知名侨商。父亲郑鉴波,因受鸦片毒害,使家道中落,母亲杨瑞雯。少年时家贫无法入学,到私塾以无偿工作换取免费就读。日军入侵中国时,只身远赴越南谋生。直到1957年,越南政局不稳,放弃在当地的所有物业和资产,举家迁回香...[详细]
郑马 (1928~1992) 原名郑杰梁,笔名丁二。广东中山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历任上海《新少年报》记者、、文艺组组长,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文艺室小说、诗歌、中年级文学读物,上海少儿社《儿童文学研究》及《巨人丛刊》、室副主任,《少年文艺》月刊主编,上海少年儿童出...[详细]
张紫晨 (1929~1992) 原名张紫臣,笔名林一白。吉林长春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历任中国民研会秘书、《民间文学》,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讲师、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研会北京分会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团委员。1955...[详细]
张又君 (1915~1992) 笔名黑婴。广东梅县人。民盟成员。1932年入暨南大学外语系。1933年在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历任印度尼西亚《新中华报》、《雅加达朝报》,印尼《雅加达生活报》总。回国后任《光明日报》、副刊《东风》主编,高级。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