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汉中市> 宁强人物

郑治彰

[公元1909年-1981年]

郑治彰为[公元1909年-1981年]

  郑治彰(1909~1981),宁强县宽川秦家沟人,出生在一个中农家庭。少时就读于宁羌县高级小学,被开除,回家经商不济,常出入于, 场,几不自拔。后负债出走他乡,浪迹天涯。1931年辗转到福建省建宁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第十二军三十六师一○八团文书。同年冬,调司令部任文书兼参谋。在广东南雄水口战役中,治彰英勇作战,右臂负伤,右食指致残。
   1934年10月,治彰随红军从江西宁都出发长征,迂回转战于赣、湘、桂、黔境内,沿途抢关夺险,冲锋陷阵。在土城激战中,腿部中弹,仍忍剧痛坚持战斗。紧接着在攻打遵义战斗中,又带伤参战。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至毛尔盖,治彰被调到红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任侦察科长。张国焘私自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时,治彰随军政治部主任周纯金同驻懋功,不久又随先遣司令刘伯承到三十军任侦察科长。
   次年,郑治彰在甘孜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后,部队稍作休整,下旬,红四方面军所辖的第五、九军及郑治彰所在的第三十军共2万余人,奉命组成西路军,在靖远渡黄河,向河西走廊挺进,开始一段艰苦悲壮的西征。在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区,西路军与数倍之敌马家军频频遭遇,天天厮杀,红军节节失利。冬天的祈连山,白雪皑皑,寒风刺骨,大地一片萧索。红军仍着单衣,夜宿山谷,相互挤成一团御寒;粮食奇缺,仅以草根、野菜、树皮度日。至第二年3月,2万余西路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歼敌数万名,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1万余名红军壮烈牺牲。8000余人因弹尽粮绝和伤赢不支而被俘或失散,幸存者仅700余人。在白敦子激战中,治彰腿部再度负伤,政委-将俘获的战马让给他,方才冲出重围,成为幸存者之一。5月,西路军残部转移至新疆迪化(乌鲁木齐)整编学习,编成几个大队,治彰任第二大队长,主学装甲车驾驶。1939年,治彰随部队奉调延安。
   1940年春,治彰调晋西北战场,任八路军一○二师工卫旅参谋长。次年在山西交城与日军作战时,身负重伤, 贯穿胸部,伤愈后调晋绥党校学习,年底毕业,任六分区一科科长。1943年,调任崞县(今原平县)支队长。次年调延安党校学习。
   1945年抗战胜利,内战又起,治彰奉令调赴雁北前线,不幸患病回军区就医。翌年病愈调后勤总兵站任站长。
   1949年调任晋西北运输部政委兼部长。同年冬,随解放大军南下成都,解放大西南地区,治彰负责军需运输工作。1950年5月,治彰转业西南公路总局任副局长。交通局和总局合并后,一直在交通部门,先后任西南公路总局办公室主任兼西南建筑工程公司经理、第一公路局局长、川豫铁路指挥部指挥长、成都铁路局第一副局长、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党委书记兼局长。数十载如一日,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即使在十年浩劫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大西南地区交通事业默默奉献。
   粉碎--集团后,治彰认真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失时机地把二局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正当他满怀信心地为四化继续贡献的时侯,战争遗留的创伤和十年浩劫的摧残,使他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终成不治,于1981年病逝,时年72岁。
同年(公元190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1年)去世的名人: