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大同(1913—1981)原名管重华。潍县高里村人。1935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初,任寿张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此后历任山东第六游击区三十一支队司令员,八路军平原纵队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平原纵队司令员,山东省纵队第六支队副司令员,鲁西行政公署教育处...[详细]
耿维新(1907—1981)潍县(今潍坊市寒亭区)人。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 中共潍县城北区分区委书记。1931年3月任中共潍县中心县委委员。 1933年7月,潍县中心县委和基层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后,他仍秘密从事地下活动。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潍县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潍...[详细]
范景周(1905—1981)泰安市人。基督教牧师。1918年入泰安萃英中学读书,在校入基督教。1925年考入私立青岛大学,1927年因家贫辍学。1929年在青岛筹建吉昌商行,自任经理。1949年青岛基督教卫理公会成立后,历任执事部部长、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青岛市政协一至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详细]
房永典(1914—1981)苍山县房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长、县-长、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解放战争初期,带领武工队除奸反霸,瓦解敌军。为表彰其坚持敌后斗争的成绩,山东省政府为其记一等功。1949年南下,后任中共昆明市委常委、市纪检委代书记。 ...[详细]
董明春(1908—1981)枣庄市市中区渴口乡张庄村人。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根据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指示,参与发动和组织起200人的抗日游击队, 任分队长。当年11月,到山东岸堤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39年9月,游击队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任该团二营营长。此后...[详细]
董絸庵(1889~1981) 原名粹曾,又号寂,外号三唐石斋主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武进人,住区境内青果巷内天井巷口董氏宗祠。董絸庵曾任冠英小学教员。辛亥革命后,曾任《武进商报》记者、、主编,并兼任上海《新闻报》驻常特约记者、常州图书馆馆长30余年。董毕生从事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详细]
崔英顺(1952—1981)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村人。1970年1月应征入伍。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在桂林召开的侦察兵训练现场会上,他被誉为侦察分队中不可多见的班长。当排长时,带头苦练泅渡,被军党委命名为“标兵排长”,全排两次荣记集体三等功。当连长时,先后两次抢救战友,3次参加抗洪救...[详细]
崔德祥(1917—1981)肥城县(今肥城市)安临站东张庄人。少时家贫,读至高小即辍学随其父学木工。 1939年后,以干木工为掩护从事抗日活动。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去范县参加干部训练班,后任聊城抗日联合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调北京航空学校工作,后任湖南省株州航空学校党委副书记。此后...[详细]
鲍仁川(1923—1981)莱阳县(今莱阳市)于格庄村人。全国战斗英雄。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1941年,参加八路军五支队便衣队。次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他身为副营长,奉命率领第一连担负守备正面塔山堡前沿任务。他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组织部队反击,向战士发出“寸土不失,...[详细]
凌鸿勋(1894—1981),字竹铭,生于广东广州市(原籍江苏常熟)。铁路工程专家、教育家。1915年毕业于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前身)土木科,随即被交通部派往美国桥梁公司实习。1918年回国后,任职于交通部,参与了黄河新桥的设计审查和“国有铁路建筑及车辆规范”的拟订工作;同时还借调至...[详细]
郑治彰(1909~1981),宁强县宽川秦家沟人,出生在一个中农家庭。少时就读于宁羌县高级小学,被开除,回家经商不济,常出入于, 场,几不自拔。后负债出走他乡,浪迹天涯。1931年辗转到福建省建宁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第十二军三十六师一○八团文书。同年冬,调司令部任文书兼参谋。在广东南...[详细]
赵聚钰 (1913--1981) -民党中央常务委员。 湖南省衡山县人,1913年2月5日出生。1932年复旦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毕业。历任湘桂铁路会计科长兼湘桂线区司令部参议,桂林金城银行副经理,中央信托局杭州分局经理。1949年去台湾。历任“中信局...[详细]
张宗海(1879~1981年),号广潮,生于阳江直隶厅附城(今江城区观光街道)观光村,阳江县著名老中医。幼年跟堂伯父张棠溪学古文。稍长,兼习中医,遍读内、难、本草以及汉、晋、唐、明、清各朝名医著作。25岁时,悬壶于阳江县城延龄堂药房。50岁后,在春和堂坐堂15年。民国36年(1947年),转至福...[详细]
张子意 (1904-1981)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委常委。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904年9月出生于自醴陵县石亭镇一个贫寒农家。1917年入长沙长郡中学,毕业后回乡任教。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农-动,当选为农民协会委员长。马日事变后,参加10万工农...[详细]
曾举直(1894—1981年),家名纪钹,字天声,城北曾龙岌村人,早年毕业于梅县东山中学,后入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回广东,1920年投身军旅。1931年任第一集团军独立第一师黄任寰部参谋长。抗战期间,先后任第九、第四战区高级参谋,第九战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将军需总监,广西百色、南宁警备司令兼-督...[详细]
杨宗胜 (1906-1981)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新疆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湖南省湘阴县(今汨罗市黄柏乡)人,1906年11月出生于湘阴县新市街一个农民家庭。曾读私塾一年半,后以放牛、当徒工、做勤务员、卖苦力、干司炉工谋生。1927年,受本乡农民协会和共产党组织的影响,向...[详细]
徐亩元(1926-1981),原名淼源,蕉城镇黄田村人。他7岁入本村乐群小学读书,13岁入县立中学,未及初中毕业,即因家贫而停学。民国31年(1942)秋,他受聘担任乐群小学的代课老师。同年12月,在大哥徐森源的带动下,在惠阳横沥参加抗日救亡团体--"东区服务队",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日趋进步...[详细]
向仲华 (1911-1981)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副总参谋长。 湖南省溆浦县人,1911年8月生于溆浦县观音阁乡浆池湾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保送到县立中学读书,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7年3月加入共青团,并经中共党员向五九介绍加入国民党,5月24日溆浦“敬日事变”后脱离国民...[详细]
吴作干(1902—1981),生于附城田心村的一个佃农家庭。建国后,作干怀着强烈的翻身感,积极参与参与减租减息、退租退押以及清匪反霸的斗争,被群众推选为村清算委员会委员。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春,作干响应党的“组织起来”的口号,在该村建立起了以贫苦农民为主体的互助组。1954年1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