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苏州人物

朱德熙

[公元1920年-1992年,中国语言学大师]

朱德熙为[公元1920年-1992年,中国语言学大师]

  朱德熙(1920.10.24.—1992.7.19.)
  江苏苏州人,著名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
  1920年10月24日出生在南京政府财政部盐务局一个高级职员家庭, 家境富裕。早年习字、背诵古诗词,十一二岁起读古典小说。中学时代接受了进步思想,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物理系,数学、英语基础都很好。一年后转入中文系,师从唐兰、闻一多先生学习研究古文字学和古音韵学,并得到罗常培和陈梦家等教授的教导。1945年毕业后在昆明中法大学中文系任教并加入民盟。1946年起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受国家委派赴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任教,1955年回国,此后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1979年晋升教授。1992年7月19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2岁。
  朱德熙先生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祖国的语言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地吸收国外语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中,不断为语言学研究开辟新途径。1961年首先提出变换分析法,并且在国内最早运用这种理论来描写分析汉语句法。变换分析法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学家Z. Harris的理论,朱先生在运用中根据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需要加以改造发展,形成一套有关变换分析的理论,把汉语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了更多的语法规律,开拓了研究视野。1979年进一步提出和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弥补了分析变换法的局限,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方面前进了一步。1985年针对德· 索绪尔区分共时的和历时的语言研究方法对国内学界的消极影响,以自己的研究突破共时和历时的严格区分,将横向的各种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纵向的古今语法之间的比较研究和对标准语的研究结合起来,使汉语语法研究走上了全方位的研究道路。在理论上,注重和提倡对具体语言事实和具体语法规律的描写分析,提出了关于词的语-能是划分词类的本质依据等8个观点,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不仅适用于汉语语法研究,也适用于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
  在古文字方面,不仅对战国时代六国文字的研究有重要贡献,对甲骨文和秦汉文字也都有精深的研究。1950年代发表的《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和《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奠定了在战国文字研究领域中的突出地位。不少研究是针对传统误释的。考释古文字,不是任意选释,而是着眼于关键性字,既重字形也重文例,精确地揭示出字形演变的复杂过程,在语法上语义上讲得通。论述透彻精辟,超过了前人,为学者们普遍接受,不只把战国文字的研究水平,而且把古文字考释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对后人的影响极为深远。考释过的资料包括楚简、楚帛书、汉竹简、玺印、陶文、盟书和铜器铭文等等。1970年代参加过马王堆1号汉墓遣策、银雀山汉墓竹书、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望山楚墓竹简和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整理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发表了一系列有创见的学术论文。
  在方言研究方面,尤为重视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把方言语法研究同普通话语法研究相结合,提高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水平。
  朱先生无比热爱教学工作,对教学精益求精,教学艺术炉火纯青,以渊博的学识把枯燥的语法课讲得引人入胜,历届学生有口皆碑,蜚声中外。他爱护青年,奖掖后进,为造就语言学人才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十分关心中学语文教育,关心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多年来还为完善高考语文考试工作做了大量工作。
  朱先生精湛的语言学论著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保加利亚、美国、法国、泰国、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先后邀请他去讲学,做研究,出席会议。1986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先生为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朱先生一生正直纯粹,光明磊落,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爱虚荣,淡于名利,严以律己,严谨治学,为祖国、为语言学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为人谦虚质朴,温和敦厚,尊重前辈,笃于友情,喜爱音乐和绘画,尤爱昆曲,能笛,会唱。
  生前历任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北大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语言学会及世界汉语教学会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第6-7届人大代表等职。
  主要著述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讲义》、《语法问答》、《语法丛稿》、《作文指导》和《定语和状语》等,著作和学术论文全部收入《朱德熙文集》。
  (主要资料来源:《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1993) 相关院校:

北京大学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